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醫病共享決策在孕產上這樣運用,增加行使自主權的便利性,就醫不再只有醫師說了算

醫病共享決策在孕產上這樣運用,增加行使自主權的便利性,就醫不再只有醫師說了算

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民眾就醫時,該怎麼治療疾病?一切都是主治醫師說了算;而今,不僅大家的智識水準提高且愈來愈有自主意識,加上什麼資訊都能上網查詢,還有治療方式日益多元,關於怎麼治療,已經不再是醫師作主就好。醫病透過溝通,建立治療的共識,將有助提升治療效果。

文章目錄

醫病共享│孕產自主權│醫病溝通│醫病共識│溝通藝術

醫療是一門專業,然而,隨著大家的智識水準日益提高,加上網路搜尋的便利性,讓醫病在溝通上產生不小的變化。過去,因資訊不對等,醫師說的內容常常好像難懂的天書,既然有聽沒有懂,於是病人只要把醫囑當作「聖旨」,乖乖照做就好;如今,病人在就醫前,可能已經自行「診斷」,同時找好了一堆資料,準備在看診時要「問」醫師,而不再只是單純聽醫師講什麼就什麼了。

因此,更需要醫病雙方充分溝通,以建立治療的共識。

醫病共享│孕產自主權│醫病溝通│醫病共識│溝通藝術

醫病共享決策的意義.醫師擬定治療方案,與病人共同參與討論

1982年,在美國以病人為中心照護的共同福祉計畫上,為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提出了「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一說。1997年,由Charles提出操作型定義,即「至少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對孕媽咪而言,與醫師討論生產方式或是否使用減痛分娩,就是運用「共享決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何銘指出,「透過醫師協助,讓孕產婦了解相關資訊,增加其行使自主權的便利性」。

醫病共享決策的好處.病人更了解自身狀況,選擇最適合方案而增加治療效果

何銘醫師進一步指出,當醫病有充分的溝通,病人能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進而將享有以下好處:

1.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當治療疾病的方法有多種選擇時,該選哪一種才是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相信困擾許多人,但這又不像選購商品一樣,可依偏好決定在乎的考量點,畢竟攸關身體健康,所要思考的層面相對複雜;而醫師雖有專業知識,卻也未必能完整掌握病人的個別狀況,如:經濟能力是否可負擔治療的費用,這時就需要透過溝通,在多種可行的方法中,由病人決定最適合自身的治療方案。

2.提升治療方案的滿意度與醫病的合作度

因為是病人自己做的決定,在治療過程中,自然展現出較高的合作度,無形中,提高了治療效果,進而提升對於治療方案的滿意度。相較過往,一旦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時,很容易習慣以「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態度,將責任直接推給醫護人員,病人往往忘記自己是否有好好配合治療,不曾想過未按時吃藥或回診,怎麼會有好的治療成效?

3.減少衝突的發生

很多時候,衝突的發生是因為不了解所致。在溝通的過程中,醫病有更多的機會互相了解,如病人看到醫師為治療所耗費的心力,醫師也更能理解病人的想法或在意之處,當彼此多一分了解時,「即使出現了治療不完美的狀況,也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不致因誤會而產生糾紛,自然減少發生衝突的機會」。

以上種種好處都是推動醫病「共享決策」的目的,何銘醫師表示,「讓病人參與決策,不僅可建立共識,更有助於在治療後獲得健康的成果,這也是推動『共享決策』的目的」。


醫病共享決策的內涵

整體說來,共享決策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療執行過程,兼具知識、溝通和尊重等三元素,目的是讓醫療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能夠共同享有現有的實證醫療結果,結合病人自身的偏好跟價值,提供病人所有可考量的選擇,並由臨床人員和病人共同參與醫療照護,達成醫療決策共識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


醫病共享│孕產自主權│醫病溝通│醫病共識│溝通藝術

醫病共享決策的運用.孕產領域的主題

何銘醫師指出,「很少疾病只有單一的治療方式,加上每位病人的狀況與想法各不相同,因此,很需要醫病的雙向溝通,找出適合病人的方式。即使當前醫療照護運用AI,也很難取代這部分」,而這需要花時間與精神。以前「醫師說了算」的模式,與如今的「共享決策」相比,「就算門診量大,看診也還算是輕鬆的」。

