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這都是為你好!」孩子需要的到底是父母想要的,還是自己想要的?心理師教你這樣思考

「這都是為你好!」孩子需要的到底是父母想要的,還是自己想要的?心理師教你這樣思考

以馬內利小兄妹事件,有人默默支持不出聲、有人罵翻,還有許多家長,開始深刻反思。

儘管不是每個孩子的課表都像小兄妹這般緊湊,但上學之外、安親班、課後或假日才藝班同樣排滿滿,這樣有比較好嗎?

各種選擇、各種天人交戰

生活中會面臨很多選擇,孩子還小的時候,大都由家長為其做決定;隨著孩子長大,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也開始會反抗、辯駁、爭取。

臨床心理師黃百善表示,從以馬寶寶事件來看,家長們或多或少都會考慮要讓孩子學習些什麼,也同時煩惱著這些到底有沒有用,或者家長自己的努力到底夠不夠。

我們很難有「兩個就夠了」、「完全不需要」、「先學三年鋼琴再說」這樣肯定的答案,但我們有討論與判斷的方向,以及搜集訊息的方法。

孩子|學習|課業|家長|父母|爸媽|心理師|以馬內利

孩子|學習|課業|家長|父母|爸媽|心理師|以馬內利

孩子|學習|課業|家長|父母|爸媽|心理師|以馬內利

先從兩個面向來思考

黃百善從兩個面向給予家長們思考建議,沒有一定的結論,如何尋求答案才是家長們應該放的重點。

1. 認識孩子

孩子的想法其實不穩定,有很大一部分受到環境左右跟影響,對於這樣還不完全的人類,你怎知孩子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你的期望而努力?

要知道這之間的差別,仰賴平常的觀察、對孩子的理解,以及孩子回應你時,臉上的表情。

很多乖巧的孩子,想要獲得關注跟稱讚,所以做了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另一種乖乖的孩子,害怕被罵,所以做了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孩子獲得認識自己的感受、獲得覺察的能力了沒?

是你教的嗎?還是他自己學會的?大人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如果三個問號的答案你都不肯定,或許連你自己都要學學。

孩子|學習|課業|家長|父母|爸媽|心理師|以馬內利

孩子|學習|課業|家長|父母|爸媽|心理師|以馬內利

另外客觀的情況來說,孩子的能力怎樣、是有天份還是平庸、是有興趣還是被逼?你有沒有評估過這件事情?

孩子|學習|課業|家長|父母|爸媽|心理師|以馬內利

事情可以分成努力能夠改變的、努力也不太能改變的,現在的情況是哪一種?

孩子|學習|課業|家長|父母|爸媽|心理師|以馬內利

2.認識自己

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是為了孩子?是為了彌補自己?

黃百善坦言,心理師的角色能做的不多,但他會問問:「身為父母,你想看到孩子怎樣的表情?」、「你覺得孩子跟你像嗎?個性上、能力上差距多少呢?」

孩子|學習|課業|家長|父母|爸媽|心理師|以馬內利

還有可以思考:「你理想的父母是什麼?你又做到了什麼?你成為了你期望中的樣子了嗎?」

透過這些疑問,或許能開闢一條認識自己的路。

孩子|學習|課業|家長|父母|爸媽|心理師|以馬內利

我們只是教練,不是在比賽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很常聽到同樣的狀況在代間傳遞:「我的父母這樣對我做了,結果我也不自覺對自己的小孩做了......」

黃百善認為,對於孩子而言:「人生,是一個認識自己喜好的旅程。」

在各種體驗與經驗中、在淚水跟挫敗中認識自己,然後擔起責任為自己負責。

對於家長而言:「教養,是一場馬拉松。」

我們是教練,所以要不斷觀察跑者的狀況,協助配速,補充營養,讓跑者能夠順利達到終點,但比賽的不是我們,而且我們也看不到終點。

發人省思的兩段影片

最後,黃百善附上兩段影片,分別是:

「小學生的你,會怎麼挑書包?」

「世上唯一的問卷」

小編第一次沒看,第二次兩支影片都點進去看,一支令人深深省思(你真的懂孩子的心嗎?)、另一支哭得唏嚦嘩啦喔,建議一定要看!


另外,有位網友引用了《我一點也不糟糕》一書的小段內容,小編覺得很適合不時拿來提醒自己,也分享給大家:

「我們總聽人說父母的愛無私,卻不知道孩子的愛可以『無我』。當孩子發現自己的喜好和渴望,與父母的意願相違背時,他們會不惜壓抑自己的意願,服從父母的期望。

即使他們會在自己的喜好和渴望中尋找並建立自我,但沒有什麼能比獲得父母的愛更重要了,於是他們在表達自我和迎合父母兩者之間,選擇隱藏真實的自己。」

本文由【心理師黃百善】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黃百善臨床心理師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我養小孩的目標是「讓他能好好離開我」,別讓孩子以為「成績和得獎」是人生全部
媽媽看了孩子寫得作文「失眠常態」心亂如麻!原來兒子半夜睡不著背後,是這樣的心情糾結與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