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就記性差、易分心?5招鍛鍊大腦,幾歲做都有效
我們的大腦終其一生都會不斷修正結構、功能,在思考、行動和經驗事物時,創造出新的神經連結,讓記性變強、也更專注,這種潛力又稱「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只要好好善用神經可塑性,不管幾歲,你都可以變「聰明」。
為什麼?我們的腦內有數千億個神經元,每當受外界刺激、進行學習或其他活動,神經元間就會相互連結,建構起神經網路。
而神經元的連結點(突觸,synapse)愈靈活,我們就愈能效率用腦,想專注時能專注、對新資訊也能較快記住。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美國芝加哥認知健全中心(Chicago Center for Cognitive Wellness)主任歐爾(Sherrie D. All)指出,智商雖是天生註定 ,但只要常鍛鍊大腦,還是可以擴展工作記憶,保留重要資訊、轉成長期記憶,進而讓腦袋更靈光。
5招鍛鍊大腦,幫你健腦防老
睡眠充足、營養均衡都有利於大腦回想、理解資訊,除此之外,美國《預防(Prevention)》雜誌也提供5招大腦鍛鍊法,不分老少都能用:
多活動筋骨,強化神經連結
運動可以強身健腦,讓腦細胞增生、強化腦神經元之間的連結。
《應用生理學、營養與代謝(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期刊的研究發現,讓60歲以上的人做跑步衝刺、體操等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後,記性表現會進步高達30%。
不只高強度運動,溫和的瑜伽也有益大腦。研究人員從核磁共振掃描中發現,做瑜伽能增加海馬迴的體積、強化記性,且促進前額葉皮質層增生,有利於規劃和策略思考。
擁抱新挑戰,避免腦部萎縮
專家指出,接受新挑戰、練習新事物,都能替大腦建立新迴路、擴增灰質區(gray matter)。
灰質區負責掌管思考、計算和專注力,隨年齡增長體積會逐漸萎縮、提高失智風險,而學習樂器、第2外語等方式,都能增加灰質區體積。
學習新專長是接受挑戰的好方式。哈肯薩克大學醫療中心(Hackensack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精神病學主任施默(Gary Small)提醒,重點貴在持之以恆,建議從有興趣的事開始,別一開始就設太高門檻。
平時適度做點小變化,比如把玩數獨改成玩填字遊戲,或是平常畫油畫、偶爾改練素描,都能增添新鮮感、讓你的興趣走得更長久。
正念冥想,專注力大提升
《尖端人類神經科學(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的研究發現,即使只是短短幾分鐘,正念冥想的效果也立竿見影。讓冥想新手收聽10分鐘的正念冥想語音後,他們做事的專注度、準確度、反應度都變好。
加州大學心智與大腦中心(Center for Mind and Brain)做長期研究發現,培養冥想習慣長達3個月,能有效增加專注力;且往後7年內每天只需冥想1小時,就能維持相同效果。
「在認知科學領域中,專注力最具開發潛能」歐爾說:「而冥想是提高專注力的好方法,即便那幾分鐘你只是在專心呼吸,但持續數週後,海馬迴、前額葉皮層體積都會增大,杏仁核也會縮小,讓情緒更穩定。」
冥想的另個好處是紓解壓力。大腦在緊張時會分泌皮質醇(cortisol),隨時處於如備戰狀態的「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因此壓力、恐慌感會讓我們難以專注,有害腦細胞。而這種狀態能透過冥想緩解。
(正念冥想能幫助增加專注力、避免分心,也可以讓情緒更穩定。圖片來源 / Unsplash)
維持社交活動,增加大腦刺激
美國加州神經中樞實驗室(Neuroscape)主持人加薩利(Adam Gazzaley)指出,長期與外界隔絕、不社交將有害大腦。
「自我隔離會減少壽命,還會影響身心」加薩利建議,定期與親友維持聯繫,偶爾一起看場電影、揪團打麻將或桌遊、結伴踏青等,都能活化腦袋。
社交能促進認知能力,當你與別人對話同時,也是在學習新事物、接受新刺激。
根據《社會心理學與性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期刊的研究,短短10分鐘的閒聊,就能有效幫大腦鍛鍊工作記憶。
腦力訓練遊戲,培養思考反應力
最後,研究人員也建議多做腦力訓練遊戲。腦力遊戲百百種,有些聚焦於培養邏輯思維,有些用來提升資訊處理速度。不妨把這些訓練當作玩遊戲,用輕鬆心態、閒暇空檔鍛鍊大腦。
「認知重建治療」對一般人也有效
除了前述5招,常用於治療中風或腦傷病人的「認知重建(cognitive rehabilitation)」,也能幫一般人重拾衰退記性,主要分2種:
代償介入治療法(compensatory interventions)
透過日常的小技巧,改善記憶衰退對生活的影響,比如撰寫打油詩、運用圖像化思考來幫助記憶,或是培養物歸原位的習慣。
修復介入治療法(restorative interventions)
主要用來協助創傷性腦損傷患者,重新學習過去就會的能力。通常藉由重複性地練習某種特定能力(比如說話),來刺激、重建受損的神經系統。
不論採哪種方式,施默強調,目標都是「鍛鍊大腦,而非壓榨大腦」,所以死背強記、逼自己做強度太高的鍛鍊,都可能有反效果。
神經突觸也不是愈多愈好,腦內神經網活動太旺盛,反而恐致智商下降。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
文/年紀大就記性差、易分心?5招鍛鍊大腦,幾歲做都有效
更多文章請見 康健雜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