他表示,在孕產的領域中,早些年針對自然產推出的「生產計劃書」,就是共享決策的一環,「孕產婦的自主意識愈來愈高,待產時的各項醫療處置進行與否、要不要使用減痛分娩、產後要不要餵奶或怎麼餵等,都很強調透過雙向溝通,討論出彼此都可接受的做法」。既讓女性保有身體自主權,留下獨屬於自身的生產經驗,也能在以最少醫療的介入,獲得母胎平安的最終目的。

運用在孕產的共享決策項目不算少,何銘醫師說,「包括自費產檢項目、生產方式、減痛分娩使用與否、新生兒篩檢做不做、餵奶與否,都可藉由共享決策討論。

他補充,「常規做法上,剖腹產是以符合適應症為前提,但部分產婦另有理由要選擇剖腹產,也是有溝通的空間,畢竟生產方式是一種選擇。本來在醫學中心的評鑑項目有剖腹產率,但因應全世界的剖腹產率有慢慢增加的趨勢,現在已脫鉤處理」。

雖然生產方式可選擇,何銘醫師強調,「但我們會讓產婦了解,符合剖腹產適應症的才有健保給付,否則要自費」。當然,剖腹產所使用的藥品、醫材,也是要讓產婦事先有所了解,依自身需要與經濟能力決定是否要自費負擔。

上述項目的共享決策屬於例行討論,多在36週產檢時進行,由醫師親自溝通,後續視情況由衛教師補強資訊,討論內容較為單純,不用耗費太多時間,「若是問題複雜、嚴重的個案,就會花比較久的時間溝通」。

何銘醫師舉例,「孕婦做過高層次超音波後,確認胎兒腦袋有個大洞,考量腦部的異常難以改變,要怎麼把相關狀況對家長說明清楚,大約要花上半小時;若是心臟破洞,則相對好處理。依疾病的複雜度決定溝通時間的長短,然後,把決定權留給父母」。


運用決策輔助工具.增加溝通效率

為了讓病人更容易了解狀況並順利做出決定,何銘醫師表示,過程中,除了醫師表達個人意見外,還會運用「決策輔助工具」,即利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如:圖像化說明的圖片、影片或動畫、特定衛教單、檢核表等,傳達實證資料與專業知識等資訊,包括:疾病、臨床進程、治療選擇的意義與利弊分析等,以增加醫病溝通的效率。


醫病共享│孕產自主權│醫病溝通│醫病共識│溝通藝術

醫病共享決策的個案分享.胎兒臍膨出,依然平安誕生

何銘醫師分享一例臍膨出的個案,「妊娠15週時發現,從超音波看出胎兒的肚子有個洞,腸子、肝臟跑了出來,這類異常狀況通常會在出生後開刀治療,但孕程中可能會胎死腹中,因此,我們要與孕婦討論,了解他們對胎兒去留的決定」。

他說,不留的討論空間不大;要留就要討論可能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式,還要轉介小兒外科,了解開刀的成功率。此外,決定留下,必須做羊膜穿刺確認有無其他基因的問題,以及高層次超音波掌握整體結構,同時後續要密切追蹤。

由於肝腸已跑出胎兒體外,擔心發生扭轉而造成壞死,引起併發症,因此,必須討論生產方式,「理論上,自然產是可行方式,不過,肝腸已跑出太多,怕在生產過程中可能被卡住,建議採剖腹產,並由新生兒科醫師在產房待命,以於第一時間接手寶寶的後續照護。隔天,即接受小兒外科醫師的手術治療」。

當孕婦充分了解留下胎兒後的所有處置內容,做出把胎兒留下的決定,之後,配合醫囑,不僅讓臍膨出的孩子順利誕生,也在手術治療下,將原有的缺損修補,何銘醫師說,「現在,孩子的狀況好好的」。 

醫病共享│孕產自主權│醫病溝通│醫病共識│溝通藝術

醫病共享決策的過程.可觀察到孕婦的在乎

在醫病共享決策的溝通過程中,何銘醫師觀察到以下現象:

