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心姬專欄】公德心教育的重要,與長輩理念不合的應對之道
有些長輩、父母或許會認為「只要是孩子、孫子做的事,都沒錯!就算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或者是「他還小,沒關係」。這種不分是非對錯的教養觀,容易養成孩子不在乎他人、為所欲為的行為,以及「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推卸責任的思想偏差。然而,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在適當、安全的界線範圍內隨心所欲、不逾矩。
長輩溺愛令人頭疼
之前在疫情的時候,有位媽媽曾帶著孩子去醫院探視婆婆。一到病房,已有其他親友在場。年約三、四歲的孩子見病床掛著一個像遙控器的東西,上面有很多按鍵,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就將手伸了出去……婆婆見狀就說:「寶貝,你按這個,可以往上,再按按鈕,可以往下,再按這個,腳可以抬高,再按那個,可以把腳放平。怎麼樣?很好玩吧?你試試看」!
媽媽邊聽邊覺得不妙!果不其然,在婆婆與親友聊天時,小朋友就一直「玩」按鍵,於是便出聲制止說:「病床是用來休息和治療用的,不能玩遙控器,亂按可能會弄壞喔!你來畫畫」。婆婆聽到,不以為然地說:「要玩就讓他玩,他還是小孩,沒關係」。
孩子的公德心教育不可忽視
公德心就是公共的道德、注重公眾利益的精神與態度,以及維護、享用公共資源,例如:在公共場所中,不破壞公物、不亂丟垃圾、不大聲喧嘩等等,這些觀念應當是父母須自孩子年幼起要教的品德教育!
再者,前幾年當疫情嚴竣時,若住院者都把病床當玩具玩樂,那麼還會有多少功能良好的病床可供使用呢?反之,若大家都能有同理心、將心比心、不自私妄為,且能替他人著想、發揮公德心,便會好好的愛惜公物與珍惜公共資源。
衝突教養的應對之道
當長輩與爸媽的教養觀念有所不同時,可試著利用以下3種方法,來做協調、處理:
1.直接溝通.得取決於豬隊友或神隊友
有些長輩或爸媽會認為「只要是孩子、孫子做的事都沒錯」。事實上,有些行為是有危險性或不適當的,例如:小小孩玩剪刀或菜刀、在公共場所嬉鬧、喧嘩或亂跑而影響到他人權益,或亂拿他人物品時。
當爸媽管教小孩,長輩為了護孫,總會說:「沒關係他還小」這種是非不分、沒有界線的教養觀,容易讓孩子變成為所欲為的小霸王、養成推卸責任的思想,長大之後,會怎樣呢?
當教養的現場中尚有其他親友,媽媽得立即判斷在場親友,是贊成教導公德心或覺得隨意玩樂也無所謂?若是後者,不只無法教育到小孩,還可能直接成為眾人圍攻的對象,反而得不償失。
2.堅持對的教育.教導孩子正確觀念
通常孩子一旦出了問題,所有矛頭均是直接指向爸媽「不會教」、「沒有教」,有些人還擺出一副事不關己或沒關係的態度。但如果當主要照顧者為爸媽時,教養必須以父母的方式為主!
當媽媽在教養現場和其餘親友不甚熟悉時,若當場屬婆婆輩份、年紀最大,估計其他親人也不敢反駁,此時,可採取最保險的做法、以退為進,先藉故離開現場,把小孩帶回家再教。
3.先聲奪人.搶占先機
之後,媽媽再帶孩子到醫院探視時,便特意在病房門口停下來,並用較為大聲的音量把教育總結再說一遍:「媽媽有教你,病床不是玩具,所以不能亂按。待會進去後,只有阿嬤需要調整病床時,你再幫忙調整就好,懂了嗎」?這位媽媽說她是故意這麼做的,除了能提醒孩子之外,也可拉攏在場的其他人,避免重演鬧劇。
等到進入病房後,在婆婆面前再度先聲奪人地提醒說:「媽媽剛才教你,病床不是玩具,所以不能亂按。你可以自己跟阿嬤說」。如此,才能讓孩子對公德心有基本的了解,也可同步告訴婆婆。
第一次當爸媽的確有很多狀況需要應付與學習,也許當第一次遇到時,會處理得不夠理想、有所疏失,沒關係,這都是學習當爸媽的必經之路,孩子的教育與未來就這麼一次,沒有What-if,既不是多重宇宙,也不可能再重來一次!
Psyche賽心姬
Psyche,譯為賽姬。台大臨床心理研究所畢。分享融入心理學的育兒經驗,故命為「賽心姬」。全職媽媽。記錄第一胎胖靈精的育兒經驗,也會分享親子生活、旅遊與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