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程千變萬化,AI全程陪伴產婦,守護待產安全
其實AI人工智慧早已發展多年,但直到2022年11月,生成式AI有如橫空出世,又將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向一個嶄新的紀元!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鄭博仁以等公車為例,大家可從手機的APP或智慧型站牌,輕易掌握班車動態資訊、公車到站時間等資訊,就是將許多資訊串接在一起的成果,「電腦科學的應用範圍愈廣,就愈能看到人工智慧的成長」。
鄭博仁醫師表示,20年前,進行一個人的全基因定序,需要花上十年的時間,費用約1億美金;如今,憑藉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將一個人的全基因定序解碼,大概只要3天的時間,費用約1,000美金,今時不同往日,一切都要歸功於電腦運算功能的強大!
智慧醫療登場.輔助臨床診斷
鄭博仁醫師指出,相較其他領域發展人工智慧的時間,因為專業隔閡而讓醫療專業跟進的速度稍慢,但這些年在人工智慧的運用上可見明顯的躍進,從電子病歷開始,到線上掛號、看診進度查詢、支付、轉診等醫療業務都能看到數據的流動,「包含智慧管理與智慧服務都屬於行政範圍,再來就是要朝場景智能化的智慧醫療發展」。
所謂的「智慧醫療」,就是透過臨床大數據分析,產生結果成為指引,他強調,「這部分非常仰賴資深臨床醫師以豐富臨床經驗的判讀與模型訓練」,並結合AI技術應用,以做為輔助臨床醫師診斷的工具。
鄭博仁醫師指出,「第三代智慧醫療系統普遍運用在急診與加護病房,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嚴峻時,更是廣泛運用」。例如:利用血氧監測系統遠端監測病人心跳、血壓、呼吸及血液中氧氣濃度等生命徵象;以智慧聽診器系統取代傳統聽診等,「將部分醫療工作透過AI代勞,已是當前醫療現況」。
產檢結果上傳雲端.手機直接看
相信不少孕媽咪產檢時,都能藉由醫療院所提供的APP,直接在手機上看胎兒影像、抽血報告、產檢資料等,與過往相比,得將一張張的紙本列印全部夾入媽媽手冊的封套中,現在透過APP,不僅檢視的方便性大增,也更容易永久保存,做為懷孕的紀念。
曾經,孕媽咪在產檢時,最愛醫師將胎兒影像以感熱紙列印出來,不時拿出來「刷」小生命的存在感,只是要怎麼長期保存,困擾著不少孕媽咪。網路上有人分享,孕媽咪拿超音波照片去護貝,當下的臉色就跟護貝後的超音波照片一樣黑。當然,什麼都不做的話,幾年後,原本黑的部分會變淡,而灰階影像則變得一片模糊。果然,科技不斷在進步,讓超音波影像的收存與時俱進,醫療端直接將掃描的影像上傳雲端,孕媽咪不用再為怎麼保存這珍貴的影像而燒腦了!
智慧產房興起.醫護與產婦同享好處
除了產檢相關資訊上傳雲端,是過往所無法提供的便利性之外,孕媽咪最在意的生產,隨著智慧產房的興起,更有著截然不同的變化!
高度仰賴人力.易有難以區分責任的灰色空間
在自然產待產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母胎的安全,產婦必須長時間綁著胎心音監視器,定期由護理師進出待產室量體溫、血壓、心跳,以及內診,再把這些數據做成護理紀錄,並更新白板上的資料,讓所有需要知道訊息者能一目瞭然。
若發現異常時(可能是護理師察覺,也可能是家屬發現不對,拉床頭鈴或是直衝護理站通知護理師,護理師再前來確認),通知醫師,確認處置方式再執行醫囑……整個過程非常仰賴人力,資料又無法即時更新,難免影響後續的處置時間,沒事就沒事,有事的話,往往成為難以區分責任歸屬的灰色空間。
即時掌握複雜醫療數據很重要
鄭博仁醫師表示,「產房要能確保母胎健康,面對產程的千變萬化,即時掌握相關醫療數據很重要,才能及時給予必要的醫療處置。然而,醫療數據不只有當下的生命表徵數據,還有產婦的個人病史,要如何同時掌握複雜的醫療資料,對醫護人員而言,可說是重大的考驗,但透過智慧產房的設置,這些都不是問題,讓母胎安全得到全程守護,不再因資訊取得有時間差而造成空窗期」。
智慧產房結構分三部分