自費產前檢查最在乎準確度.再者安全性

當前有不少產前檢查需要自費,「在醫學中心產檢的孕婦族群,比起費用,更為在乎的,第一是準確度,第二是安全性,尤其是接受人工生殖的孕婦更是明顯在意檢查的安全性,比起有千分之1到千分之3流產風險的羊膜穿刺,對於只要抽血即可的非侵入式染色體檢查(NIPT),有著更高的接受度」。

餵母乳與否.家屬與產婦觀念有世代差異

不可否認的是,與當事人的溝通沒有難度,倒是陪同家屬的觀念讓溝通變得困難。何銘醫師表示,「在餵母乳與否的問題上,可看出世代差異,產婦本人要餵母乳,反而是婆婆媽媽力勸讓寶寶喝配方奶就好,畢竟是不同世代,養育孩子的方式也有不同觀念」。

新住民與特殊宗教的溝通有難度.學歷高低有差異

言語不通、觀念迥異,往往會增加溝通的難度!「同樣是新住民,陸配的溝通不難,因為語言相通,若是來自越南的孕婦,就因語言不通而讓溝通不易,雖然有婆婆陪著來,也是要花上一番工夫」。

何銘醫師補充,學歷高低也會影響溝通品質,「學歷高一點的,相對願意溝通討論;反之,社經狀況較低者常常會出現有聽沒有懂的狀況,需要多費點時間說明,讓對方理解,才能進行後續的溝通」。

至於部分宗教人士,基於教義而拒絕某些醫療處置,在某些狀況下,的確無法建立共識。何銘醫師分享,曾有產婦是摩門教徒,生產時,即使血紅素低到只有4,依舊拒絕輸血,後來有驚無險地活下來,她們感謝「上帝保佑」。這位教徒生第二胎時,又來找何銘醫師接生,「因了解產婦的宗教背景,所以,我們事先在病歷上寫清楚,萬一發生什麼事,不會做哪些處置」,先溝通彼此的做法,避免日後衍生糾紛。

醫病共享│孕產自主權│醫病溝通│醫病共識│溝通藝術

醫病共享決策的溝通.是藝術,更是歷練的展現

行醫多年的何銘醫師表示,「過往在資訊不對等的年代,屬於強勢一方的醫師在溝通時,滿滿的專業名詞,常讓病人聽不懂,溝通的效果自然不佳。如今,為了讓病人能聽懂,不宜用太多的專業名詞,而是力求講『白話』,儘量用淺顯易懂、化繁為簡的內容說明」。

不可否認的是,溝通不只是藝術,更是歷練的展現!不少年輕醫師用心經營社群,追蹤的粉絲數眾多,比起未經營社群的資深醫師,自然展現出接地氣的特質,這樣的光環在與病人進行醫病共享決策的溝通時,是否具有「好溝通」的優勢?

何銘醫師說,「醫療現場與社群的生態大不同,溝通技巧的拿捏很需要經驗的累積」。畢竟薑是老的辣,經驗豐富的醫師往往更善於掌握「四兩撥千金」的技巧,讓病人信服。只是門診時間有限,以他平均一診要看40、50位病人來說,「只要有幾個複雜的案例,就會花上不少時間」,在當前以量取勝的醫療體制下,如何兼顧醫病共享決策的品質,對於臨床醫師而言,可說是不小的挑戰!


「醫病共享決策」運用在孕產的常見主題

以下是「醫病共享決策」運用在孕產的常見主題:

.我該選擇自然產,還是剖腹產呢?

.沒有醫療需求狀況下,生產後的我該如何餵養我的寶寶?

.在獲得醫療人員提供完整的資訊以及協助下,產婦住院期間是否要實施親子同室?

.我的寶寶要不要做自費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

.子宮外孕治療方式的選擇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婦產科女醫陪你一起當女人、當媽媽,工作辛苦卻快樂,臺大產科女醫經驗分享,感謝家人全力支持
台北長庚醫院副院長羅良明熱情熱血,給人滿滿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