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子癇前症篩檢.及早做好預防,避免最危險的狀況發生

子癇前症篩檢.及早做好預防,避免最危險的狀況發生

醫學研究顯示,隨著生育年齡的延後,懷孕合併高血壓狀況的比率日益增加, 若血壓控制不佳,疾病可從妊娠高血壓,一路進展到子癇前症、子癇症。 值得注意的是,孕期中高血壓引起的併發症是造成孕婦及胎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統計,全世界的孕產婦死亡率,約有10~15%是妊娠高血壓引起的子癇前症。

文章目錄

  根據醫學研究,35歲以上高齡孕婦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機率較高,在懷孕期間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也會增加。
  從內政部111年人口統計資料得知,女性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齡為31.43歲,35歲以上的比例為32.44%(110年為31.64%)。高齡生產的比例日益提高,意味著愈來愈多女性懷孕生產要承受妊娠合併症的風險。

妊娠高血壓控制不佳.病情將一路惡化

  其中,妊娠高血壓值得受到高度關注!
  如果懷孕前即有高血壓問題,稱為「原發性高血壓」;若懷孕20週後出現高血壓,即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舒張壓高於90mmHg,或妊娠後期之血壓比早期收縮壓高30mmHg或舒張壓升高15mmHg,但在生產後12週內回復正常,稱為「妊娠高血壓」,可說是孕期常見的併發症。根據統計,初產婦發生率約6~17%;經產婦則為 2~4%。

 

  然而,血壓若控制不佳的話,隨著嚴重度不同,妊娠高血壓將一路進展到子癇前症、子癇症,由於孕期中的高血壓是造成孕婦及胎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數據顯示,全世界的孕產婦死亡率,約有10~15%是妊娠高血壓引起的子癇前症。

子癇前症處理好.避免母胎陷入危險中

  當孕婦已有妊娠高血壓現象,並合併有全身性的水腫或是蛋白尿(兩種症狀中任何一種)時,即構成「子癇前症」的診斷標準。患者除了血壓高之外,還有蛋白尿、器官功能障礙(血小板、肝腎功能指數異常),並伴隨上腹疼痛、肺水腫、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若能適當處理好子癇前症,就能避免孕婦與胎兒陷入更大的危險當中。否則一旦出現抽筋、昏迷,即為子癇症,將對母胎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預防重於治療.篩檢預測發生風險

  子癇前症發生的時間通常在第三孕期(自妊娠29週起),不過,發生時間若早於28週時,妊娠週數愈小,對胎兒的傷害愈大,特別是小於24週,往往必須終止妊娠。因此,早期發現並施行預防措施,是對子癇前症的最佳防治政策。基於「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以及拜生技檢驗的進步,如今,可透過子癇前症的篩檢,評估發生的風險值,進而針對高風險族群給予適當的處置,讓預防重於治療的概念得以實現。

  由於在子癇前症的臨床症狀發作前,孕婦血液中的sFlt-1(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會升高,而PlGF(胎盤生長因子)則降低,透過sFlt-1/PlGF的比值預測與診斷子癇前症。透過抽血方式,檢驗母體血清中的sFIt-1濃度和PIGF濃度,並合併其他的臨床檢查,以估算子癇前症的發生機率。

目前針對子癇前症的產前相關檢測有二:

1.第一孕期進行篩檢:於懷孕11-13+6週進行,評估懷孕中後期出現子癇前症發生機率。若屬早發型高風險族群,如果在16週前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林(Aspirin),可減少早發型子癇前症引起的併發症、胎兒生長遲滯、早產及周產期死亡風險。
2.第二、三孕期進行診斷/預後:懷孕20週以後進行的子癇前症診斷及預後,主要是在評估如果媽媽出現疑似子癇前症相關症狀時,用來診斷嚴重子癇前症的發生機率或子癇症嚴重程度的新型檢測。
  在採用此檢測之前,醫院只能以高血壓、蛋白尿、腎功能異常、頭痛、血小板異常等不具特異性的檢查來判斷,新的檢查能提高子癇前症診斷率。
 
  這項新的檢測於今年五月取得美國FDA批准sFlt-1/PlGF比值,合併其他診斷指標,能讓媽媽在懷孕中後期出現疑似子癇前症相關症狀時,能多一個檢驗工具,幫助子癇前症的預後 和臨床管理更為有效,讓母體與胎兒受到更好的照顧,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與嚴重程度。

建議子癇前症高危險群接受篩檢

  誰需要接受子癇前症的篩檢呢?以下8大族群為子癇前症高危險群:

  然而,在高危險群中的第八項,「懷第一胎或與新伴侶所懷的第一胎」,隱藏「人人有機會」的風險,因此,在孕媽咪考慮自費檢查的清單中,子癇前症篩檢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