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寶寶腸胃不舒服不要慌!嬰幼兒常見腸胃道問題,細心觀察才能及早治療

寶寶腸胃不舒服不要慌!嬰幼兒常見腸胃道問題,細心觀察才能及早治療

寶寶吃得好、睡得香,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當平日所攝取的食物都無法備好好吸收時,不僅無法補足生長所需營養,也容易因此產生許多腸胃道的不適,因此,對於腸胃系統還未健全的嬰兒,父母更須多多注意他們平時餐前、餐後的飲食反應,才能及時解決問題避免產生生理上的不適。

文章目錄

嬰幼兒腸胃道│腸絞痛│奶蛋白過敏│胃食道逆流│腸套疊│急性腸胃炎│便祕

均衡的飲食及良好的消化,是讓嬰兒成長符合生長曲線的關鍵要素,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科主治醫師張恩碩表示,在健康的狀況下,腸道細胞處於緊密排列的狀態,未被消化的食物大分子,或外來致病的細菌、病毒並無法直接越過腸道細胞進入血液中。

然而,對於尚未發育完全的嬰幼兒來說,腸道細胞漸轉成熟、腸道菌叢正在建立,面對較大的食物分子,如:蛋白質、外來的細菌、病毒入侵時,較容易產生腸胃道相關病症。

針對嬰幼兒常見腸胃道問題,張恩碩醫師說明如下:

問題1.腸絞痛

主要發生在新生兒身上。通常在3個月大以前會自動緩解,少部分要至5、6個月大才會停止。

原因:根據目前的醫學研究顯示,腸絞痛的產生並無明確依據,也可能與新生兒的腸道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有關。大致上來說,腸絞痛在臨床上區分為兩種類型,「生理性腸絞痛」和「心因性腸絞痛」。

新生兒的生理性腸絞痛,多與生理性消化有關,包括過度餵食、對牛奶蛋白產生不適、消化功能不佳等;心因性腸絞痛,則和新生兒情緒緊張所引起的腸胃痙攣有關聯,像是當他們面臨到陌生環境時,心理情緒便容易緊張且不好安撫,此時就可能誘發。

症狀:通常在傍晚或夜間開始哭鬧,在排除生理方面因素後,常莫名哭鬧到臉部漲紅,且哭聲音色較高、音量較大,並持續數小時。除此之外,還伴隨脹氣、排氣多、溢、吐奶或排便困難等情形。

由於引起腸絞痛的原因十分多元,也有高機率是因為其他疾病或生理性原由,而引發類似的不適。因此,在排除其他病症後,會參考「333診斷法則」來評估是否和腸絞痛相似,包括,一天持續哭鬧三小時以上、一星期中至少有三天哭鬧三小時、出現在約三個月大以內。

預防及照護方法:醫師會提供照顧者心理上的支持跟衛教。嬰兒部分則以安撫方式居多,例如:輕搖、輕拍、安撫奶嘴、白噪音等都是很好的方法,避免過度餵食、分段喝奶後進行拍嗝預防脹氣,有研究指出,將奶粉調整為水解配方或加入些許特定的益生菌,皆有所助益。

問題2.奶蛋白過敏

常出現於尚在喝奶階段的嬰幼兒身上,也是幼兒3歲以前,最常見的食物過敏。

原因:當腸道細胞接觸到牛奶的大分子,或特定的蛋白質時,身體會產生一系列過敏反應。

症狀:主要以皮膚、腸胃道以及呼吸道症狀為主,並區分為「立即」與「延遲」發生兩種型態。立即發生,是指嬰兒在食用配方奶後,短時間(數分鐘到兩小時內)發生嘔吐、蕁麻疹、或呼吸費力喘鳴等症狀;延遲型過敏,則在48小時,甚至數天內出現。具體表現包括延遲嘔吐、拒喝牛奶、腹痛、腹瀉、血便、肛門出血、嚴重直腸發炎。長期下來,或許會有生長遲緩、慢性缺鐵性貧血等等。

預防及照護方法:根據醫學研究指出,當家長懷疑新生兒及嬰幼兒為牛奶蛋白過敏時,可改用「水解蛋白配方奶」,將蛋白質切成較小的分子,相對較好吸收、消化。另外,哺餵期間的女性,應減少食用易致敏的食物,例如:堅果、帶殼海鮮、牛奶、外皮有毛的水果等等,藉由以上措施減少寶寶產生過敏的情形。


何謂「幽門肥厚」?

胃出口的位置稱作幽門。幽門肥厚是指幽門位置的環形肌肉增生,導致通道變窄,食物無法順利通過幽門到達十二指腸,進而造成胃出口阻塞。

一般來說,好發年紀大約落在寶寶1個月大前後,當爸媽察覺嬰幼兒吐奶,特別是屬於噴射狀的嘔吐時,就得抱持懷疑的態度,若加上吐完奶後,會呈現出想再喝奶的動作時,建議應就醫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嬰幼兒腸胃道│腸絞痛│奶蛋白過敏│胃食道逆流│腸套疊│急性腸胃炎│便祕

問題3.胃食道逆流

常見於不滿6個月大的嬰兒。

原因:胃食道逆流,是指胃或小腸內容物逆流到食道。大部分的成因是下食道括約肌的暫時放鬆引起。基本上,嬰兒時期的逆流大多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95%的嬰兒在1歲前就會緩解症狀,臨床上,需要排除結構上的問題,例如:幽門肥厚或十二指腸膜等。

