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婦幼天地】成為母親之前的痛,一定要忍著嗎?減痛分娩可減輕產痛,若臨時要剖腹產也能迅速下刀
小安是足月的產婦,待產時,因為劇烈的陣痛而接受減痛分娩,原本以為等待一段時間後,就能自然產了。但胎兒的心跳不穩定,胎心持續減速了十分鐘,於是醫療團隊十萬火急的把小安推入剖腹產室。
不過,麻醉科醫師在手術室的麻醉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接到我們的通知表示會儘快到產房上麻藥。只是時鐘滴答滴答,等待中,每秒鐘就像是十分鐘那麼久。然而,看到小安有減痛分娩,我們等不及麻醉科的夥伴來,連忙接上心電圖、量好血壓,評估小安對疼痛的反應適合進行手術,便立刻在肚皮上劃刀了。當麻醉科醫師趕來時,寶寶剛好出生,聽到寶寶的哭聲,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感謝效果很好的減痛分娩,解決了燃眉之急!
現在,就來談減痛分娩。
減痛分娩源於減輕英女王的產痛
生產的麻醉源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1853年,懷了第八個孩子,女王前七次生產都很順利,但生產的痛使她動手打人且罹患了產後憂鬱,因此,這次生產,她的先生亞伯特親王請來了John Snow醫師來為女王減輕疼痛,John Snow醫師使用了吸入性麻醉氯仿,減痛效果很好。此後,人們逐漸不再認為生產的痛是女人必須承受的原罪。
1930年代,歐美發展出硬脊膜外的麻醉方式。1953年,Virgina Apgar醫師(就是至今寶寶出生時,評估出生狀況的Apgar socre發明人)發現這種減痛方式不會影響孩子出生的狀況,於是減痛分娩開始被廣泛接受。
待產時覺得痛即可施打減痛分娩
硬脊髓腔外的減痛分娩應於何時打呢?只要待產產婦感覺到疼痛時即可施打。
首先,了解分娩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產程:從子宮有規律性收縮到子宮頸口全開。分為「潛伏期」和「活動期」,「潛伏期」是指開始規則陣痛後到子宮頸開4公分;「活動期」則是從潛伏期之後到子宮頸全開(10公分)。
.第二產程:從子宮頸全開到胎兒娩出。
.第三產程:從胎兒出生到胎盤娩出。
第一產程從開始陣痛到子宮頸開10公分的這段時間,這時的疼痛是子宮收縮的痛,由第10、11、12胸椎及第1腰椎的感覺神經傳至中樞,因此,將減痛分娩的管子埋在腰椎的位置,若要減緩子宮收縮及陰道分娩的疼痛,藥物需分布自胸椎第10節至薦椎第5節的皮節神經,而這與管子的位置、藥物的劑量、濃度、產婦的姿勢都有關係。
然而,有時候,進入第二產程後,減痛效果就沒那麼理想。不過,通常第一產程的時間較長,產婦在這段時間裡若能獲得休息,生產的品質會提升很多。雖然不施打減痛分娩,整個產程耗費時間會較短,因為第一產程的疼痛及胎頭下降的便意感,會使產婦自然而然地用力,有助胎兒娩出,但整體而言,打減痛分娩並不會使產程延長太久,也不會增加剖腹產率或胎兒出生的併發症發生率。
減痛分娩有缺點.其他減痛方式效果則過與不及
減痛分娩有沒有缺點呢?施打減痛分娩後,會有不自主地顫抖、腳比較無力、排尿困難、血壓降低、頭痛、產婦在第二產程比較不會用力,以及需要自費幾千元。什麼樣的人無法施打減痛分娩?凝血功能異常,血小板低下或脊椎構造異常或曾接受手術的產婦。
除了硬脊膜外的減痛分娩,還有其他減痛方式嗎?有的,像是靜脈或肌肉注射的嗎啡類藥物、會陰神經阻斷術、剖腹產手術使用的半身麻醉。但靜脈或肌肉注射的嗎啡類藥物止痛效果不如硬脊膜外的麻醉好,且可能影響胎兒出生時的呼吸;至於會陰神經的阻斷須從陰道注射到坐骨脊旁的會陰神經,技術上不是非常容易且無法有效緩解第一產程的痛;而半身麻醉會讓產婦幾乎不痛,但產婦的血壓會明顯降低及下半身無法活動,比較適合用在剖腹產。
由於半身麻醉(蜘蛛網膜下腔麻醉)作用時間快,適合上完麻醉馬上要剖腹產的產婦,硬脊膜外的減痛分娩作用時間較慢,還需等待一段時間才能開始手術,一開始提到的產婦小安,幸好已經打上減痛分娩一段時間且效果很好,才可以馬上進行手術。
生產的痛是很多準媽媽最害怕的事,幸而我們活在一個麻醉醫學進步的時代,雖然硬脊膜外的減痛分娩不一定能做到每個人都不痛,因這與施打的位置、對藥物的反應都有關係,但普遍說來,多能減輕大部分的疼痛,能讓產婦的生產過程更有品質,減少準爸爸陪產的壓力!
【專欄說明】本專欄由三軍總醫院婦產部與兒科部攜手合作,期望以深入淺出的專業衛教內容,讓所有的媽媽寶寶受到最佳守護。
賴禹儒醫師
現任/三軍總醫院染色體檢驗中心主任暨婦產部主治醫師
經歷/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