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清祥專欄】我的孩子說話怪怪的?復健師爸爸給爸媽的觀察7重點
文章目錄
最近在門診中,有許多因為語言相關問題而來求診的孩子,不少案例是家長們發現孩子到了應該有口語的年紀,卻沒有或很少有口語出現。這部分的孩子在診斷上相對簡單。
但有另一群孩子則是整體發展看起來正常,也很聰明,但與他談話時,卻總有一種違和感,一時間也說不上來哪裡有問題……像這樣的情況,也會讓父母們擔心。
而到底什麼樣的情況需要進一步尋求醫療協助呢?本文就來分享幾個醫師在門診會觀察孩子的重點,給父母們作為參考。
1.說話語調、音量、節奏和速度有異嗎?
首先,我們會觀察聆聽小孩講話的整體狀況,包括語調、音量、節奏和速度等。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可能表明某種程度語言障礙。例如,講話語調緩慢且斷斷續續(敘事不完整),好像很久才能說出一個字來,前因後果的連結也不是很清楚。
若這種情況持續到5歲以上,就要高度懷疑小孩在口語組織上欠缺時序性,如果不加以整合,就可能會說話七零八落,難以理解,但實際上,他是有能力完成完整表達的。
有時候,小孩講話的速度可能過快,聲音抖動不規則,以至於影響了句子理解,會讓人感覺是口吃症狀;或者語調奇怪,音調重音不當,甚至是明顯平淡缺乏調性或音量一致等異常情況,這些都會在與小孩對話的過程中被發現,需要持續觀察和記錄。
2.紀錄「刻板、重複、奇怪」的口語
再者,當我們與小孩互動會談時,會記錄幾個明顯的口語特異情況,例如:是否出現「鸚鵡式的仿說」?或者高度重複出現「刻板與獨特的語詞跟句子」,並伴隨著一定的語調?或者是出現「不尋常的用詞或發音」,例如:使用「你」跟「他」來表示「我」。
臨床上,舉凡「刻板、重複、奇怪」的口語都必須被記錄下來。有時,你雖然感到奇怪,但因為孩子的敘事內容是可以理解的,導致這些特徵會被忽略,而被以為沒有問題。
3.孩子能主動傳達想法和感受嗎?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講話的內容,有幾個觀察重點。第一,內容裡孩子要能自發主動地傳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經驗。這也可以是對別人問題的詳細回答,但回答內容不應只是明確說明問題,還需包含新的訊息。
當然,他也可以只是個人興趣的闡述,但不應僅限於有興趣的主題。
4.能進行有互動的對話嗎?
此外,很多家長提到,小孩喜歡講自己有興趣的事,但完全不在乎時機、場合是否恰當,不管當時在討論什麼主題,也沒在管別人是不是對話題感興趣。而只要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就不講或講不清楚。
孩子除了要能自發講述自己的想法,還必須能夠包含主動詢問,對別人的想法、經驗與反應感到有興趣,這樣才是一個有互動且彈性的對話內容。
5.非例行性的環境,孩子能好好表達嗎?
在臨床上,家長常會難以分辨孩子口語上的問題,因為很多孩子在例行性的事件上表現得沒有問題。然而,在非例行的事件,比如當你要求他轉述假期或突發事件的內容,孩子往往因為沒有可遵循的線索,或沒有特定時序順序來引導,口語表現就顯得奇怪。
學校的環境相較於家裡較有變化,這就是為什麼學校老師往往能藉由這類的非例行事件,較快察覺孩子所呈現的溝通缺陷。有些人在例行性的情境表現得不錯,但在非例行的情境下表現較差。有些人需要特定引導,或只會描述不太可能發生的非真實情境。這些都是爸媽需要注意的地方。
6.對話流暢性是否足夠
除了內容外,口語溝通另一個觀察的重點是對話的流暢性。流暢性的定義必須包含4個元素:「談話對方問問題」、「己方回答」、「談話對方評論己方的回答」、「己方對對方評論的回應」。
這裡強調的是互動性,必須是一來一往,對言語做出回應,並且會有些延伸的談話內容,不一定只是談話題目本身。
7.是否能使用「非語言手勢」
最後,還要提醒父母一件事,就是除了口語溝通外,非語言的手勢,也是很重要的觀察重點。
非語言手勢包括:
1.描述性手勢:
例如刷牙動作或火車過山洞的手勢,代表一個物體或事件。
2.一般性手勢:
如擊掌表示做得好。
3.訊息或工具性的手勢:
如指路、聳肩、點頭搖頭。
4.強調性手勢:
即伴隨著講話時的手勢,如打拍子或打擊。
手勢本身也具有溝通功能,如果口語溝通中缺少手勢,就會感覺不盡完整,看起來也有些奇怪。臨床上,我們也會格外注意孩子講話時是否有手勢。
希望上面這些觀察小技巧能提供給父母,在擔心孩子的口語發展時有較具體的方向可以參考。若是發現有問題,也才能及早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
復健科醫師曾清祥
我是個三寶爸,也是個復健科醫師!有個快到青少年叛逆期的大兒子,也有兩個年幼無知的幼稚園小兒子和女兒,每天面對不同的敎養方式和層出不窮的問題,扮演著不同的生活角色。想要知道我們吵吵鬧鬧的生活故事嗎?讓我慢慢來告訴你。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