症狀:典型病症為溢奶或吐奶,較少見的情況包括哭鬧不止、上身用力向後仰的動作、食欲下降、反覆咳嗽等等。此外,當嬰幼兒長期處於胃食道逆流時,恐會讓牛奶或胃酸逆流進入呼吸道,造成吸入性肺炎等呼吸道問題,提醒父母應小心注意觀察。

預防及照護方法:爸爸媽媽在餵奶時,應依照嬰幼兒的體重、年齡,提供適量的奶量,避免過度餵食。餵奶時,可讓嬰幼兒保持45°的傾斜角,避免平躺喝奶。

問題4.腸套疊

大多在3個月大~3歲間。

原因:腸道疊,顧名思義,是指一段腸子滑進另一段腸子中,像反摺的衣袖一般被卡在其中。另外,腸套疊有很高的機率發生於任何一段腸子,最常見的位置為小腸與大腸的交界,即「迴腸─結腸」型的腸套疊。

症狀:腸套疊的典型病狀為陣發性腹痛,大約每隔15~20分鐘就會發作,疼痛時,兩腳會呈現彎曲狀並捲縮至腹部,且會有一陣一陣的哭鬧,伴隨臉色蒼白甚至流汗。

此外,可能合併嘔吐,一開始以食物為主,之後,恐有黃綠色的膽汁,如果持續套住的時間較久,或許會有形似草莓果醬的血便。

預防及照護方法:根據目前的醫學文獻中,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完全預防腸套疊。因此,當嬰幼兒突然出現一陣陣的反覆哭鬧、嘔吐,甚至是草莓果醬血便時,應儘快帶至醫療院所檢查。


觀察嬰幼兒嘔吐物.有助提高警覺性

當嬰幼兒有腸胃道不適時,爸爸媽媽可透過嘔吐物及排泄物,來判斷他們的身體情況,舉例來說,當嘔吐物出現紅色、黑色內容物時,恐與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潰瘍相關。藉由多觀察可掌握送醫時機,以求及時接受治療。


問題5.急性腸胃炎

可能發生於各歲段。

原因:急性腸胃炎,是嬰幼兒常見的感染疾病之一,主因是細菌或病毒感染腸胃道而引起,大致區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的腸胃炎。細菌性腸胃炎最常見的來源大多為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感染;病毒性腸胃炎則是以諾羅病毒、輪狀病毒佔最多數。

症狀:典型的表現包括嘔吐及腹瀉(也許有血絲及黏液便),可能合併發燒、腹痛、腹脹或食欲不振等等。病症較輕微的小朋友,病程平均一週內可逐漸緩解。反之,感染嚴重者恐併發高燒不退、脫水、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出現腹膜炎腸穿孔等狀況。建議家長要密切觀察嬰幼兒的情況,注意水分補充,絕不能輕忽。

預防及照護方法:腸胃炎的致病菌大多是經糞口傳染,日常生活中,應儘量維持嬰幼兒的手部乾淨。此外,患病期間,照顧者餵食前及處理排泄物後,皆須注意自己及嬰幼兒的手部清潔,阻隔交叉感染。平時,也得保持玩具、親近物品(例如:奶嘴)的乾淨,以免病從口入。

嬰幼兒腸胃道│腸絞痛│奶蛋白過敏│胃食道逆流│腸套疊│急性腸胃炎│便祕

問題6.便祕

多於1歲後才會便祕。

原因:便祕區分為「功能性便祕」和「器質性便祕」,功能性便祕多與飲食調整、生活習慣,舉例來說,當飲食偏重高蛋白,或是過於精製的食物,且缺乏碳水化合物及纖維質,再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就易形成便祕。嬰兒時期的排便問題,偶爾會出現在逐漸添加副食品的階段,即4~6個月大。

器質性便祕,則是和先天性結構異常有關聯,一般而言,新生兒胎便會在出生後24~48小時內排出,假若有延遲解出胎便(超過出生後48小時)或是在喝奶時期就發生的便祕,則需要排除先天性巨結腸症或其餘結構異常的情形。其他可能症狀包括嘔吐、腹脹或生長遲滯等等。

症狀:排便模式因人而異,如果家長發現嬰幼兒解便時會哭鬧、疼痛、流血、糞便過硬、一顆顆像羊糞便或是一大球塞住馬桶、一週少於兩次排便等,便有能是便祕所引起的徵兆。

預防及照護方法:6個月大以前的嬰兒有便祕時,可調整奶粉配方,試著將配方奶轉為水解蛋白奶粉來緩解,已經開始食用副食品的人,則能考慮以多樣化食物的方式來攝取營養,澱粉類儘量以糙米粥、蒸地瓜等非精緻澱粉為主。此外,水分攝取足夠,也是能順利排便非常重要的元素。


認識先天性巨結腸症

先天性巨結腸症的主因,是早期胚胎發育的腸管神經脊細胞,未分布到整段大腸,導致某段缺乏神經節細胞的腸壁,無法放鬆進行正常的的蠕動波傳導,進而有腸阻塞。

臨床症狀除了便祕之外,可能還會腹脹、嘔吐、生長遲滯等。除此之外,由於糞便無法順利解出在體內時間長,有較高機會引起嚴重腸炎、腹瀉、發燒、脫水,甚至有敗血症的現象。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幼兒常見足部5大問題!扁平足、W坐姿、內外八…,爸媽最焦慮的就是這個
嬰幼兒4大足部問題,是發展過程且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