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提高警覺以確保母胎平安!定期產檢之外,常見5種不適需要就醫時機

提高警覺以確保母胎平安!定期產檢之外,常見5種不適需要就醫時機

懷孕不是生病,但終究處於生理大有變化的狀態,難免有一些不適出現,有的人覺得還好,有的人卻感到極為不舒服,甚至嚴重到影響了日常生活,這時,該去醫療院所就醫,千萬不要自己忍著,畢竟這時的你,要顧的不只有自己一人,確認自身與胎兒的狀況,才是所必須要負起的責任。

文章目錄

產檢│母胎│加強產檢次數│提高警覺│孕婦就醫時機│孕吐│胃食道逆流│胎動次數

懷孕,讓母體的荷爾蒙出現了變化,義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張志仰表示,「荷爾蒙的變化為孕程初中後期帶來不同的症狀,這些與懷孕相關的症狀,在每位孕婦的身上有不同程度的感受」。他提醒,如果孕媽咪覺得不適程度變得劇烈時,而且無法緩解時,就應該提高警覺,適時就醫為宜,千萬不要被「產檢時間未到」所牽絆。

常見5種不適需要就醫時機

雖然每位孕婦都會經歷懷孕引起的不適,但個人感受程度卻大不相同,然而,感受不適的程度異於常人,或是影響原來的生活作息,代表可能需要醫師幫忙確認是否有其他狀況,為了確保母胎健康無虞,就醫是最安全的做法。

張志仰醫師針對常見不適提出有必要就醫的狀況,提醒孕媽咪不要誤以為「這是懷孕正常狀況啊」,而讓自己與胎兒陷入險境!

1.孕吐

俗稱「害喜」的孕吐,是懷孕最顯而易見的徵兆,根據統計,80%女性在妊娠初期有噁心和嘔吐,這是名為「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hCG)的荷爾蒙濃度增加所致,常發生於第一孕期。

但同為孕吐,有人只是感到些微的噁心,偶爾會乾嘔;有人卻可以吃什麼吐什麼,連喝水也會吐,甚至還必須到醫院打點滴。張志仰醫師指出,「只是單純乾嘔還算常見,若真的吐出東西,且次數多的話,就要小心可能有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的情形發生,因此,必須就醫,住院打點滴補充體液」。

2.胃食道逆流

張志仰醫師表示,「懷孕初期,受到黃體素的影響,造成食道和胃中間的賁門鬆弛,因閉合能力減弱,使得胃酸往上噴的機會增加;隨著懷孕週數增加,子宮日益變大而壓迫胃部,也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這時,胸悶、打嗝,甚至出現「火燒心」的不適感。如果孕婦原本就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不適狀況將會加劇。

胃食道逆流嚴重時,除了不停地打嗝、胸口和喉嚨一直有液體湧上來的灼熱感,甚至讓人有胸悶感,甚至會覺得痛,而懷疑是否心臟痛,他解釋,「這是因為食道在心臟後方,痛起來讓人分不清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或心臟痛」。

張志仰醫師指出,若不舒服的感覺一直持續,並無法以調整飲食、生活作息來緩解症狀,建議孕婦就醫,開立適合孕期服用的藥物緩解不適。

3.分泌物有異狀

相信不少女性在平日即受陰道分泌物所苦,懷孕後,更容易有此困擾。張志仰醫師說,「這是受到雌激素與黃體素的影響,讓孕期的分泌物變得比平日來得多,但一般分泌物應為無色無味透明狀,如果量突然增加,顏色、質地、味道有異狀,且合併嚴重外陰部搔癢或疼痛,就要懷疑可能有感染,如果分泌物帶有血絲或是出現咖啡色,就要懷疑是出血問題,都務必就醫檢查」。

他進一步說明異狀,包括顏色為黃色、綠色或灰色;質地像起司狀、泡沫狀或濃液狀;味道出現惡臭或魚腥味,都是陰道感染的症狀,「千萬不能輕忽陰道感染的問題,如不妥善治療,可能因細菌進入子宮,造成子宮內感染,發炎反應將誘發子宮收縮,導致早期破水與早產等併發症的發生」。

產檢│母胎│加強產檢次數│提高警覺│孕婦就醫時機│孕吐│胃食道逆流│胎動次數

4.頭痛

孕期的頭痛可以只是睡眠不足、過度疲勞、壓力大造成,但也可能是因為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所引起,張志仰醫師強調,「因此,必須釐清原因。特別是孕婦有妊娠高血壓又加上蛋白尿,出現劇烈頭痛時,要擔心可能是子癇前症惡化的徵兆」。

