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名人部落客> 父親缺席,影響孩子一生!寫給成為爸爸的你:練習照顧孩子,就是學習照顧好自己

父親缺席,影響孩子一生!寫給成為爸爸的你:練習照顧孩子,就是學習照顧好自己

你會怎麼形容「父親」的角色?充滿威嚴、嚴肅理性、經常神隱?傳統觀念下家庭分工失衡,父親的缺席一代傳一代,也限制了孩子對家庭組成的想像。這些「缺席的父親」該如何「復位」?或能由誰來「補位」?

文章目錄

在你眼中,「父親」是什麼樣的形象?

有人說,父親代表安全與保護;有人說,他代表著權威與尊敬;也有人說,爸爸給的愛和媽媽一樣,是世上任何一切都無法取代。

然而,仔細觀察我們的生活週遭、那些父親缺失的關係裡,他們的存在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有時候是若隱若現,有時候是隔岸觀火,有時候像傳說中的上古神獸,看不見、摸不著,卻存活著孩子的心中。

存在與不存在,擁有的影響力都不會消失,反而深深影響著每一段家庭關係,在世世代代間交替而行⋯⋯

爸爸│家庭

誰才是一家之主?

即便時代前進,傳統觀念仍根植於日常,成為你我耳熟能詳的家庭失衡劇本。

過年期間,女人們在廚房忙進忙出,男人們在廳堂上飲茶閒話;婆媳之間有嫌隙,做公公像石像般閉口不言,做兒子像夾心餅乾、左右為難;小孫女主動掃除、幫忙端菜,好不容易才換得片刻稱讚,而小孫子坐在偌大的沙發上,有媽媽餵飯、配著奶奶的一聲聲「乖」。

無論是否存在你的生命中,也許在影視作品裡,也許親友身上,以上情境你一定見證過,而在這場貌似由「性別」主導的天擇中,老實說,沒有一個人是容易的。

仔細觀察,社會普遍對女性在家庭角色的要求更甚於男性,彷彿需要做更多事、不斷證明自己才值得被愛,而看似在一旁納涼、等待被服侍的男性們,像是一出生就被拱上神壇,對於「如何好好過生活」的許多知能,卻往往一片空白。

失去許多學習與嘗試機會的男性,無形中被塑造成威權的象徵;女性的勤勞與包容則被無限擴大,被期待著要填補一切虛實的大小空洞。

當小男孩們長大、成為孩子的父親,對如何照顧親人鮮有所知、對如何表達心中所愛所感,便容易在試圖肩負責任和調解自我矛盾的兩難中,漸漸模糊。

父親缺席,如何影響家庭成員?

對於矛盾中帶著自卑的個體來說,在還無法面對挑戰的狀態下,選擇隱形是最便捷的選擇,也是一種人性的展現。然而,一個父親不在場的家庭,卻可能承受如蝴蝶效性般的巨大影響。

爸爸│媽媽│夫妻│育兒│家庭

埋怨的妻子、焦慮的母親

兩人攜手走入婚姻,就不僅僅是愛人關係,更是彼此人生路上的夥伴。好不容易有了愛的結晶,原本約定要患難與共的那個人,不僅使不上力,更有甚者還臨陣脫逃,換作是你會做何感想?

獨自教養的焦慮、對失職丈夫的埋怨、對疲累想逃的罪惡,這些在無形間全投注到母親對孩子的愛和關照之中,在潛意識裡期待透過與孩子的互動,彌補另一半帶來的失落與缺憾。

事實上,源自另一半的支持與愛不僅無法替代,錯誤的期待還可能扭曲孩子的心理狀態,將其中的遺憾以各種面貌傳遞給下一代。

對「家庭角色」想像缺乏的孩子

在一個雙親家庭中,如果父親長期缺席,孩子可能在個體分離的過程中遭遇困難,容易對家庭中的性別角色、家務分工缺乏多元的想像。

以兒子來說,無論長大到幾歲,他們的心中可能依舊住著依賴母親的小男孩,或許成為人們口中的「媽寶男」,或試圖在各式各樣的來源中摸索,產生對權力的嚮往、對英雄的崇拜,以滿足自身對陽剛形象的渴求。

以女兒的視角出發,為了分擔母親的辛勞和痛苦,她們可能在潛意識中自我暗示要變得強壯、在性格中呈現更多陽性特質,以彌補父親角色的缺失,且相對地,在成長過程中因缺乏來自父親的回饋,更容易感受到挫折感和不安全感。

往後自組家庭時,缺乏父親陪伴的孩子,也可能從原生家庭複製特定的性別觀念或期待,反而給自己的家庭繼承了某些壓迫感和缺憾。

讓「父親」在愛裡復位

在華人社會中,父親缺席導致失衡的家庭關係不少見,然而自理解其中脈絡、觀察到不尋常的那一刻起,我們的手中就握有改變的契機。身處其中的我們,又可以如何在現實中和心理上,幫助那神隱的父親現身呢?

