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8年放棄母大怒不諒解多年,作家陳名珉:放棄本身就是一種成長、並非半途而廢,而是對自己的理解
不少父母會安排孩子學些什麼,舉凡音樂、繪畫、舞蹈,即使沒上才藝班也會送去補習;總之,閒著好像就是不對。
猶記得之前女星蔡沐妍帶女兒上小S節目表演大提琴,但女兒面露不情願,讓她說出:「若不想學也可以,那琴就丟掉吧」等情緒勒索字眼,備受爭議。
戲劇《媽,別鬧了!》原著《我媽的異國婚姻》作者陳名珉分享,自己大約4歲時,很羨慕鄰居家的小朋友彈鋼琴,於是拜託媽媽也讓她學;這也正合媽媽心意,並很快從報名山葉鋼琴班到上一對一鋼琴課。
「我學了八年鋼琴,大概在第三年就體會到自己不是學鋼琴的料,後面五年是硬撐,最後三年是又怨懟又無奈的痛苦學習⋯⋯」
(陳名珉學鋼琴8年,撐得很痛苦。)
陳名珉解釋,自己真的很聽不懂鋼琴,也無法理解古典樂曲的美妙(但喜歡一些流行音樂)。
她邊彈琴邊睡,邊聽邊睡⋯⋯現在就連聽愛樂電台都覺得好睏;這不是因為厭倦音樂,而是真的無法理解古典樂的美。
她補充說明,藝術領域方面有好多東西的學習,前提必須是能夠感受。即使後來是因為理解自己缺乏感受和領悟而放棄鋼琴,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也曾自我懷疑:是不是因為不夠努力,所以無法達到感受和領悟的境地?
直到多年後遇到大學同學兼室友老吳,向她描述了彈鋼琴的快樂:在彈奏一些旋律或閱讀一些琴譜時,為了其中的對稱和巧妙的鋪排感覺到興奮和喜悅時,陳名珉就忽然釋懷了。
因為她也會為那些作家的文字傾倒,會忍不住重複把那些文句唸出來,反反覆覆很多次,感覺文字的律動,充滿興奮和喜悅。
「我從此再也不耿耿於懷為什麼自己對鋼琴沒有這種感覺,也知道了連感動和領悟都是天賦的一部分。天生沒有那個技能樹,真的點不開那個技能值,我並不反對『雖然沒有這個技能值,但適當的學習』,因為學習本身是體驗。」
於是跟媽媽說能不能不學了?「我媽⋯⋯大怒!當然她應該要大怒,她在我學鋼琴上投注了許多心血,金錢、心力,我還記得她一週兩次的帶我去上鋼琴課,學費驚人,還有每天每天反覆督促著我練琴兩小時。
她在我身上投注太多,她不能接受我說『不,我不學了』。」
陳名珉與媽媽為了這件事甚至可說是互相撕扯、掙扎了許多年,到後來她的厭惡越來越強烈,媽媽的憤怒也越來越火山爆發。兩人互相指責,媽媽罵她半途而廢,她氣媽媽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爸爸曾介入其中,試著勸她媽放棄,但也經常被颱風尾掃到。
有一天,媽媽負氣說:「好呀,妳不想學就不要學了!我再也不會對妳抱有任何希望了!妳證明了自己是扶不起的阿斗⋯⋯妳自己做決定吧!」
媽媽的意思是以退為進,讓她反省,感覺被放棄的恐慌與失落,從而決定重新來過。
「但她不知道我等這句話等好久了!她一鬆口,我就立刻停止了學鋼琴。」
(媽媽無法接受她放棄,倆人為此爭吵多年。)
但她立刻打了電話並告訴老師:「我覺得我不是學鋼琴的料,我理解自己永遠無法在彈鋼琴上有成就。這是一個需要天賦和愛好的事情,我沒有。我不愛它。我承認這件事。我覺得好累了。我要停止學琴。」
鋼琴老師也很乾脆問:「妳是自己這樣想的嗎?」她說對。
老師又問:「妳媽媽怎麼說?」她回答媽媽很生氣,說她浪費了很多錢和時間。
老師告訴陳名珉,沒有關係,媽媽生氣是一定的。這個世界有很多路,有人喜歡畫畫,有人喜歡音樂,就是音樂這一條路,也有很多不同的發展方向。
「妳花了很多時間,理解自己不喜歡這件事,這非常重要!人生是一連串不斷的探索,理解自己喜歡的,理解自己不喜歡的,都需要時間。
