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支支吾吾「做不了選擇」可能是因為你?小花媽:不否定孩子,才能創造獨立自主個性
然而,「都是為你好」換個角度來說,其實就是以「愛」為名的控制。
母讓兒做選擇卻一直否定
作家小花媽分享,日前自己去吃日式料理,在等待上餐的過程中,被旁邊一桌母子吸引。
旁邊坐著一對母子,坐下來以後,媽媽跟國小大概3、4年級的兒子各拿著菜單在看。
媽媽:「你要吃什麼,都可以點。」
兒子:「我想要吃炸豬排。」
媽媽:「吃什麼炸豬排,對身體不好,選別的。」
兒子有點失望的喔了一聲,然後繼續看菜單。
這時候媽媽開始說:「我今天去接你的時候,跟OO的媽媽聊天,她說OO前幾天去比賽,拿了第二名。我跟OO媽媽說OO好棒,但你知道嗎?她媽媽很有禮貌的沒有問你的成績,也算是給我面子了。」
兒子:「媽媽對不起,我下次會努力。」
媽媽:「我沒有在怪你,只是要讓你知道,媽媽當下很丟臉。你要吃什麼?」
兒子:「咖喱飯好了。」
媽媽:「咖喱飯都是色素,OO媽媽說,OO都不挑食,常吃魚,吃魚有OMEGA,會幫助思考。那你要吃什麼?」
兒子:「那我也吃魚好了⋯⋯」
媽媽:「你要吃那個魚?鯖魚?𩸽魚?鰻魚?決定的這麼慢,真的很不獨立耶。」
兒子:「鯖魚好了。」
媽媽:「要喝什麼?」
兒子:「都可以,你選就好。」
媽媽:「你想喝什麼就點啊?我尊重你的選擇」
孩子沒主見還是放棄溝通
小花媽表示,他們那桌點餐點了20分鐘,最後,貌似弟弟點了鯖魚套餐,加上熱豆漿,另外媽媽加點了青菜。
在吃飯的過程中,媽媽一邊叫兒子認真吃飯,一邊問他功課跟表現,還有轉述其他同學的表現。
從頭到尾其實都沒有飆罵或是明確指責,但每個都用反問法,看似是小孩自己說的話,其實句句都是揣測媽媽的意思說的。
而一直出現在他們對話中的,是媽媽的「你很沒有主見」以及兒子的「你決定就好」。
孩子沒有主見嗎?
不,他從一開始就說要吃豬排飯、咖喱飯,想要喝可爾必思或可樂,但是,媽媽拒絕了。
用學校還沒給予的食物營養知識,以及不知道是真是假、來自另一個表現好的孩子的行為作準則的資訊,來做看似有選擇的唯一選擇。
而孩子真的覺得媽媽決定就好嗎?
其實也不是。因為他沒有決定權,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決定都不是好的決定。
而每個決定都會為他帶來更長連串的反駁、批評或是不知道需不需要的知識⋯⋯
兩個人對話裡常出現的字句,都不是他們心中所想的,都是反射他人狀態的結果;這樣的對話,才是真的沒有獨立自主的對話,母子雙方都在把自我跟自信用他人的眼光來評分。
但其實,或許他們需要的是,真正知道自己跟對方需要什麼!
不跟別人比較
小花媽舉了自家的例子。
我們家有4個小孩,我讀到研究所,座標臺大;三個弟妹都是大學,從高雄餐旅學院到已經停止招生的台灣觀光學院,還有一個私立大學的妹妹。
很多人都會問媽媽,為什麼我那麼會讀書,以及弟妹為什麼不能向我多學學。
媽媽總是笑著說:「他們爸爸國小畢業,我也才國中畢業,每個孩子都讀的比我們厲害,我都很開心。有些比較喜歡讀書,有些不喜歡,有什麼關係,人品好不變壞我很欣慰了。」
而我們也曾經在親戚的口語中,把自己的兄弟姐妹當假想敵,爭個你死我活。後來,我們發現,無論讀什麼,都不會是讀給親戚看,他們也不會幫我們出學費,那我們聽他們的話做什麼?
就因為媽媽跟弟妹們都很看得開,反倒讓我們家鮮少因為學業的關係互相怨聲載道。
父母要放手,多肯定孩子
而我後來上了大學,發現很多同學家裡面感情很好,也都不會過度關心自己孩子的學業,或是也很有意識的去避免拿他人成績來跟自己孩子做比較。
反而我的同學們,很多都很獨立自主,能夠決定自己想要什麼,並且勇敢說出來。
當然,或許他們的家庭中,不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都符合世俗上的成功,但他們的個性跟態度,幾乎不妄自菲薄。而當他們的孩子出生時,他們所用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
小花媽指出:「不否定孩子,才能創造獨立自主的個性!不只是家庭,職場、戀愛甚至親密關係都是如此。」
網友:眼淚拌飯不好吃!
話題回到日式料理的母子。
「大概一個小時,即使戴上耳機都還能聽到來自隔壁不間斷類似拷問的用餐體驗。」小花媽最後放棄點蕨餅等甜點,草草結束了這場晚餐。
希望那對母子能夠有天發現,其實這樣坐在一起快樂的用餐,各自點自己喜歡的餐點,就是一種獨立的表現了。
而且,會點炸豬排,本身就是最聰明的表現了。
(小花媽認為能坐在一起快樂用餐、各自點自己喜歡的餐點,就是一種獨立表現!)
網友留言:「人家在問你要吃什麼時,真的隨便你才講隨便,不要隨便又毛一堆,假裝隨和的最難搞」、「好可怕的窒息式控制教育」、「平均台灣家長be like」、「這樣我會吃得很難過😢。」
「為什麼大人都不會挑食?因為大人不會點自己不想吃的東西 」、「跟我媽一樣,總是說我沒主見,但我一開始就已經表達了,說我沒主見只是因為我做的決定不符合她期望。」
「這樣的相處模式很不快樂。兒子是聰明的,他知道媽媽想聽什麼,但相對的,他只會越來越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緒,跟媽媽也會越來越無話可說!」
看完文章,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嗎?有時候,我們可能不自覺將自己的期望與「為你好」想法加諸在孩子身上,硬生生剝奪了孩子的決定,小編反省中。
而不斷否定孩子的作法,也真的需要改變,大家覺得呢?
本文由【小花媽】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小花媽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