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安胎v.s.住院安胎,雖有差異,卻也都需要家人支持,走過煎熬的日子
居家安胎.觀察到狀況馬上回診
蔡亞倫醫師表示,針對狀況較穩定的孕婦,通常會建議在家安胎即可,按時服用口服安胎藥物,並定期回診追蹤。
在家休息時,不忘隨時觀察自身狀況,如只是短暫的子宮收縮,多休息,避免健走、跑步、搬重物等過量運動,一旦宮縮頻率明顯增加,1小時內,超過4~6次以上的宮縮,甚至是出現陰道出血、破水等情況,必須儘速回醫院檢查,請醫師進一步確認,評估病情。
住院安胎.密切監控母體及胎兒狀況
當孕婦宮縮頻率短又強、子宮頸短於2.5公分、出現高位破水、患有嚴重子癇前症等,都屬於密切觀察對象。一般來說,醫師會建議入院安胎,隨時留意狀況,努力為胎兒多爭取一點時間,以維護母體及胎兒的安危。
入院後,孕婦將會接受一系列的檢查,包含內診,確認子宮頸的變化,是否有出血點;抽血、尿液常規或是細菌培養檢查,評估孕媽咪的身體狀況是否有泌尿道感染而引發早產,如檢查出乙型鏈球菌,也能預備施打抗生素,減少胎兒被感染之機率;再來是超音波檢查,以評估胎兒狀況,羊水量多寡、胎兒週數與體重是否相符,胎盤位置與成熟度等,了解胎兒是否適合繼續待在子宮內;同時,裝上胎兒監視器,掌握胎兒心跳及子宮收縮情況。最後根據以上檢查結果,開立適合的安胎藥物及後續處置。
蔡亞倫醫師補充,若是在34週前就發生破水而引發宮縮,醫師會建議施打肺部成熟劑,且先評估胎兒狀態適合生產的時間。
身心靈調適.醫院、家庭共同陪伴
安胎的這段時間,孕婦的身心靈遭受雙重折磨,一方面要忍受藥劑作用於身體的痛,另一方面心裡又不停擔心胎兒的健康,加上活動受到限制,有時連大小便都必須在床上解決,內心所要承受的壓力實在不小。
蔡亞倫醫師提到,這時家庭的支持很重要,讓準媽媽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作戰,身旁還有家人朋友作伴,遇上煩心事時,能有個宣洩情緒的窗口,多少能讓孕媽咪感受好一些。
蔡亞倫醫師也提到,醫師及醫院除了提供必要的治療,對於孕媽咪的身心靈健康也相當重視,倘若孕婦有需要,醫療人員能搭配社工共同關心身心狀態,負責的護理師及醫師也能定時關心準媽媽是否有需要幫助的地方。
針對產前安胎和產後的媽媽,也會藉由填寫憂鬱量表的方式,關注媽媽們的狀況,必要時給予最及時的幫助,讓安胎這條路,不再是孤單一人走。
居家安胎把握6原則
對於住院安胎返家的孕婦,仍不可過於鬆懈,日常中建議把握以下6原則:
1.臥床休息,情況允許可下床走動,活動筋骨。
2.避免搬重物、進行激烈運動、爬樓梯、跑步及從事粗重的工作。
3.隨時觀察可能早產的徵兆。
4.避免性生活,或是其他可能刺激子宮收縮的行為。
5.定期產檢,遵循醫囑服藥及回診。
6.心情一定要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