妳沒有白費時間,以後妳會更精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妳也許不喜歡彈琴,但這幾年彈琴一定會給妳帶來影響。要記住,妳只是不喜歡彈鋼琴,但並不恨彈鋼琴,不要因為這件事情憎恨音樂與鋼琴,好嗎?」
她說好。
雖然這讓媽媽在後面幾年,甚至是她成年之後、大學畢業之後,只要人生發生什麼挫敗的事,比方說工作不順利、面試沒過、選擇辭職、在生活中發生各種錯誤,翻起舊帳時,都能從「當年妳放棄學鋼琴」這件事情開始數落起⋯⋯
「但是,我還是自己決定終止了一件事。而且重點是,從我下定決心停止它之後,我真的感覺全身心都輕鬆了許多,我甚至能為了停止學習鋼琴感覺到快樂。」
多年後她才能理解,搞清楚自己在一件事情上不適合、放棄它,頭也不回的離開,本身就是一個成長。
知道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知道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才華、知道這條路走下去沒什麼好結果⋯⋯能想清楚,然後斷然放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這跟半途而廢、怠惰、不思進取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對自己的理解!也是她會寫這篇文的原因。
(能想清楚,然後斷然放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思考過後選擇放棄,會讓我們對於接下來方向的選擇更清楚(她後來再也不會因為外表、形式、儀式感之類的花梢玩意兒喜歡什麼了,這就跟談戀愛一樣,初戀很浪漫很熱血但經常愛花了眼愛不對人)。
最後就是⋯⋯學過的東西對人生一定是有影響的。
陳名珉舉例,高中時她在學校禮堂裡每天早晚接受流行歌點播彈奏(用鋼琴),只要她聽過的歌,都可以點,一群人圍著她大聲唱⋯⋯那些歌聲支撐她度過討厭的高中時光。
後來讀大學時放假回家,有天下午跟爸爸、妹妹在家裡開了一個點歌大會,彈了陳爸熱愛的那些古典金曲和流行歌。
當爸爸在客廳裡聽她彈著的旋律,搖擺著身體唱歌時,她才意識到:「啊,我確實不討厭鋼琴,我也不討厭音樂,我只是不適合走這條路⋯⋯它可以是我畢生的娛樂,但不會是我人生想要努力的方向。」
而媽媽當時看她們自娛自樂的彈唱,非常不開心。「她就是不明白為什麼我可以這麼快樂的彈琴唱歌,但不能用同樣快樂的心情繼續鋼琴家之路⋯⋯」
陳名珉非常感謝年少的自己,做了放棄的決定。
這導致很多人經常背負著各種壓力和指責,徒勞無用地在不適合的方向上掙扎。
想清楚的放棄是一種放下。
她有個朋友創業三年,最後選擇放棄,其他人都勸:「再努力一下,眼看就要成了,妳為什麼不再加一把油?為什麼在這裡放棄了?多可惜都三年了啊⋯⋯早知道這樣,當初還不如不創業,在原來的公司好好做,這三年又往上爬了一層了吧!」
朋友為此失落了很久,並用失敗來形容自己的這個創業。
但陳名珉覺得朋友從穩定產業中出來,拚命創業,然後在努力之後知道自己有能力上的不足,在能夠承擔的狀態下放棄⋯⋯這整個過程中一點也沒有失敗。
「她只是嘗試過了,知道『此路不通』,而她也竭盡所能地努力過了,沒有遺憾。」
一直很討厭,我們的世界習慣用成敗斷定一個人。
只要最終成功,中間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對的,都是有先見之明,都是高瞻遠矚;只要最終結果是失敗,中間的一切都是錯的,必須一筆抹煞!
