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烏醫師專欄】懷孕要多休息?多活動?破除迷思,了解身體所需
(超音波的出現扭轉了過往懷孕的許多迷思,我們可窺見胚胎去判斷此次懷孕的狀況。圖/shutterstock)
每個人只要上網搜尋「久坐」、「臥床」等關鍵字,總會查詢到許多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資料。不過,若是將視角移轉到孕婦身上,就會發現大家抱持了完全相反的態度,認為「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懷孕就必須小心點」等等。
雖然這些關懷都是基於良善的心態出發,但當對孕婦的行動有諸多限制時,真的有益嗎?
適當運動.有助改善孕期不適
其實結果恰恰相反。過去,有太多的研究指出,臥床休息,對於預防早產和子癇前症不僅沒有顯著的幫助,反而會增加靜脈血栓、骨質疏鬆的風險,產前、產後出現憂鬱傾向的機率也較高。
過往的年代,較多的人會從事勞力面向的工作,包括下田務農、工廠搬運、久站叫賣、日夜輪班等等,在長時間處於勞動、緊繃的精神壓力,以及缺乏休息時間的環境下,的確會增加早產的風險,懷孕自然也就需要多多休息,同時,也得縮短上班時間、減輕負擔。
若從事粗重、有久站需求等職業的孕婦,有權利向雇主要求調整職務內容。但減縮勞動時間,並不等同於限制活動量,頭暈、脹氣、下肢水腫、腰痠背痛等等,這些孕期的不適,也能夠靠著增加走動及活動,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不舒服的程度。
孕婦的真實感受最重要
在沒有超音波的年代,對於早期流產,我們只能事後諸葛地去檢討孕媽咪的一舉一動,舉例來說,不能隨意搬動家具否則會觸怒胎神?沒有乖乖躺著休息,才引發流產?未滿三個月就公佈喜訊即容易流產?在醫療設備不夠先進的時空下,我們也只能胡亂猜測,畢竟還隔著一層肚皮,反正,把責任先推給有子宮的人就對了。
好在超音波的出現扭轉了過往的許多迷思。懷孕初期,我們就可窺見胚胎的位置、型態、卵黃囊的大小,並透過發育的速度,去判斷此次懷孕的狀況,假設該出現的心跳未顯示,即便有再多的休息,也不會改變事情的結果,反而還會加深女性的罪惡感。
懷孕到底該多休息,還是多活動?這個問題其實超級簡單,只要問孕婦本人就對了!初期,如果有嚴重的孕吐、眩暈、全身無力,當然應該多睡覺、休養;到了後期,出現恥骨疼痛、喘、疲累,也無需為了適度的運動而硬撐。沒來由的限制孕期活動,甚至是完全臥床,不僅無法降低早產風險,對孕婦的身心靈絕對是弊大於利!
烏恩慈
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熱愛重訓跑步,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懷抱著無限夢想,努力前進著!
臉書/烏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