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育兒16年重返職場,劉玉嬌53歲奪金鐘獎、60歲開咖啡館,「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我的人生也是!」
文章目錄
「我每天都游泳,我去的泳池,在戶外,冬天很冷啊!每個人走到池邊,總會伸出腳尖碰一下水,測測溫度。這時,如果你覺得冷,縮回了,就沒有了;如果你無論如何,還是跳下去,就是你的了,而且,游一會兒就暖了…」
永康商圈的咖啡館中,老闆娘劉玉嬌邊沖咖啡,邊跟客人聊天。她的店主打競標咖啡豆,原本以行家跟熟客居多,在小兒子、圖文作家李白出版《火箭老媽,烏龜老爸》一書後,開始有人來朝聖,想和這位火箭老媽聊教養、聊人生。
初識劉玉嬌,你很難不羨慕她。老公是牙醫、也是作家,大兒子在Apple上班、小兒子以興趣維生;她自己呢,全職育兒十幾年後,重返職場,曾拿金鐘獎、卓越新聞獎,還在耳順之年開了間咖啡館。
「我當然幸運,但我也很努力。」劉玉嬌說,每個生命階段各有重點,她抓住大方向後,便會拚了命往前衝,經營家庭如此,職涯發展亦然;而想找到方向,關鍵在於傾聽自己的心,然後要「敢」,敢想像、敢做夢,也敢行動、敢犯錯。
家裡有八個小孩,從小凡事靠自己
劉玉嬌出身客家庄,家裡有八個孩子,從小她便知,想要什麼得靠自己,「我曾看別人學鋼琴,好羨慕喔,但我們家不可能,父母能讓大家都吃飽、沒變壞,就已經很厲害了。」
她成績好、當班長,還常代表學校出去參加演講比賽等等,自我要求極高,因為劉玉嬌知道,如果不努力,什麼都沒有。
長大後,劉玉嬌認識了她先生,對方出身醫師世家,家中反對這樁婚事,還斷了金援,堅持相愛相守的倆人,索性遠走高飛,到日本自力更生。
兒子出生便辭職,「母職無可取代」
剛結婚的劉玉嬌,不曾想過要當媽,「在日本時,我跟我先生沒日沒夜的讀書、打工;回台灣後,我在YMCA教日文,每天課也排得滿滿,超級忙碌。」是30歲那年,見到身旁朋友接連有了孩子,可愛無比,她才心動。
大兒子出生後,原本是工作狂的她,決定辭去工作,在家帶小孩。
「那時,我有個很強的信念:『母職無可取代』。我如果不做日文老師,想做的人可多了,但我如果不做我兒子的媽媽,又有誰能呢?沒了,就只有我。」
起初,仍有工作機會找上門,包含公共電視的執行企劃、客家電視的客語主播等,劉玉嬌都推掉了;過往她的嗜好如看電影、聽音樂會,也全都割捨,一切以育兒為主。
全職當媽也曾自卑,感覺失去自我
「雖然不能說是犧牲,但那段時光,我確實沒有了自己,連幾點要起床、幾點要睡覺、幾點要吃飯,都不能自己做主,而是身旁這個小孩決定。」
全職媽媽的壓力源,除了日常瑣事,還有他人眼光。劉玉嬌回想,她生小孩後,留日時的同學來探視,看到她成日與尿布、奶瓶搏鬥,露出驚訝又憐憫的眼神,臨走前還拍拍她說:「加油。」刺痛了她的心。
她也記得,那時推著嬰兒車,走在台北街頭,看到身穿套裝、足蹬高跟鞋的OL,總自卑到抬不起頭。
努力育兒的動力,來自孩子的美好純真
「儘管如此,我還是很認真的陪孩子,因為每天早上起床看見他,總會驚嘆,天底下怎麼會有那麼美好的一張臉?看到他笑,我就融化了,這讓我決定捨棄其他一切。」
當然,孩子笑時是天使,哭了便成魔王了,但總歸是幸福。
如此全心全力付出,劉玉嬌曾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她能再找回自己,「可是,在大兒子五歲時,我看到他拿著兩個布偶、自問自答,便想著再生一個吧,所以後來又有了李白。」雖然,種種育兒繁瑣得再重來一次,她仍堅信,手足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孩子10歲後,媽媽終於有空找自己
等到李白念了小學,劉玉嬌漸漸有了自由,她開始往外跑,參加各種活動。有一次,在研討會上認識了中央廣播電台的導播江光大,她鼓起勇氣,詢問是否有實習機會,結果還真有。
實習了一陣子,有位正職播音員請育嬰假,電台主管問劉玉嬌能否代班,「我當然說能啊!」就這樣,她開始了廣播工作。最後,那位正職連續生了五個孩子,她便在央廣待了下來。
這樣的機遇聽來夢幻,「但我那時候真是拚了!每天早上送兒子上學後,我就到電台,然後趕在放學前回家,煮晚餐,陪他們;晚上十點,我先生到家了,我又立刻回電台繼續加班。」
大半夜的,電台空無一人,劉玉嬌也會怕啊,就把自已鎖在錄音室,埋首工作,盡量不喝水,天亮了才去上廁所,再奔回家做早餐、送孩子上學。
如願進電台當播音員,想拚金鐘獎
當時似乎精力無窮,劉玉嬌說,或許是因為她曾身處黑暗甬道,當前方有一絲亮光時,就爆發了;而且,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她從孩子零歲起就很認真的親子共讀,每天讀繪本,練出的說故事功力,在電台全派上用場。