陳名珉希望,我們能用超乎成敗的價值觀去衡量人生;人生有限,感受與嘗試才是最重要的。
(放棄學琴後,她反而逐漸體會到彈奏、與人互動的快樂。)
「我要再花十年二十年,才能慢慢能理解她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如果現在問我,鋼琴是什麼?我會說那是一種很美的樂器。我曾經用它發出了純粹且富有感情的聲音。
沒有虧欠,沒有遺憾。」
許多網友感同身受,有的是自身小時候也有類似經驗,有的是身為父母,對讓孩子學才藝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孩子現在也處於看到別人做什麼就想學什麼的年紀(6歲),基本上只要她有興趣又有能力負擔,我就儘量讓她去『玩』;目前她依然在一條試錯的道路玩耍,但我們還有時間可以慢慢來。」
「我不學之後媽媽也是大怒,但我只覺得不用再去面對媽媽的老師鬆了一口氣,也是在不被逼著練琴後才有了『今天想彈一下鋼琴』的手癢感。」
「很有共鳴,釋放了心中的某個結」、「謝謝妳寫出這篇文,也謝謝妳的鋼琴老師,看完後我覺得我釋懷很多」、「看着這篇文章我淚崩了⋯⋯用文字表達了多年來一些我內心的模糊感覺,多謝你坦誠的文字。」
本文由【作家 陳名珉】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陳名珉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無法感受古典鋼琴的美妙
當花費了許多時間、金錢、精力想培養孩子,卻成果不佳,甚至是孩子排斥、不想學,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憤怒、不解,且多有責備。(編按:如果是小編,大概也會生氣)戲劇《媽,別鬧了!》原著《我媽的異國婚姻》作者陳名珉分享,自己大約4歲時,很羨慕鄰居家的小朋友彈鋼琴,於是拜託媽媽也讓她學;這也正合媽媽心意,並很快從報名山葉鋼琴班到上一對一鋼琴課。
「我學了八年鋼琴,大概在第三年就體會到自己不是學鋼琴的料,後面五年是硬撐,最後三年是又怨懟又無奈的痛苦學習⋯⋯」
(陳名珉學鋼琴8年,撐得很痛苦。)
陳名珉解釋,自己真的很聽不懂鋼琴,也無法理解古典樂曲的美妙(但喜歡一些流行音樂)。
她邊彈琴邊睡,邊聽邊睡⋯⋯現在就連聽愛樂電台都覺得好睏;這不是因為厭倦音樂,而是真的無法理解古典樂的美。
她補充說明,藝術領域方面有好多東西的學習,前提必須是能夠感受。即使後來是因為理解自己缺乏感受和領悟而放棄鋼琴,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也曾自我懷疑:是不是因為不夠努力,所以無法達到感受和領悟的境地?
