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看產後痛,了解自身體質,才能對症下藥
所謂的「產後痛」,是指產後子宮收縮疼痛的臨床表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主治醫師陳慈玉表示,產後痛在中醫上又稱為「兒枕痛」,根據臨床統計,大約有一半的產婦,在生產後的48小時內會出現此現象,並持續一週左右。
基本上,只要未合併出現下腹劇烈疼痛、發燒、惡露顏色變深、產生惡臭等子宮或相關部位之發炎感染反應,皆屬正常的生理性範圍疼痛,產婦並不用太過擔憂。
聚焦產後痛5大體質
事實上,經產婦的子宮肌肉相較於初產婦更為鬆弛,在子宮相對彈性疲乏的情況下,需要更強烈的收縮才能夠達到子宮復舊、止血的目的。此外,由於經產婦的產後子宮收縮,是屬於「間歇性」且用力地收縮的方式,頻率與疼痛感會比初產婦更為明顯。
除了經產婦感受較明顯之外,孕期子宮大幅擴張的狀況下,例如:羊水過多、多胞胎,亦會加重產後痛。而產後痛是為了讓子宮收縮,使惡露與子宮內殘餘的血塊加速排出體外。陳慈玉醫師提出,於中醫的理念中,不同體質的產婦也會出現各式疼痛表徵,多虛多瘀、血虛、血瘀為產後痛之主要證型,隨著個人的體質、飲食與生活型態,產後痛會兼帶有寒、熱、肝氣鬱滯等狀態。
體質1.血虛氣虛型
本身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是分娩過程失血較多,導致產後營血虧虛、胞脈失養、氣隨血耗、氣虛運血無力、不榮而痛。
臨床表徵
疼痛的表現屬於一陣一陣的隱隱悶痛,惡露量少且色淡、易感頭暈疲憊、舌淡脈虛。
用藥處方
產後的第一、二週為重要恢復期,因此,初始並不宜使用大補的藥材,陳慈玉醫師表示,在產婦惡露排出符合正常的情形下,會開立熟地、阿膠、當歸等藥材有助養血滋陰;黨參、山藥、甘草益氣健脾,進一步達到養血益陰、補氣生津、活絡氣血的作用。
體質2.血瘀型
一般多由瘀血滯留,子宮收縮受阻而引起。
臨床表徵
小腹易刺痛、惡露色暗有塊、舌質顏色黯或有瘀斑、澀脈(往來澀滯而無滑潤感,脈搏起伏較徐緩)。
用藥處方
血瘀型的中醫用藥旨在活血散瘀,醫師常會以生化湯為基底加減藥方,而生化湯的原方內有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甘草,並以化瘀生新為基本的精神所在。
生化湯為產後調理的常用處方,隨著生活環境的演進變遷,每位醫師開立的生化湯加減方不盡相同,且生化湯的開立,須符合適應症與時機,建議女性應由中醫師診斷體質狀態,再做服用為佳,不建議自行服用。
產後不可服用活血藥方?
不管是自然產或是剖腹產,剛分娩完的產婦大多屬於氣血虛、血瘀的狀態,陳慈玉醫師表示,為了幫助女性活絡氣血、幫助惡露排除、補益氣血,以恢復元氣,就大多數的情況而言,醫師會依產婦的惡露階段、子宮復舊與整體津液氣血等條件,綜合判斷斟酌開立活血藥方。
惡露的排出約持續 3~6週,根據顏色可分為:產後1~3天出現稍有血腥味的鮮紅色惡露;產後4~10天為介於暗紅、棕紅的漿液性無味惡露;產後7~14天則為米黃色的無味白惡露。
體質3.寒凝血瘀型
產後百脈空虛(元氣耗損、百節空虛、氣血失調)的情況下,風寒乘虛而入,致使血為寒凝,滯而成瘀,進而有血行不暢的問題。陳慈玉醫師提出,女性若有寒凝血瘀,常是由於產後氣血虧空的狀態下,遇到冷熱交替、室內與室外溫差過大,而導致風寒入體受寒,進而有腹痛。
臨床表徵
此型態寒象明顯,惡露量不暢、色紫黯且夾有血塊。除了有小腹絞痛外,還會合併末梢關節疼痛、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脈象沉遲或緊(沉脈:脈象需深按才有明顯搏動的感覺;遲脈:血氣運行慢致使脈博跳動慢)等等。
用藥處方
醫師會再酌量加上溫裡之藥味,小茴香、吳茱萸、烏藥等,有助溫經止痛,以增溫經散寒之功。
體質4.熱結型
現代人營養充足,飲食習慣喜好吃重油、鹹、辣、炸、烤等,本身體質較燥熱,產後陰血不足的狀態下,加上坐月子進補較多,或是睡眠不足,容易化為裡熱、熱與血結、胞脈阻痹,而產生熱結型疼痛。
臨床表徵
疼痛感偏向悶脹痛,惡露排出不順暢,並且發現有舌紅苔黃,皮膚易生痘瘡等熱象。
用藥處方
醫師會開立具涼血、清熱,養陰血之效的知母、黃柏、地骨皮、生地、麥門冬,搭配化瘀止痛之藥方,清除瘀熱,以達到止痛之效果。
體質5.肝氣鬱結型
女性產後荷爾蒙的波動加上育兒壓力、心情鬱悶等因素,就易導致肝氣鬱結,形成氣血不暢通。
臨床表徵
下腹兩側與胸脅部位悶、脹、痛,氣血不順暢,易感憂鬱、胸悶。
用藥處方
以疏肝型藥方為主,目的為解決肝鬱氣滯,引起的少腹胸脅疼痛困擾,醫師會酌加鬱金、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氣、行滯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