國小成績重要嗎?你是愛比成績的家長嗎?四成家長愛比較課業表現,一成五學生因成績不好被家長羞辱
國小成績重要嗎?
你是重視孩子學業成績的家長嗎?你只根據孩子成績來判斷他的學習狀況嗎?常有家長在國小時就開始擔心成績落後,思考是否需要補習,你認為國小成績重要嗎?為什麼小學生家長已經開始對孩子學習狀況很焦慮?特別是那些讓孩子讀私幼、投入大量資源的家長。根據統計,臺灣大約有四成家長愛比較課業表現,甚至有一成五的學生會因為課業表現不好而被家長言語羞辱(15.7%)。
其實不論是哪個階段,成績與聰明才智不是絕對的關係,而是與學習狀況有關,如果孩子的成績不理想,家長要優先考慮的是孩子的學習出現什麼問題?以及他是否對學習這件事充滿熱忱,以及做事是否有負責任的態度。對於成績,不用錙銖必較,但如果在低年級就考不及格,也代表了孩子在學習方面一定遭遇了困難。
把成績當成參考,陪伴孩子去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家長是陪伴者、協助者的角色,而非用嚴厲、逼迫的態度,去指責孩子。其實台灣學生的課業壓力很大,根據兒福聯盟公布〈2023年臺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六成的兒少要課後補習(59.8%),都市學生更是超過七成(72.4%)。孩子如果從國小開始就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又怎麼能打從心裡喜歡呢?
為了成績,台灣的孩子很累
根據教育部統計,臺灣國小學生逾八成有補習,上了國中比例更是上升,其中,近四分之一(24.7%)學生幾乎天天補習(一週五天以上),超過六成(63.8%)在補習班待到九點,23.1%要待到十點後,如果再加上2小時以上的在家作業、自習時間,比大人上班時間還長,更別說運動休息的時間。
除此之外,台灣地區國高中生的學習壓力還來自於大大小小的考試,在長期高課業壓力,又缺乏睡眠或休息的狀況下,近六成國高中生已出現學習疲勞狀況,不僅對課業沒興趣(30.6%),甚至近四分之一學生曾因課業壓力太大而有自傷或自殺念頭。
兒福聯盟日前召「2023年臺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記者會」指出,108課綱在2019年8月上路,目標就是希望賦予學生更多學習彈性,不以筆試成績定義學生的學習成果,但上路後至今已超過五年,影響兒少心理健康的壓力來源卻還是課業。
造成學生學習疲勞的主要原因
首先,四分之一的學生幾乎天天補習、超過七成最多一天考試四次以上,過多的補習和考試仍是進行式,填鴨教育產生學習疲乏。
其次,九成睡不到8小時、每天課後花2.5小時使用3C產品、戶外運動一週僅1小時,睡眠不足、運動不夠,讓學生更疲勞。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6至13歲每天應睡滿9-11小時;14至17歲青少年每天要睡滿8-10小時,根據此標準,臺灣學生的睡眠時間幾乎通通不及格。學生為了學業成績,犧牲的不只是睡眠,調查發現,臺灣國高中生兒少每天課後花2.5小時使用3C產品,而一週戶外運動時間中位數僅1小時,運動量明顯不足夠令人憂心。
第三,四成家長愛比較課業表現,甚至有一成五的學生會因為課業表現不好而被家長言語羞辱(15.7%)。六成學生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比學校、比成績,家長的期待和自己要求都讓學習充滿壓力和疲憊。
第四,八成高中生感到壓力大、近六成對未來升學和生涯規劃更徬徨。
立意良善的108課綱實施之後卻成為學生新的學習壓力來源,調查發現108課綱下超過八成高中生感到壓力大(82.6%),壓力來源第一名為「製作學習歷程」(佔76.1%);其次依序為「規劃自主學習」(佔47.9%)和「生涯探索和未來志向」(40.1%)。
身心健康最重要,好好運動和睡覺
家長請多關心學生身心健康
父母們應多觀察孩子的日常作息及身心狀況,尤其是都市地區且補習時數過長的孩子們,當孩子身心症狀浮現,給予關心支持及尋求專業協助,都是必要作為。
睡眠要充足,鼓勵養成運動習慣
建議家長多安排家庭戶外活動,或鼓勵孩子培養運動習慣,有效減輕學習壓力,脫離小螢幕的控制。
兒盟也呼籲,顯然108課綱的制定未能有效釐清學生真實需求及面臨困難,主管機關應重新審視現有輔導課程和機制,投入更多的輔導人力資源。
本次記者會邀請葉丙成教授擔任倡議大使,葉教授說明台灣現在的教育方針和全世界已開發國家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目的讓下一代具備能夠應對急速變動的未來趨勢。然而,執行上,由於師長的不了解,造成更多的焦慮,而這樣的焦慮也會轉變成孩子的壓力跟疲勞。有學生會透過補習增強自己的能力,或許認為這樣就能更了解自己未來的志向。
教授認為學生在學校努力學習過,仍感到不足或不懂,那麼去補習是很合理的。但若是家長一味認為補習等於對孩子好,這種先入為主的補習就有待商榷,因為這也可能導致學生過於疲憊、壓力倍增。
關於探索生涯以及升學壓力,鄧善庭諮商心理師則表示探索不是一兩學期就可以促成,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與試錯,希望同學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至於如何排解壓力,平時讀書時可以以一個小時為循環,安排15-10分鐘的休息,可以視自己的興趣安排休閒活動,盡量遠離手機,避免持續接受大量資訊,讓大腦可以好好充分休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