直到多年後遇到大學同學兼室友老吳,向她描述了彈鋼琴的快樂:在彈奏一些旋律或閱讀一些琴譜時,為了其中的對稱和巧妙的鋪排感覺到興奮和喜悅時,陳名珉就忽然釋懷了。
因為她也會為那些作家的文字傾倒,會忍不住重複把那些文句唸出來,反反覆覆很多次,感覺文字的律動,充滿興奮和喜悅。
「我從此再也不耿耿於懷為什麼自己對鋼琴沒有這種感覺,也知道了連感動和領悟都是天賦的一部分。天生沒有那個技能樹,真的點不開那個技能值,我並不反對『雖然沒有這個技能值,但適當的學習』,因為學習本身是體驗。」
與媽媽爭執多年
接述上面學琴8年後,陳名珉後來明白當年幼小的自己不是愛上音樂這件事,只是鄰居家小女孩彈奏鋼琴時的姿態和神情。於是跟媽媽說能不能不學了?「我媽⋯⋯大怒!當然她應該要大怒,她在我學鋼琴上投注了許多心血,金錢、心力,我還記得她一週兩次的帶我去上鋼琴課,學費驚人,還有每天每天反覆督促著我練琴兩小時。
她在我身上投注太多,她不能接受我說『不,我不學了』。」
陳名珉與媽媽為了這件事甚至可說是互相撕扯、掙扎了許多年,到後來她的厭惡越來越強烈,媽媽的憤怒也越來越火山爆發。兩人互相指責,媽媽罵她半途而廢,她氣媽媽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爸爸曾介入其中,試著勸她媽放棄,但也經常被颱風尾掃到。
有一天,媽媽負氣說:「好呀,妳不想學就不要學了!我再也不會對妳抱有任何希望了!妳證明了自己是扶不起的阿斗⋯⋯妳自己做決定吧!」
媽媽的意思是以退為進,讓她反省,感覺被放棄的恐慌與失落,從而決定重新來過。
「但她不知道我等這句話等好久了!她一鬆口,我就立刻停止了學鋼琴。」
(媽媽無法接受她放棄,倆人為此爭吵多年。)
老師:理解自己不喜歡非常重要
陳名珉表示,媽媽那時真的很憤怒,要她自己打電話去跟當時的鋼琴老師說明不學鋼琴這件事,以為她會因為害怕開口而選擇繼續學琴。但她立刻打了電話並告訴老師:「我覺得我不是學鋼琴的料,我理解自己永遠無法在彈鋼琴上有成就。這是一個需要天賦和愛好的事情,我沒有。我不愛它。我承認這件事。我覺得好累了。我要停止學琴。」
鋼琴老師也很乾脆問:「妳是自己這樣想的嗎?」她說對。
老師又問:「妳媽媽怎麼說?」她回答媽媽很生氣,說她浪費了很多錢和時間。
老師告訴陳名珉,沒有關係,媽媽生氣是一定的。這個世界有很多路,有人喜歡畫畫,有人喜歡音樂,就是音樂這一條路,也有很多不同的發展方向。
「妳花了很多時間,理解自己不喜歡這件事,這非常重要!人生是一連串不斷的探索,理解自己喜歡的,理解自己不喜歡的,都需要時間。
妳沒有白費時間,以後妳會更精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妳也許不喜歡彈琴,但這幾年彈琴一定會給妳帶來影響。要記住,妳只是不喜歡彈鋼琴,但並不恨彈鋼琴,不要因為這件事情憎恨音樂與鋼琴,好嗎?」
她說好。
放棄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陳名珉當年其實根本不明白老師的意思,只是覺得鬆了口氣,將一件讓自己困擾很久的事情按下過了終止鍵。雖然這讓媽媽在後面幾年,甚至是她成年之後、大學畢業之後,只要人生發生什麼挫敗的事,比方說工作不順利、面試沒過、選擇辭職、在生活中發生各種錯誤,翻起舊帳時,都能從「當年妳放棄學鋼琴」這件事情開始數落起⋯⋯
「但是,我還是自己決定終止了一件事。而且重點是,從我下定決心停止它之後,我真的感覺全身心都輕鬆了許多,我甚至能為了停止學習鋼琴感覺到快樂。」
多年後她才能理解,搞清楚自己在一件事情上不適合、放棄它,頭也不回的離開,本身就是一個成長。
知道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知道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才華、知道這條路走下去沒什麼好結果⋯⋯能想清楚,然後斷然放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這跟半途而廢、怠惰、不思進取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對自己的理解!也是她會寫這篇文的原因。
