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常常尿床!兒科醫:過了「這年齡」建議就醫治療
在兒科門診中,除了一般的小兒感冒、腸胃等疾病外,尿床其實也是常見求診問題之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珍冠指出,各年齡層尿床盛行率,5 歲孩童有 16% 會尿床,直至 15 歲時,仍有 1% 至 2% 會發生持續尿床,而男孩尿床比例大約是女孩的 2 倍。
3 種生理因素會導致尿床
在發展歷程中,孩童到了 4 歲時,開始有意識到膀胱的漲尿感,自然而然就學會控制白天的排尿。然而,夜間膀胱控制訓練通常需要更長時間,預計要到孩子 5 至 7 歲時才會較為成熟。王珍冠說明,尿床問題通常可歸類於體質、遺傳或疾病的問題,如下:
體質
包括孩童的膀胱發育成熟較慢、膀胱的容量比同年齡較小,或血管加壓素(一種減少尿液產生的激素)較少。
家族遺傳
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會尿床者,孩童尿床的機會也會較高。
潛在疾病
包括糖尿病、泌尿道感染、大便失禁、嚴重便秘、蟯蟲病、腎衰竭、癲癇發作和睡眠問題(如睡眠呼吸暫停)。
進入治療前,家長可紀錄 5 項數據
與普遍認知不同,王珍冠表示,情緒焦慮和恐慌反而很少會導致尿床,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 6 歲以後仍有尿床情形,可能需要警覺是與生理因素有關。假如寶貝常尿床,建議父母可先觀察並記錄相關數據,在就診時可提供醫師做為初步評估,包括:
- 白天和夜間睡眠有無伴隨頻尿、尿急
- 排尿時間
- 排尿次數
- 排尿量
- 每天喝水的量
王珍冠提醒,要開始接受尿床治療之前,確定家長和孩童有強烈的動機以及良好溝通與互動。
治療過程有時不如預期,家長方面要了解孩童尿床並非自願,不要因為尿床問題責罵小孩,反而以鼓勵代替處罰;至於孩童方面,要讓他們積極正視這個參與過程,培養孩子責任感,才能好好改善尿床問題。
千萬要正視尿床問題!若未及早積極治療,除了生理影響,更會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孩子自信心不足,有時還可能覺得不如人、自卑,甚至有被霸凌、影響社交等後果。
因此,假如孩子在 6 歲後依然高頻率有尿床的狀況,建議父母可與子女溝通,盡早診斷治療,回歸日常生活,也能增加子女信心。
👌本文由【Heho親子】授權
文/寶貝常常尿床!兒科醫:過了「這年齡」建議就醫治療
更多文章請見 Heho健康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