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讓孩子好好說「情緒話」(上)你們家是如何談情緒的呢?

讓孩子好好說「情緒話」(上)你們家是如何談情緒的呢?

小時候的我們可能都有過類似的正向情緒經驗,例如:在幼兒園幫忙老師拿東西,被老師稱讚了…幼兒A:「媽媽,今天老師說我是厲害小幫手哦!(開心)」家長A:「真的哦,很棒!/嗯。(微笑點頭)」但也可能有過這種負向情緒經驗,例如:在公園跑步不小心跌倒時…幼兒B:「好痛!(哭泣)」家長B:「哭什麼哭!自己不小心跌倒還哭!(嚴肅/生氣)」 幼兒(孩童)時期的我們,多都有快樂、難過、生氣或悲傷的經驗,但到底我們會怎麼表達情緒呢?家長都是怎麼讚美、安慰或引導我們說出來呢?

文章目錄

「以和為貴、男兒當自強」留意親子情緒引導中的文化影響

華人文化中,當你看上去心情不好、情緒低落,像有一片烏雲籠罩在你頭頂時;當旁人發現你的不開心,進一步關心「你怎麼了」,你很可能會強顏歡笑說著「我沒事!」或搖搖頭表示自己不想說、內心想著讓我一個人靜一靜吧!不妨想一想,長大成人的我們,為什麼較少說出自己的負向情緒,反而選擇獨自慢慢消化呢?

答案是受到「文化」的影響!相較歐美文化,華人文化相當重視和諧,尤其是在人際關係上講求「以和為貴」,正因如此,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聽到家長告訴孩子「要和同學當好朋友、不要吵架、進入職場要和同事好好相處」,以上親子之間與情緒有關的談話,即是深受華人文化的影響,除了以和為貴外,其實「性別」這項文化因素,也悄悄影響孩子們表達情緒的學習歷程。

文化經常透過大人與幼兒互動傳遞給孩子!台灣研究觀察60個家庭中幼兒親子互動的情形(30組男幼兒與其父母、30組女幼兒女其父母,幼兒皆為5歲左右),發現:幼兒在與家人、同儕互動與相處時,可能會有開心、生氣、難過、大哭等不同的情緒出現,家長也會使用教導、安慰等方式回應幼兒。

特別的是:當幼兒「生氣」時,家長通常會急於「教導」幼兒合宜的表達情緒;而幼兒「難過」時,爸爸面對男孩會優先「教導」,面對女孩卻優先「安慰」;當幼兒「害怕」時,爸爸和媽媽面對男孩都優先「教導」,但面對女孩爸爸卻會選擇先「安慰」。

親子教養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情緒學習站:讓孩子從小與情緒共處

根據「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情緒領域內涵,將情緒能力分成四階段,分別是「覺察與辨識」、「表達」、「理解」、「調節」。可見培養幼兒階段的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狀態、到能適當說出來,甚至理解自己或他人不同的情緒狀態,並因應環境做調整因應皆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家庭,是幼兒第一個認識情緒、了解情緒、建構情緒表達的場所,也是最重要的情緒養成環境。家長(或主要照顧者)與幼兒的對話,是幼兒早期發展情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大人作為幼兒最初的情緒引導者,在陪伴孩子情緒發展的過程中,不論孩子經歷正向或負向情緒;最重要的是,藉由家長的引導與談話,讓孩子把經歷到的情緒感受,用口語表達出來,即使沒有很完整也沒關係,試著慢慢練習與表達。

親子教養

更積極與平等的情緒引導,擁抱更多元的情緒展現

|對於「性別」背後的文化觀更有意識

在上述的親子互動中,我們發現的華人文化下性別的差異,可能從小就面臨著不太一樣的「引導」,以在代代相傳之間,複製相似的性別文化。身為大人的我們,有著這樣不自覺的作法,很可能來自於我們過往受的教育、成長經驗中所習得的價值觀。不過,在逐漸重視性別平等的今日,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親子互動的作為,是否真的是自己所想傳遞給孩子的觀念,格外重要!

|「正向」和「負向」情緒都很重要

該研究也提到,當幼兒出現開心等正向情緒,家長多半不會特別處理,而多著重於處理孩子的負向情緒。然而,換個角度想,「快樂」也不是理所當然的,若能在生活中多留意、討論快樂的體驗與原因,便是更加了解孩子,促進親子之間愛與表達的契機。

|不只是處理當下問題,更要討論「長遠處理情緒的方法」

該研究還提到,家長多半針對「當下」孩子的「負向情緒」提供解決辦法,但未能孩子討論長遠、未來生活中,如果遇到類似的情緒,或是面對自己不同的情緒,可以怎麼覺察、表達或調節。例如:暴怒亂丟東西的孩子,會被大人教導不可以傷害玩具、要物歸原位,但可能較少討論「生氣」本身的感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以後如果生氣,可以怎麼「發現」自己生氣了?怎麼表達出來?怎麼看場合調節自己的狀態?……等。 

家庭是提供幼兒與他人互動機會最多的場所,家長更是幼兒最常溝通的對象,在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上,家長的角色更是不可或缺與忽視的。

因此,情緒引導與表達需從小開始!家長一起和幼兒聊情緒之外,爸爸或媽媽也可以各自選擇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和幼兒聊情緒,像是專屬的悄悄話時間,利用幼兒喜歡的玩偶、家長喜歡的抱枕等家中既有物品,營造舒服、輕鬆自在且安全的氛圍,讓雙方都能更自在且投入的聊情緒哦!


👌本文由【雞湯來了】授權
 文/讓孩子好好說「情緒話」(上)你們家是如何談情緒的呢?
 更多文章請見 雞湯來了,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當孩子因為無法如願而大哭大鬧,請別要他別哭,讓他有學習處理失落的機會
「孩子愛講話、愛對嘴?」毛律師:同年齡孩子在表達能力上的差距令人驚訝,請讓他們伶牙俐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