若經過休息、吃止痛藥,頭痛得以緩解,後續可考慮以門診檢查;如果長時間持續頭痛或突然的嚴重頭痛,伴隨嘔吐、暈眩,甚至意識不清的話,建議儘速掛急診。

5.胎動異常

自妊娠中期出現胎動後,不只讓孕媽咪真切感受到胎兒的存在,更是懷孕過程中觀察胎兒健康及活動力的重要指標。產科醫師多會提醒孕媽咪,每天要定期數胎動,掌握胎兒的狀況,張志仰醫師表示,「萬一胎動明顯減少或停止,代表胎兒可能有胎兒缺氧、胎心音窘迫、嚴重的臍帶繞頸或打結、胎盤早期剝離或功能不良等狀況」。

他補充,「若胎兒在休息,會減少胎動次數,但在孕媽咪進食或吃點甜食、輕拍子宮與胎兒互動後,再觀察一小時,胎動恢復,就不用過度擔心。反之,就要小心胎兒有狀況了」。

張志仰醫師指出,孕婦養成定期量胎動並記錄的習慣,透過與平日或前一次的比較,可明顯察覺胎動是否有異常。「如果在飯後兩小時內測不到10次胎動,或是一整個早上、下午或晚上感受到的胎動次數,和之前比較,少於一半以上,務必儘速就醫,避免發生胎死腹中或胎兒窘迫的意外」。


孕期就醫看門診?掛急診?

畢竟懷孕是非常時期,大人與胎兒的健康都要同時兼顧,若有不適,什麼時候看門診即可?什麼時候一定要掛急診?張志仰醫師表示,「簡單說,有門診看門診,沒門診就掛急診」。不過,若是劇烈疼痛且無法緩解、規律性的子宮收縮、明顯的下墜感、破水、突然的大量出血或意識不清時,應儘速掛急診。

他強調,「不管妊娠幾週,孕婦覺得好像是破水就應該直接到醫院,避免發生感染的情況」。

或許有孕婦認為,等到原產檢醫師有門診再就醫比較好,張志仰醫師指出,「及時就醫,讓自己安心更重要,就算非原產檢醫師也沒關係」。


產檢│母胎│加強產檢次數│提高警覺│孕婦就醫時機│孕吐│胃食道逆流│胎動次數

接受試管嬰兒療程懷孕者.更具警覺性

接受試管嬰兒療程懷孕的孕婦,通常在植入胚胎後第10~14天驗孕,確認懷孕與否,比起自然懷孕者,更早知道懷孕的事實。相較自然懷孕者多於妊娠8~12週才開始到婦產科接受產檢,這群好不容易成功懷孕的孕婦,從確認胚胎著床後,一點也不敢掉以輕心,「與一般孕婦相比,可以感受這群孕婦對於身體狀況抱持更高的警覺性」。

張志仰醫師指出,「為了讓胚胎穩定發育,試管懷孕會持續補充黃體素與葉酸,一般黃體素會使用到妊娠8~12週,直到早期胎盤成形且胚胎穩定為止;若是遇到高危險妊娠孕婦,還要評估是否需要提早服用其他藥物,例如:阿斯匹靈等。因此,對於以試管懷孕的孕婦,我普遍會先監控到妊娠10~12週,再請孕婦接受常態產檢追蹤」。

張志仰醫師分享臨床上觀察到的現象,「單胞胎的試管寶寶,出生體重比自然受孕的相同妊娠週數嬰兒來得較輕,但植入冷凍胚胎所生產的嬰兒,相對於植入新鮮胚胎來說,出生體重會比較重,體重會大於相同妊娠週數的胎兒(LGA)」。

他鼓勵選擇單一胚胎植入,若能在子宮內住好住滿再退房,讓滿心期待寶寶到來的父母,為一路求子的辛苦畫上美好的句點。


 從「做人」到「接生」.一手包辦

不少專精生殖醫學的婦產科醫師,多半在孕婦妊娠三到四個月時「功成身退」,讓產科醫師接手後續的產檢,「這時,有的人是自行選擇產科醫師,有的則是仰賴『做人成功』的生殖醫學科醫師介紹,當然,大家都會轉介給值得信賴的同業」。

