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孩子難以溝通?先問自己「你活得像個人」嗎?因為你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孩子難以溝通?先問自己「你活得像個人」嗎?因為你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擔任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伯鑫,近日在臉書發表一篇長文,有關親子溝通的建議,讓許多家長十分有感觸,點讚分享。他提到這篇文章是他到北一女家長成長班進行演講,對一位家長提問的回應。

文章目錄

這位家長的問題是:「要怎麼向孩子問出未知與好奇的問題?」

這是蔡伯鑫醫師每次在親職講座時,一定會提到原則之一,與如何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有關。以下是蔡伯鑫醫師文字,他歸納出以下五個原則:

1.家長得先活得像個人

對不起,第一點就這麼簡單粗暴。有句話是「我們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如果只是被求生本能驅使我們戰鬥或逃跑,那我們是動物,不是人。

你可能感覺疲憊,但不應變成耗竭;你可以感覺煩憂,但不應持續被威脅;你可以感到受限,但不應變成被剝削。你需要讓自己是有餘力的,某種程度安全的,是被尊重與公平對待的。

你需要的會是你個人能做的事,譬如休息、轉換情境與投入的活動以重新「活起來」。有時這不是你個人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你是不是被允許的問題,那麼,請試著創造出那樣的條件,譬如找到支援或能理解你處境的人,或者在必要時你所需要的真的是離開沒錯。

你得先好好是個人,才能面對另一個人。

親子溝通

2.把孩子當作是大人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去相信你的孩子是能說的」。如果總是感覺難以理解孩子在說什麼,問題不一定出在對方,也很可能是我們自己還沒找到適合的方式去聽到他想說什麼。

「理解」這件事總是雙向的,就如同演講中我提到關於自閉症的「雙重同理問題(double empathy problem)」。診間裡,我總是盡可能的當家長與孩子進來、坐下後,選擇先與孩子對話,並讓家長在一旁聆聽。請把孩子當作能表達自己想法、信念與價值觀的「大人」,一個和你不一樣的大人,這樣的假設,會幫助我們好好把耳朵打開。

3.把自己當作小孩

當我們變成大人後,其實我們沒那麼容易把耳朵打開。在心理治療訓練中有個弔詭的「初學者效應」,指的是剛踏入這一行還沒受過太多專業訓練的助人工作者,有時反而比資深的治療師更能做到自由開放的與案主對話。

這是怎麼回事?

是不是所謂的框架,反而帶來的是限制?就像地圖一樣,讓我們只前進那些被標示出道路的區域?

嘗試丟掉一些你覺得大人應該是要怎樣、身為父母應該是要怎樣說話的框架,重新把當你還是小孩時,在公園裡就能與其他小朋友一起亂追亂玩的能力找回來。孩子可以比你以為的還要會說話,你可以比你自己以為的更不仰賴說話。

4.運用自己不同的聲音

成為大人後的各種角色,確實可能限制了我們的本能,就像「人設」一樣,讓我們按照各種約定俗成的腳本在走。如果你真心認為前面說的「返老還童」很難,甚至你感覺那簡直像是失眠時想要睡著一樣,愈努力愈辦不到。

好消息是成為大人後的我們,一定有比小孩經歷更多角色,擁有更多人設可以運用。某次演講後有位家長回饋說她自己是個社工,在工作中總是要與各式各樣的案主建立關係,但回到家時卻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對話。

去挖掘你的內在,一定有不同於平常展現在孩子面前的角色,可能是工作中的自己、可能是青少年時期的自己、可能是一樣瘋狂追韓星的自己。你就是你自己的資料庫。

親子溝通 

5.運用不是自己的聲音

所有你真實經歷,或只是你看過、聽過、或想像過的聲音,譬如現在你閱讀這篇文章時腦中可能浮現的我的聲音,這些「不是自己的聲音」,也同樣有機會經由你的嘴巴被你說出來,成為你用來開啟對話的新素材。

就像演講那天那位家長用我的話來詢問我,這件事本身不就已經展現這位家長正在實踐「未知與好奇」這個精神了嗎?

有些時候,「第三者」是很好用的,就彷彿你跟孩子對話時多了那第三個人加入,於是有了化學反應。

當上述方法都無效:共同探索

那萬一上面所有方法你都試了還是沒效,怎麼辦?那就真的去找第三者一起對話吧,這不正是我們醫師與心理師派上用場的時候嗎?你不需要讓自己總是一個人去面對這一切。因為那樣久了,真的,漸漸你會很容易活得不再像個人了。

蔡伯鑫分享了5個步驟,他也強調畢竟每個人、每對親子、每次的場合與互動都是不同的,不可能會有單一的標準問句。其實有時候甚至不一定真的要是問句。本質上,它就是個「邀請」。

希望我們說出口的話,能讓孩子有機會回應,就像「以我們的話為基礎,在上頭添加些什麼」,然後丟回來給我們,我們再繼續添加些什麼又丟回去,就這樣來來回回的,一起打開新的可能性。

這也是蔡伯鑫醫師提到親子溝通的第二個原則:共同探索。

人與人相處,特別是大人與孩子,容易存在不對等關係(不一定是小孩弱勢,有時家長面對青少年反而是弱勢的那一方),可以帶著前文寫到的5個步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未知與好奇」的重要性,或許,那些憾事可以減少一些。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離婚忍痛把大女兒給前夫,被老師告知孩子一直穿髒衣服,呂秋遠律師分享單親媽媽痛苦遭遇
發現已逝父親30年前偷偷寫給他的信,藏在年幼的粘土作品裡,太催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