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果教育專欄】小孩愛尖叫怎麼辦?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我實在沒辦法忍受這種尖銳的聲音,到底要怎麼讓小孩不要尖叫呢」?探討要怎麼讓孩子不要尖叫前,我們先來說說原因,以及會讓他們養成習慣的錯誤行為。
孩童尖叫5原因
孩子尖叫的原由很多,但主要可分成以下5種:
1.表達情緒
小孩還沒辦法使用言語充分表達心情,所以尖叫是他們表示興奮、激動、沮喪、害怕或不舒服的一種方式。
2.探索聲音
寶寶牙牙學語,吐舌頭、玩口水,以及練習發出不同聲音,都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尖叫或許是在探索聲音、了解喉嚨與構音器官如何操作的過程。
3.吸引注意力
小孩有時候可能會因覺得無聊、孤單,而利用此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進一步想和大人互動來快速獲得關注。
4.情緒管理困難
有些孩童面對心情波動時會不懂得如何應對,尖叫反而是其尋求安慰,或屏蔽外界聲音的渠道。
5.模仿行為
孩子可能在模仿他們周圍的環境,認為這樣做很有趣。此外,若他們觀察到其他人發出尖銳聲響時,可得到反應、關注,也有機會跟著嘗試。
過度約束孩子發洩.影響情緒
尖叫是寶寶在探索聲音,並練習發出不同頻率、音量的方式之一,每個人都會經歷此階段。如果父母應對得宜,很快就會翻篇,然而,有些家長的回應及處理方式,可能會意外地增強孩子繼續尖叫,導致此時期拉長,甚至會讓他們養成不順心就尖叫的習慣!
1.大聲責罵
利用兇、吼的方式制止孩子發洩,會讓雙方的情緒更加高漲,使情況愈演愈烈,甚至演變成動手懲罰小孩。加上父母發怒時的肢體語言、表情,也容易讓人以為是高強度的回饋,或是能快速吸引爸媽注意的手段。
2.假裝沒聽到
忽略孩子的尖叫,故意不看或假裝沒事繼續互動。通常會採用此做法的家長,是希望削弱這項行為,或是想讓他們自己冷靜下來。但這種消極的作法,可能會讓小孩以為自身沒有做錯任何事,或是覺得下一次要叫得更大聲,才會有人回應。
3.模仿尖叫
有些父母會選擇叫回去,甚至比孩子的聲音更大,但如此做法會增加整體戲劇性,讓小孩覺得家長在與他玩樂,反而愈叫愈起勁。
觀察日常.了解行為原因
究竟要怎麼讓孩子不要尖叫呢?這個問題要分成兩部分來看,首先,必須先了解該如何對他們的行為,有一套完整的前置作業。
1.讓小孩知道大小聲的差異
例如:玩大獅子與小貓咪的遊戲,可以藉此讓他們了解,因為大獅子住在野外,即便他的吼叫聲音很大,也不會打擾到別人;而小貓咪住在家裡,須保持輕聲細語,使他們自主學會控制音量。
2.建立規則
孩子尖叫的原因之一,通常是太興奮或玩過頭,所以可事先建立規範,讓他們知道在特定場合應保持安靜。明確的規則,也有助於理解及遵守。
3.確保孩子有足夠放電
小孩可能會因缺乏運動跑跳,一直處在電力滿檔的亢奮狀態而經常尖叫,因此,要確保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進行體育活動和遊戲以釋放能量。
理性引導孩子表達感受
對孩子尖叫行為有初步的認識後,父母也須清楚面臨這種問題時,該如何做適當的處置。
1.保持冷靜
聽到小孩尖叫,很多人的本能反應是迅速衝到孩子身旁,並著急地詢問孩子「怎麼了」,這種激動的情緒跟回饋,容易讓人覺得是吸引爸媽注意的「好招」。因此,聽到孩子尖叫要先冷靜,穩住自己的反應,而冷靜的態度也有助於對方心情平靜。
2.了解原因
觀察孩子是太興奮、激動、生氣或害怕。舉例來說,小孩玩太瘋時,爸媽可提醒在家裡要用小貓咪的聲音講話;或是以替代行為引導他們,例如:擊掌、原地跳躍取代尖叫等。
3.認同感受
孩子還不太會表達時,可能會以尖叫抒發心情,家長可幫他們用語言轉化出來。
4.提供解決方案
讓小朋友知道要處理問題的方式,例如:「拿不到的話可以試試搬小椅子,或是請大人來幫忙」。
重複上述流程,進一步讓小孩知道,還有比尖叫更好的解決方法,而大人在引導的過程中,也應儘量將音量壓低,並以平靜的方式溝通,孩子也會慢慢跟著把聲音變小、緩和情緒。
BaeGo培果教育
有感於語言治療資源不足,我們把語言發展相關落落長的文獻,變成可口好消化的圖表,並設計對應活動,研發孩子在家就能輕鬆學習的教具,致力讓家長成為孩子最棒的老師。
臉書/BaeGo培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