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腳的症狀、成因,和治療方法
當你發現腳趾或腳底脫皮、長水泡,、剝裂,甚至發癢時,你可能罹患香港腳。香港腳又稱足癬(Tinea pedis),在台灣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真菌感染,由於潮濕、溫暖的環境提供了真菌生長的條件,再加上患者往往穿著不透氣的鞋子,或著足部皮膚受損,使得真菌更容易入侵足部皮膚,引發感染,也可能擴散到腳趾甲,甚至雙手。
香港腳症狀
香港腳症狀 |
瘙癢:腳趾、腳底常常感到搔癢,尤其在夜晚或潮濕時。 |
發紅:感染部位出現紅腫和發炎的現象。 |
疼痛:嚴重感染時,會感到刺痛。 |
脫皮:皮膚表面出現脫屑或剝落。 |
裂紋:皮膚乾燥和脫皮可能導致足底出現龜裂。 |
泡泡和水泡:有時候感染部位會出現小水泡或泡泡。 |
腳趾甲:變色、厚實,易從甲床撥離。 |
香港腳成因
1.潮濕環境
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中更容易感染香港腳,像是長時間穿著濕潤的襪子或鞋子,或是在潮濕的公共場所赤腳行走。
2.接觸感染
與感染香港腳的人共享鞋子、襪子、毛巾等,或是使用公共浴室,都可能有感染的風險。
3.傷口或損傷
足部皮膚若有傷口,可能成為真菌感染的入口。
4.穿著不透氣的鞋子
穿著不透氣的鞋子讓足部過度濕潤,提供了真菌生長的理想環境。
5.免疫系統問題
免疫系統虛弱的人較受到真菌感染,因此患上香港腳的風險較高。
治療香港腳的方法
1.使用抗真菌藥物
可外用抗真菌藥膏或液體塗抹於感染部位,如克霉唑、克莫林等。也可以口服抗真菌藥物,但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2.使用除菌劑或抗真菌腳浴
可用含抗真菌成分的腳浴或除菌劑來泡腳,有助於清潔和消毒足部。
3.保持足部清潔和乾燥
每天洗澡後用乾淨的毛巾擦乾足部,尤其是腳趾間。保持足部乾燥有助於阻止真菌生長。
4.避免穿著潮濕的鞋子和襪子
穿著透氣的鞋子和吸濕排汗的襪子,避免長時間穿著濕潤的鞋襪。
5.避免分享個人用品
不與他人分享鞋子、襪子、毛巾等個人用品,以免感染傳播。
6.定期修剪腳趾甲
保持腳趾甲乾淨、整齊,避免真菌在腳趾甲下生長。
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和個人情況提供相應的治療建議。
想要預防香港腳,除了注意不要與人共穿鞋子、共用相關物品,也要穿著透氣效果良好的襪子,並增加更換襪子的頻率,穿著舒適的鞋子或涼鞋。游泳或洗澡後,盡早讓腳趾間保持乾燥。去公共泳池和淋浴間,也請攜帶個人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