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全職爸爸育兒誌】不一樣的父女單獨旅行!變化帶來衝擊與成長,最徹底的變化就是出國流浪

【全職爸爸育兒誌】不一樣的父女單獨旅行!變化帶來衝擊與成長,最徹底的變化就是出國流浪

當小孩進入小學後,即使是寒暑假,也可能被各種才藝課、學校輔導課所牽絆,所以,爸爸希望在女兒最後一個100%自由的暑假,來一次只有父女倆的背包客旅行!

文章目錄


我有一個浪漫的想法!

女兒要上小學了,七月底從幼兒園畢業,八月可能是她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100%自由的暑假。往後也許長達十幾年,不是學期進行中,就是被各種課程考試牽絆的寒暑假。可能有為了升學迫不得已的,也有因為父母或她自己忍不住先塞進的才藝課。

所以,我們要當背包客流浪一個月,就趁現在,就我們父女上路。

我一向覺得變化會帶來衝擊跟成長,對大人孩子都一樣。而對我來說,最徹底又方便的變化,就是跳脫當下環境的出國流浪。

想到就滿滿熱血​.跟之前一家四口的旅行方式不同

之前,她做為孩子被照顧;這次,她只做自己,以及爸爸的旅途夥伴。有媽媽弟弟一起出國時,考量人多會花錢買方便,但單獨跟爸爸則可能會變成鍛鍊。

還沒出發,資深背包客的我就想到各種場景,有機會拋出來讓她經歷。

.出發前,自己思考物品清單跟收拾背包。

.住在hostel,快速跟遇到的外國人打成一片。

.沒有行程表,到當地搜尋跟感受。

.自己背家當、用走路跟搭巴士進行長途移動。

.每天洗澡,一邊腳踩洗衣服、晾乾、為了趕上後天能穿。

.給她一台真的相機,練習拍照構圖。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原來不是只爸爸有想法

我興奮提出想法後,遇到了「一點點」小小阻礙。

向女兒說出單獨跟爸爸出去旅行很久的特別企劃,女兒的反應也超級興奮,然後,她說:「好呀,那就三天吧。」我才知道原來三天,對一個六歲女孩已經很久了呀。

在長期的上班族框架中,通常出國旅行一週算合理,出國兩週還能久久為之一次(看公司……),但一個月在台灣職場算是離經叛道,完全不可能。所以,對我的感受標準來說,一個月是量變產生質變的門檻,才算流浪。

但對一個六歲女孩來說,不用那麼久。她首次有一段時光脫離媽媽的女兒及姊姊兩個角色,已經是人生至今很大的動盪了。

除了對女兒提出,當然也向太太說出特別企劃:「要去流浪」。結果太太提醒,這期鋼琴課上到八月底,缺課堂數要考慮進去,我才想起來,「啊!原來六歲,就可能已經不是100%自由的暑假了」。(也證明把握現在的想法是對的)

最後,我們三方一起討論,把「父女流浪」定為兩週,但對女兒來說,已經是史無前例了。

當然,我也把這些想法分享給讀者,結果「女孩貼身衣物不能亂洗」的各種警告蜂擁而至。各位,這點讓我學到了,已把手洗精放入背包。看吧!有變化就有衝擊跟成長,對爸爸來說也是。

出發前.期待的改變就開始發生了

這篇文章寫在出發前,我把自己長久累積的旅行物品清單,直接用WORD轉成注音版並拿給姊姊,讓她去思考自己要帶的物品跟數量。真的很直接,清單上還留有寒冬衣物,跟我出差用的西裝,她需要自己剔除。

背包旅行是個好機會,因為個人物品分開扛,容易讓姊姊體會到她的生活有多少必須品,還有這些必須品的體積份量。

東西不是全帶就好,帶了就有負擔,於是要去思考每樣物品的必須性,值不值得負擔它的體積跟重量;也不是一律少帶就好,少幾套衣服雖然輕,但就要每天洗晾衣服而浪費玩的時間,甚至有些物品少帶就根本出不了國。這些事情,若不是小孩自己準備跟背負,根本不會仔細思考,反正爸媽都會準備好呀。

拿到清單後,姊姊也超入戲(很興奮自己動手)的!

.開始注意到旅行天數、當地氣候、需要那些衣服、需要洗幾次?

.對她來說,哪種衣服跟鞋子是舒適又好看的?

​.盥洗保養物品,可多可少,那她要帶多少?

​.她需要帶哪些3C裝置(相機&手寫平板)?帶了3C就會有對應的記憶卡、充電器、保護套等配件。

.雖然旅行證件、保險、貨幣等等都是爸爸準備,但在清單上,她還是要讀過去,確定這些東西有人幫她處理了。

最後,她開心又自豪地,用已經學到的注音拼音,補充她自己想到的物品(像是玩水游泳需要的物品)。​

我感覺到走了一個對的方向,好的事情及珍貴的場景回憶,都在決定啟程後陸續發生中。當然,類似的成長學習,不一要出國才會發生。但人容易落入慣性,變化環境(尤其是不同方式的旅行)卻可有效率地大量觸發這些好事。

Ken

背包Ken

以上班族身分,卻默默累積了超過365天33國的旅程,出了一本書,斜槓成為旅遊作家。
2023年請了一年育嬰假,把365天的育兒跟家務,寫成了200篇粉專文章,百萬觸及人心迴響,現成為全職爸爸。

FB/背包Ken 旅遊貧道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全職爸爸育兒誌】小小孩的長途機票怎麼買?要事先在腦中模擬的事
【全職爸爸育兒誌】教育孩子,父母不必當專家!用生活專家的角色,與孩子一起學習,生活中處處有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