家人間鼓勵正向表達、彼此說出真正在意的事

親子衝突、家庭產生爭端,往往來自雙方的在意和需求不被理解,常見的情況是,媽媽和孩子吵成一片,爸爸被晾在一旁。起初他不願參與,接著試圖居中調解、說了話卻沒人聽,最後在無奈、憤怒又無力的情緒中發出一聲獅吼:「都不要吵了!」,才終結混亂的局面。

反之,若能在每一次的討論中,尊重彼此想法、練習非暴力溝通,以正向表達取代負面情緒,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輔以伴侶與孩子的鼓勵,看似威權、實則脆弱的一方也能在當中感受到安全感。

爸爸陪讀|親子共讀|共讀

爸爸不在,卻能看見其他地方有愛存在

離婚、離世或離散,在物理形式上遭逢父親的不在,身為孩子又該如何看待?

演員許瑋甯兩歲半時,父母離異,她從小深陷沒有爸爸的自卑中,而那份空缺卻由深愛她的爺爺填起。

她在寫給爺爺信中寫道:「是您給我滿滿的愛和安全感,從來沒有丟下我。」也在生日卡片上寫下:「對我來說,您就像是我的爸爸。」愛她、教她、關心她,使她的心中不再缺乏。

藝人徐若瑄同樣出身單親家庭,三姐妹和媽媽一起生活,長大後與父親「徐老爹」重逢,卻意外發現他罹患肝硬化,儘管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缺席,徐若瑄依然花費千萬救治父親。

父親因病逝世多年後,每逢佳節團聚時分,她總不忘追思,2022 年更在個人演唱會上與徐老爹隔空對唱《思慕的人》,甚至還將對親人的思念寫進一首首歌曲中。

有些愛來得斷斷續續,有些人很早就不在,然而只要願意將心敞開,便會發現「愛」不只是名詞,更是人生最強而有力的動詞;它存在日常之中,也存活在我們的心中。

另一種風景:瑞典「拿鐵爸爸」文化

在以社會福利聞名全球的北歐國家,育兒不僅僅是小家庭的家務事,而是國家等級的頭等大事,關注母親的生育照護之外,他們同樣也注重父親的參與。

像是北歐五國中的瑞典,就立法給新手爸媽們 480 天「夫妻育嬰假」,當中有 390 天領八成薪,剩餘的 90 天有每日津貼;這 480 天需由夫妻雙方均分,其中每人各有 90 天不可讓渡給配偶,孩子 8 歲前未使用完將視同放棄。

由此可見,瑞典從制度上就提倡育兒上的性別平等,鼓勵爸爸們參與家庭。

除了育嬰假和育兒津貼,瑞典父母們也可彈性向工作單位申請減少工作時數,至多達 25 %工時比例,雖然不屬於社會福利的一環,卻是個人的育兒權利,而即便降低工時會減少薪資,不少人仍願意爭取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據瑞典社會保險局調查顯示,1999 年只有 12 % 的瑞典爸爸請育嬰假,2021 年則提高到三成。

隨著請育嬰假的比例大幅提升,瑞典男人對在家帶孩子的觀念也有所扭轉,不再感到不體面或不好意思,反而常見瑞典奶爸們推著娃娃車,或是一手提菜、一手牽著孩子在街上行走;天氣好時,還會帶著一家人在草地上野餐,陪伴妻子與孩子度過珍貴而愉快的成長時光。

樂於帶孩子的瑞典父親們,因此有了「拿鐵爸爸」的可愛稱號,它泛指聚集在咖啡店聊天的年輕爸爸,一手咖啡一手奶瓶、嬰兒背巾搭配牛仔褲,充滿親和力。

在瑞典爸爸們眼中,帶孩子、經營家庭關係是夫妻兩人共同的責任,而在孩子面前,他們也一改傳統認知中,充滿威嚴和距離的形象,是孩子最忠實的玩伴,也是連結家庭成員間、重要的安全和親密來源。

「每一位父親在孩子出生後,才學著如何當爸爸。」

成為一名父親並不容易,一旦踏上旅途就沒有回頭路,卻是一場探索生命有趣的冒險。也許身處台灣的爸爸們,目前還無法享有和瑞典父親一樣的育嬰福利,但是看待家庭、與孩子共處的那份心意,卻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人生中的每一種角色,都是由血淚交織而成的自我修煉,而願意直面挑戰、無畏堅難者,除了能看見更多元的自己、以新的視角體驗一切,愛在他的生命中也永不缺席。

 

 

 

👌本文由【女人迷】授權
 文/父親缺席,影響孩子一生!寫給成為爸爸的你:練習照顧孩子,就是學習照顧好自己
 更多文章請見 女人迷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如何決定踏入婚姻?楊雅晴:如果你覺得自己很重要,你就不會失去你自己|與軒軒講 EP9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戈丁:如果我們不討論家務分工,我們就無法真正討論同酬問題

看更多女人迷 womany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