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心怡心理師專欄】對孩子失望怎麼辦?從5大面向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在小朋友的成長中,你是否也曾質疑過自己,寶寶出生的時候,這麼無條件地愛著他,但現在孩子大了,卻又在他身上加諸了許多的要求?這些心裡的矛盾,相信是許多爸爸媽媽會有的體悟。
今天想要來和大家一起談談,當我們對孩子的表現感到失望,甚至是生氣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方向做進一步的思考及行動。
面向1.同理
當對小孩的表現感到失望時,要先從同理自己開始。每個人都有迷惘的時候,當面對這些失落的情緒時,可以先告訴自己,即使學習了很多育兒知識,也還是有負面的心情,接納自己,才能讓情緒不卡關,容納更多的可能。若是持續在自己的自責中卡關,反而沒辦法對孩子設定好該有的界線,進而透過較多的寵溺,來彌補愧疚的心理。
例如:當對孩子暴怒之後,擔心自己是不是做得太過火,而延長小朋友使用3C的時間。因此,同理並且接納自身的情緒,才能夠穩定照顧孩子的方式。
面向2.覺察
第二個部分是覺察。失望的背後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我們可花一些時間來覺察與思考,我們對於小朋友的期待為何?是學業成就、情緒品格或是家庭關係,就整體而言,最期待的又有哪些部分?
倘若我們對於孩子的成績,有比較高的期許,這時,就需要進入到第三部分的觀察,觀察孩子的特質,了解其強項與弱項。
面向3.觀察
每個孩子擅長的項目都不一樣,過去的教育追求的是加強孩子的弱項,例如:數學較弱就反覆練習題目。但回顧我們長大的過程,是不是也常常對於念書失去了熱情,或是對於這件事感到疑惑?其實這中間重要的就是樂趣與動機。
讓孩子覺得學習的過程是引人入勝的,並且是能獲得成就感,是讓小朋友持續學習的重要關鍵。大人有意增加孩子練習的時間,所需要的方式就是適量與肯定,不應讓過多的練習,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同時,也須肯定他們在練習過程中的努力、得到的成果。
此外,讓孩子發展強項,也是帶動學習信心的重要過程,透過讓小朋友感受自己的優點,能誘發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效能,進而促成學習過程中的內部動機。而動機大致可分為外部與內部。外部動機,指的是當完成一件事後,渴望得到外部的獎賞,例如:考得好就有獎品;內部動機則是:基於個人內心的需求去完成,舉例來說,喜歡享受成功後的滿足、成就。內部動機才是能真正從內心出發,促使自身持續往前進的動力。
面向4.區分
家長應能夠區分究竟是孩子,還是我們的需求。舉例來說:倘若父母親在童年時光,因為家境緣故而無法學習樂器,但是當有了下一代,便想將渴望加諸在小朋友身上。學習樂器絕對有優點,但該如何點燃孩子的興趣更是重要的關鍵,若將自身過多的遺憾加諸在孩子身上,就無法正確地看見孩子的優勢,以及所適合的學習方式。
當我們覺察到自身把過去的未盡事務,強加於小朋友身上時,我們可以做的是:由自己去滿足過去的缺憾,而不是交由孩子完成。以學習樂器為例,我可以長大後再開始學習,或者跟著孩子一同上課,不但有機會讓大人重圓小時候的夢想,也能夠增加親子的互動。
面向5.看見
最後一個部分,想跟大家談發現自己的孩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亮點並且適性發展,才能夠讓人生之路走得順心。
身為大人的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也曾渴望被理解、肯定,因此,就讓我們成為孩子的伯樂,時而提點他持續向前進,適時給予鼓勵,成為他最信賴的安全感,營造自我成就,而非一味地鞭策、要求。雖然這樣的過程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一起加油,與自己和解,並讓孩子的人生能恣意揮灑出一片精彩。
曾心怡心理師
從台大醫院到社區,從女人走到母親。看過上千個用人心寫的不易與韌性。期待透過心理學學讓人們活得精彩,讓女性能夠在各種角色中美麗且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