鄭博仁醫師說明,智慧產房的結構分為三部分:護理站的智慧看板(電子白板)、待產孕婦床邊的智慧顯示器與智慧產房中控台。產婦待產時,護理師所量測的心律、血壓、體溫與血氧濃度等數據,可直接輸入床邊照護資訊系統中,並透過即時監測掌握並以胎兒監視器收集胎兒胎心音,這所有的數據都會在智能化系統的串接下,不只同時顯示於智慧顯示器、智慧看板與中控台的螢幕上,讓不同的人員同步掌握數據,更能在中控台串接醫院電子病歷數據,進行醫療訊息的人工智慧自動化分析。一旦產婦或胎兒出現健康異常或發生產程異常時,系統將立即對照護人員發出預警訊息,讓母胎得到最及時的治療。
他指出,產程千變萬化,卻因礙於現實,而難以要求人力全程監控,然而,有預警系統從旁提醒(電子白板上會顯示小鈴噹),讓醫護人員可即時確認產婦狀況,並給予最即時的處置,將有助避免憾事發生。
住院醫師覺得怪.主動進去看胎心音紀錄,化解胎死腹中的危機
在胎心音監測的數據未能連線監測系統時,需要醫護人員頻繁到產婦身邊看數據,探視的頻率因人而異,而往往意外就在探視的空檔中發生。
曾有醫師分享,該院一位住院醫師的「雞婆」化解了可能胎死腹中的危機。雖然住院醫師才巡房過不久,產婦的生命徵象、宮縮與胎心音,一切正常,但不知為何,心裡總覺得怪怪的,即使還未到下一次的巡房,住院醫師依舊前去待產室看產婦,一看胎心音圖形,馬上通知團隊進行緊急剖腹產,將胎兒取出。幸好住院醫師及時發現了胎心音異常,否則寶寶很可能無法來到世上。
鄭博仁醫師表示,臨床上,沒有人力可時時緊盯,也不是每位醫護人員都能具有強烈的第六感,不過,透過AI分析數據,既能全程監控,又能藉由分析、判斷而及時發出預警,讓每位產婦都能有「貴人」相助!
指南智能化.以預警降低風險
鄭博仁醫師補充,「產科併發症多,每一項病症都有處理指引,這些指引是人工智慧的根本,再加上資深婦產科醫師累積的豐富經驗,讓指南智能化,更能應用在臨床上,成為輔助診斷的好幫手」。當中控台接收到相關數據後,進行分析、判斷,若超出閾值,即提出預警訊息,提醒大家,避免可能因人員缺少經驗或人力不足而造成疏忽,對產婦與胎兒的生命安全可說是相當重要的保障。
分擔部分護理工作
特別在當前處於護理師人力不足的時候,智慧產房可減輕醫護人員工作負擔,因為在護理師量測數據的同時,就能直接輸入床邊照護資訊系統中,鄭博仁醫師說,「不必另外再寫護理紀錄、寫白板,省去不少時間。尤其寫白板使用的奇異筆,有股刺鼻難聞的氣味,讓一些護理師感到不舒服,而且含有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的濃度不低,長期使用,對護理師來說,也算是一種職業傷害」。
不過,他強調,「但有些工作仍無法由AI取代,像是內診,判斷胎頭下降情況,仍需要人工檢視」。
產婦即時掌握自身狀況
至於產婦,床邊的智慧顯示器除了顯示即時量測的數據,還提供合理的產程進程對照與相關衛教資訊,讓產婦充分掌握自身目前的狀況,也能隨時挑選需要的衛教資訊閱讀,需要進行醫病共享決策時,這些資訊即可做為臨床決策輔助。
降低低風險剖腹產率.提升孕產照護品質
鄭博仁醫師指出,「人工智慧監測系統的介入,有助讓低風險剖腹產率降低」,他解釋,低風險是指頭胎、足月兒、單胎與頭位先露(NTSV),可採自然產生產的話,儘量自然產,否則第一胎就剖腹產,下一胎往往也是剖腹產,並在懷孕過程中,難免承受子宮破裂的風險。
推廣智慧產房不遺餘力的鄭博仁醫師說,全球第一且最完善的智慧產房監護系統,是由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透過醫學大數據研發出母體健康、胎兒健康及產程管理的人工智慧管理程式,以及金捷生物科技、研華公司的共同協助開發而成,目前國內已有宏其婦幼醫院、童綜合醫院採用,台中榮總也有意設置。
鄭博仁醫師非常注重經驗傳承,他認為,提升孕產照護品質,必須記取教訓,避免再次發生,因此,致力於預防評估系統的研發,以防患未然,過去在任職林口長庚醫院時,規劃過「預防孕產敗血症評估系統-MASA score」,他笑說,「經驗豐富的資深醫師很適合參與人工智慧醫療的建置,當然,最好要有AI工程師的好朋友,才能在結合醫療與電腦的專業時,溝通上沒有隔閡」。
如今,鄭博仁醫師預計規劃「孕產衛教機器人」,「產檢提供兩次衛教,每次約5~8分鐘,以1位衛教師1天8小時完全不休息計算,每人每天至多服務60~96人。但如果有一台不需要休息的衛教機器人代勞,20,000分鐘的時數就相當1.5位衛教師一個月不眠不休的工作量」,甚至還不用擔心機器人有情緒不佳影響工作品質的問題。
鄭博仁醫師表示,「臨床診斷上有AI輔助,醫師更需要花心力找出孕產婦的不安,並幫忙消除不安感,讓孕產照護的品質更見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