(能想清楚,然後斷然放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鬆弛地彈鋼琴很快樂
當年鋼琴老師說的沒錯,放棄不是白費時間。思考過後選擇放棄,會讓我們對於接下來方向的選擇更清楚(她後來再也不會因為外表、形式、儀式感之類的花梢玩意兒喜歡什麼了,這就跟談戀愛一樣,初戀很浪漫很熱血但經常愛花了眼愛不對人)。
最後就是⋯⋯學過的東西對人生一定是有影響的。
陳名珉舉例,高中時她在學校禮堂裡每天早晚接受流行歌點播彈奏(用鋼琴),只要她聽過的歌,都可以點,一群人圍著她大聲唱⋯⋯那些歌聲支撐她度過討厭的高中時光。
後來讀大學時放假回家,有天下午跟爸爸、妹妹在家裡開了一個點歌大會,彈了陳爸熱愛的那些古典金曲和流行歌。
當爸爸在客廳裡聽她彈著的旋律,搖擺著身體唱歌時,她才意識到:「啊,我確實不討厭鋼琴,我也不討厭音樂,我只是不適合走這條路⋯⋯它可以是我畢生的娛樂,但不會是我人生想要努力的方向。」
而媽媽當時看她們自娛自樂的彈唱,非常不開心。「她就是不明白為什麼我可以這麼快樂的彈琴唱歌,但不能用同樣快樂的心情繼續鋼琴家之路⋯⋯」
陳名珉非常感謝年少的自己,做了放棄的決定。
成敗非絕對!感受與嘗試才是重點
我們的世界裡,大多數人鼓勵努力成功、勤奮成功、持之以恆鍥而不捨拚命前進成功,但很少鼓勵人「理智思考後選擇放棄」。這導致很多人經常背負著各種壓力和指責,徒勞無用地在不適合的方向上掙扎。
想清楚的放棄是一種放下。
她有個朋友創業三年,最後選擇放棄,其他人都勸:「再努力一下,眼看就要成了,妳為什麼不再加一把油?為什麼在這裡放棄了?多可惜都三年了啊⋯⋯早知道這樣,當初還不如不創業,在原來的公司好好做,這三年又往上爬了一層了吧!」
朋友為此失落了很久,並用失敗來形容自己的這個創業。
但陳名珉覺得朋友從穩定產業中出來,拚命創業,然後在努力之後知道自己有能力上的不足,在能夠承擔的狀態下放棄⋯⋯這整個過程中一點也沒有失敗。
「她只是嘗試過了,知道『此路不通』,而她也竭盡所能地努力過了,沒有遺憾。」
一直很討厭,我們的世界習慣用成敗斷定一個人。
只要最終成功,中間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對的,都是有先見之明,都是高瞻遠矚;只要最終結果是失敗,中間的一切都是錯的,必須一筆抹煞!
陳名珉希望,我們能用超乎成敗的價值觀去衡量人生;人生有限,感受與嘗試才是最重要的。
(放棄學琴後,她反而逐漸體會到彈奏、與人互動的快樂。)
學鋼琴,沒有遺憾
最後,她很感謝當年的那個鋼琴老師,在倉促的一段電話裡試著提點她很多事。「我要再花十年二十年,才能慢慢能理解她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如果現在問我,鋼琴是什麼?我會說那是一種很美的樂器。我曾經用它發出了純粹且富有感情的聲音。
沒有虧欠,沒有遺憾。」
許多網友感同身受,有的是自身小時候也有類似經驗,有的是身為父母,對讓孩子學才藝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孩子現在也處於看到別人做什麼就想學什麼的年紀(6歲),基本上只要她有興趣又有能力負擔,我就儘量讓她去『玩』;目前她依然在一條試錯的道路玩耍,但我們還有時間可以慢慢來。」
「我不學之後媽媽也是大怒,但我只覺得不用再去面對媽媽的老師鬆了一口氣,也是在不被逼著練琴後才有了『今天想彈一下鋼琴』的手癢感。」
「很有共鳴,釋放了心中的某個結」、「謝謝妳寫出這篇文,也謝謝妳的鋼琴老師,看完後我覺得我釋懷很多」、「看着這篇文章我淚崩了⋯⋯用文字表達了多年來一些我內心的模糊感覺,多謝你坦誠的文字。」
本文由【作家 陳名珉】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陳名珉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