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超重兒童長大後還是胖,睡眠、3C、家庭都藏危機
根據據國健署調查,近十年國中、國小生過重及肥胖率居高不下,2021年到2022年,台灣國小生有27.1%為過重或肥胖,國中生則有31.2%,國中男生甚至達到36.4%。且研究顯示,約有七成兒童長大後依舊肥胖,恐增加罹患慢性病、心血管疾病與癌症風險。
長期關注兒童肥胖問題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任陳揚卿表示,其實不光是兒童肥胖比例增加,而是包括成人的肥胖率同樣一直上升,這是全球性的問題。
深入分析原因,主要為現代人多是處於「坐式」生活,活動時間愈來愈少,加上糖分、油脂攝取量增加,家長生活型態如此,小朋友亦是相同,導致肥胖率持續增加的原因。
就讀期間變胖:睡眠不足是重要風險因子
成人肥胖多是以BMI計算,但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肥胖認定與成人稍有不同。陳揚卿指出,當小朋友計算出BMI數值後,當BMI 超過該年齡層85%時,定義為「過重」,超過95%值時定義為「肥胖」。家長可以從學校每學期剛開始時為學生測量的體重身高表查詢得知。
陳揚卿曾蒐集台灣北中南東近5,000位兒童健康資訊,建構台灣小學生BMI的生長曲線分布,發現有三成的小一新生入學時就已經是過重,進一步分析有哪些風險因素,包括家長本身就已經是過重體位、小朋友本身不喜歡活動、電腦螢幕使用時間過長、高油高蛋白飲食等。
除了剛進入小學就已經過重,研究中還發現有近兩成的小朋友,在小一到小六這段時間,從體重正常變成體重過重;研究中分析為何小學生會在就讀期間體重變得過重,發現「睡眠不足」是最重要的風險因子。
陳揚卿指出,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兒童平均睡眠時數,比歐美國家少兩個小時,除了上學時間較早外,台灣小朋友下課後多數還要花時間前往安親班、補習班、才藝班等,是導致睡眠時間延後的重要因素。
除了因為額外上課導致睡眠時間不足,陳揚卿說,家長還必須檢視是否給小朋友使用過多3C產品時間,因為不僅使用時間過長會影響睡眠,3C螢幕所產生的聲光刺激,也會導致入睡困難、睡眠品質不佳。
長大後會何仍肥胖:兒童肥胖是整個家庭環境造成
至於為何肥胖的小朋友長大後肥胖比例仍高達七成,陳揚卿分析,除了先天失調(原本就是過重或是肥胖),後天家庭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她說,兒童肥胖不僅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環境慢慢塑造而成,像是父母不愛運動、喜歡高油高糖飲食等習慣,都會慢慢塑造小朋友形成同樣行為模式。
陳揚卿在門診治療過重或肥胖的兒童時,經常都要花上半個小時,主要就是必須讓整個家庭照顧者一起參與減重,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時甚至連準備餐飲的阿公阿嬤也會一起參與,才能塑造更健康的家庭成長環境。
增加睡眠品質原則:時間規律、一小時前禁3C
北醫附醫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刺激食慾的荷爾蒙增加,此外,一旦覺得睡眠不足,隔天所產生的疲勞感與嗜睡感,也會讓人體自然降低體能與活動的消耗。
李信謙建議,要增加小朋友睡眠品質,應讓睡眠時間呈現規律狀態,定時起床、與入睡;至少應在睡眠前半個小時就要讓整體環境開始放鬆,至少一個小時前就要禁止接觸3C產品,同時營造入睡氣氛,例如燈光變暗、放鬆的音樂等。
兒童肥胖防治,7件一定要做的事
國民健康署呼籲兒童肥胖防治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方面著手。家長對於兒童的飲食及運動型態具有極大的決定性及影響力,建議採取下列七撇步戰勝兒童肥胖:
和糖說不、開水最優
鼓勵多喝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
溫馨共餐、全家安康
鼓勵「跟孩子一起用餐」,以及「幫孩子準備餐點」,如此不但能照顧全家人的健康,亦能促進親子關係。
鮮食蔬果、均衡飲食
鼓勵多攝取新鮮蔬果、鮮奶、堅果、糙米飯等,養成孩子均衡飲食、避免偏食。
拒絕零食、遠離高熱量
避免洋芋片、炸雞、速食等高油、高鹽、高熱量,容易造成肥胖的食品。
多多運動、減少久坐
降低孩子使用電腦、手機和看電視等久坐時間,建議每天能累積60分鐘的中度到重度的身體活動。
全家動員、走向戶外
建議家長假日計畫全家一起從事親子活動,善用國民健康署輔導各縣市規劃的運動地圖及親子活動空間,多利用開設的健走步道、自行車車道,帶著孩子親近大自然,從事身體活動。
適當休息、充足睡眠
鼓勵孩子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6-8小時。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 7成超重兒童長大後還是胖,睡眠、3C、家庭都藏危機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