有份好工作,一般人或許滿足了,但劉玉嬌並不止步於此,「我告訴自己,我要做到頂尖,我要得廣播金鐘獎!我當然明白,即便我很努力,也不一定會得,但如果我連想都不敢,那就什麼都沒有。」
她每年製作深度專題,關注同性戀權益、兒少精神疾病等議題,終於入圍,可入圍了六次,有一年還入圍三項仍「槓龜」;第七次入圍時,她心想,每次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去頒獎典禮,卻空手而歸,這次不去了,結果,就中了。
採訪精神病童,意識到人生需活在當下
53歲奪下金鐘獎後,劉玉嬌又陸續得了兩屆卓越新聞獎、紐約國際廣播電視嘉年華銀獎,2017年還獲英國AIB廣播專題的世界冠軍。
得獎固然開心,但劉玉嬌從工作中得到的,不只獎盃。她回想,自己做兒少精神健康專題時,曾天天跑精神病房,「一般的孩子考了98分,還被問2分錯在哪裡,而這些孩子連2分都拿不到,卻真正的活在當下,很率真。」
「這讓我反思,我小時候,有帶著面具嗎?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習慣帶著面具生活呢?後來,我都買兩雙同款、但不同色的鞋子,會一腳穿這色、一腳穿那色,提醒自己要打破框架,脫下面具。」
雖衝事業,仍得費心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
衝刺事業的同時,兩個兒子正值青春期,一下子這個失戀了、一下子那個不想讀書;劉玉嬌分享,媽媽能做的,就是給予陪伴,一方面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總在這兒,是永遠的靠山,另一方面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她總跟孩子說:「不管你做總統,還是清道夫,媽媽都一樣看重你。不用在乎外界眼光,你自己知道你是誰、你在做什麼、你是不是真的喜歡做這件事,這才重要。」
而孩子碰到風雨時,父母難免心慌,劉玉嬌走過後的心得是,要有信心,只要好好的陪著,孩子不會變壞的,即便跌倒、受傷,再站起來就好,最重要的,是親子間的情感與信任,這能支撐彼此度過難關。
別忘照顧自己找到紓壓之道,才走得久
要兼顧事業與家庭,劉玉嬌自己的壓力也挺大,她意識到,得找個方法紓發壓力,於是開始運動。李白回想,當時是他在學桌球,媽媽陪著去,「結果媽媽也下場去打,後來還比我熱衷,有空時,一天能打上十個小時!最後練到教練等級。」
桌球打了十年,髖關節受傷,劉玉嬌改練游泳,靠著看Youtube的教學影片,學會了仰式、蛙式、蝶式、自由式等等。
如今想來,「球場與泳池,就像我的道場,也像我的精神病房,在運動時,你能專注投入,腦袋放空,真正的安定身心;如果沒有養成運動習慣、沒有照顧自己,我沒辦法走那麼遠、做那麼多。」
空巢期後愛上咖啡,努力以此為業
廣播事業有成、告一段落後,兩個兒子也接連離家求學,劉玉嬌開始面臨空巢期。閒不下來的她,某次去探望讀雲科大的李白,到古坑喝了咖啡,發現自己還挺有興趣的,回台北立刻決定找相關工作。
人的味蕾會隨年紀萎縮,加上營業現場需要反應快,所以咖啡產業向來偏好年輕人,「我那時是57歲的歐巴桑了,又沒相關經驗,誰要用我呢?但不管,我就是去面試,告訴老闆我什麼都願意做,結果,還真讓我應徵上了,薪水三萬五。」
什麼都不會,同事也不想理她,劉玉嬌坦言,剛開始上班時,好幾次想辭職回家,卻總逼自己堅持,反正,失敗也沒損失,頂多回到原點。
人生只有一次,要勇於追夢別害怕
撐過一陣子,摸清楚咖啡產業後,她發揮過往做專題的調研功夫,開始自學相關專業,先是當上講師,又取得Roaster烘豆師與Q Grader杯測師資格,最後還成了COE國際評審。
過程中充滿挑戰,「像在考杯測師時,有一關是盲測,要嘗一口俗稱的『魔鬼水』,然後精準分辨其風味,魔鬼水有酸、甜、鹹的搭配,共有52種組合。」劉玉嬌說,當時她日夜苦練,連睡覺都夢到;而開咖啡館聽來浪漫,也不容易,得慢慢摸索經營之道。
一路走來,劉玉嬌認為,一切的關鍵是要「敢」,要敢想、敢做,還要敢肯定自己、敢為自己而活。
「就好比,我當全職媽媽16年,有誰會肯定我嗎?很少,但我覺得這很重要,我自己認可我的價值,那就夠了;又例如,我做廣播、學咖啡,得獎了當然好,但如果早知道不會得獎,我就不做嗎?也不會,因為這就是我喜歡的、想做的。」
別害怕,「就像游泳一樣,當你今天決定要下水,無論天冷不冷,勇敢點兒跳進去,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