雖然產科迎接新生命讓人感到無比喜悅,但沒日沒夜的工作實在太累人了,許多生殖醫學科醫師選擇淡出,然而,張志仰醫師至今仍兼顧兩者,「長時間累積的醫病關係,讓病人對你有所期待,期待你handle所有的事情。對於從事生殖醫學的醫師而言,成功著床的懷孕率只是個過渡,最終希望的是讓她們順利把優質寶寶抱回家」。即使產科工作再怎麼辛苦,張志仰醫師依然甘之如飴。


產檢│母胎│加強產檢次數│提高警覺│孕婦就醫時機│孕吐│胃食道逆流│胎動次數

需要加強產檢次數的族群

現行由國健署提供補助的總產檢次數為14次,對一般人而言,這樣的次數或許足夠,但對高危險妊娠的孕婦來說,卻未必夠用,張志仰醫師表示,「針對高危險妊娠的孕婦,會視其情況調整就醫次數,縮短回診時間,以確保母體及胎兒的健康」。

他補充,屬於高危險妊娠的族群可分為兩方面:

母體方面

.年齡:年齡超過35歲以上或18歲以下的孕婦。

.健康狀況:患有內科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甲狀腺問題等。

.孕前疾病史:有過往的不孕、流產、早產等情況。

.孕期合併症:患有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妊娠期糖尿病、羊水過少、羊水過多等情況。

.不良的生活習慣 : 如吸煙、飲酒、使用藥物或缺乏運動。

胎兒本身

多胞胎妊娠、胎兒本身有染色體或基因異常、胎兒本身有先天性結構異常、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母體和胎兒之間的血型不相容、前置胎盤、胎盤植入等胎盤異常問題、羊水過多或過少等。

張志仰醫師指出,「孕期是一段漫長的時間,為了胎兒能順利足月生產,孕婦應對自身狀況有所了解,察覺有任何的不舒服時,應自我評估是否需要就醫,甚至有必須看急診的警覺心」。

或許有孕媽咪覺得增加產檢次數很麻煩,而未能做到定期回診,他喊話,「為了確保自己和胎兒平安,配合醫囑、定期回診很重要,而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根據張志仰醫師的觀察,「順從醫囑的配合度高低與醫病關係有關,多一份專業知識的提醒,多一分保障,一般而言,試管懷孕的孕婦會比較認真,配合度更高」。

孕期有狀況的處置原則

足月生產是孕媽咪與產科醫師的共同期待,只是在出現狀況時,這份期待往往可能成了奢望,張志仰醫師表示,「如果胎兒有不穩定的狀況時,會進行安胎,讓胎兒有一定的保障」。

他進一步指出,「就當前的新生兒照護水準來說,24週出生的早產兒已有相當的存活率,但我們認為仍不夠,希望胎兒能在子宮內待久一點。以早發性早期破水為例,28週前儘量安胎,過了34週則考慮讓胎兒先出來,以減少對母體與胎兒的傷害程度」。

張志仰醫師解釋,胎兒的肺部約在懷孕34週成熟,如果是出生週數極早、體重極低的早產兒,因肺部發育不全容易有呼吸窘迫症候群,不僅照顧上極為棘手,也增加肺傷害、慢性肺疾病等併發症的機會。因此,若能撐到34週出生,可減少寶寶就算體重較輕、保溫能力差,卻也不需在保溫箱睡太久的時間。

他提醒,除非子宮環境不再適合胎兒待著,否則能在子宮多待一天是一天,「曾經有孕婦不接受住院安胎的建議,堅持回家,後來不但早產,還是急產。醫病彼此合作,才能有如人意的結果,共創媽媽、寶寶與醫師三贏的局面」。


認識「醫病共享決策」

隨著醫療技術與儀器的進步,讓許多提早到來的小生命得以存活,然而,預後可能也必須面臨併發症的考驗,這樣的結果對寶寶或家人究竟是無悔的選擇或沉重的負擔?因此,到底該如何做,不再只憑醫師的專業判斷,而是希望能有一個對胎兒及家人是最好的處置。

張志仰醫師表示,「臨床上,會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簡稱SDM)溝通,由醫護詳盡告知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藥物使用,以及相關事項等等,讓孕婦與家屬從中選擇結果比較完美的做法」。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每一項都有意義!14次公費產檢按時做,降低孕產風險,並與產科醫師建立互信
懷孕初期熱搜關鍵字:產檢,驗出有喜後,何時開始第一次產檢?有哪些檢查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