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要到囉!推薦適合跟孩子分享的中秋故事與祝福語
中秋節的由來:祭月習俗
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習俗。古人信奉月亮,認為它是神聖的象徵,並在每年秋天祭拜月亮,祈求豐收與平安。早在《周禮》中就有「中秋夕月」的記載,說明在周朝時期就已有祭月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演變,賞月與吃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重要習俗。唐朝時期,中秋賞月之風盛行,到了宋朝,人們更是將賞月與吃月餅結合起來。月餅象徵團圓,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的典故: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奔月是中秋節最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之一。相傳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升起,炙烤著大地,讓百姓無法生活。為了解救眾生,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用他的神弓神箭,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留下最後一個照耀人間。后羿的壯舉受到百姓的敬仰與愛戴,他也因此娶到了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
為了與嫦娥長相廝守,后羿四處尋找長生不老的秘藥。後來,西王母被后羿的善行所感動,贈予他一顆長生不老的仙丹。這顆仙丹只要服下,就能立即升天成仙。但后羿捨不得離開嫦娥,於是將仙丹交給她保管,打算在適當的時候兩人一起服用。
某天,后羿外出狩獵,一位名叫蓬蒙的惡徒得知此事,闖入后羿的家中,威脅嫦娥交出仙丹。情急之下,嫦娥無奈之下吞下仙丹,立刻輕飄飄地飛向天空,最終停留在月亮上,成為月中仙子。嫦娥飛升後,無法再與后羿相見,孤獨地住在廣寒宮中,只有玉兔和吳剛陪伴。
后羿得知此事後,痛不欲生。他在每年的八月十五這天,擺上嫦娥最喜歡的食物,對著月亮祭拜,寄託無盡的思念。百姓得知嫦娥奔月的故事後,也在這一天擺上供品,祈求平安與團圓。從此,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形成了中秋節賞月的傳統。
中秋節的典故:吳剛伐桂的故事
吳剛伐桂是另一個與月亮相關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吳剛的樵夫,他生性散漫,不喜歡學習任何專業技藝,卻總想修道成仙。吳剛對仙術興趣濃厚,但他態度不端正,學習的時候經常三心二意,因此屢次被天界的仙人責罵。
最終,天帝對吳剛的行為感到不滿,決定懲罰他。天帝將吳剛貶到月宮,命他在廣寒宮裡砍伐一棵巨大的桂樹。這棵桂樹高五百丈,樹幹粗壯如山,並且具有神奇的力量——每當吳剛揮斧砍下樹幹的一部分,樹木立即自我癒合恢復如初。因此,不論吳剛如何努力,這棵桂樹始終無法被砍倒。
吳剛每天都要不斷地砍伐這棵永遠砍不完的桂樹,這種永無止境的勞作成為他在月宮中的懲罰。傳說中,吳剛伐桂的場景常被形容為月亮上不斷重複的畫面,象徵著一種無法完成的悔過與懲戒。
吳剛伐桂的故事寓意著堅持與不懈努力,同時也帶有懲戒的意味,提醒人們要端正態度、珍惜學習的機會。這個傳說在中秋節時常被提起,成為賞月時討論的話題之一,增添了中秋節的神話色彩。
中秋節的典故:玉兔搗藥的故事
玉兔搗藥是中秋節的另一個典故。在很久以前,月亮上住著一隻白色的小兔子,稱為玉兔。玉兔本是地上的一隻普通兔子,因為善良的行為而被召到月宮,與嫦娥作伴。故事的起源與佛陀有關:
一天,佛陀化身為一位老人,來到森林中向三位修行的小動物——猴子、狐狸和兔子乞討食物。猴子聰明機靈,迅速爬上樹摘了許多果子;狐狸狡猾,從河裡捕到了魚;而兔子跑遍了森林,卻找不到任何食物。眼看著老人餓得無力,兔子心生憐憫,便對老人說:「我沒有什麼可以給您的,不如吃了我吧!」說罷,兔子便跳進了火堆裡。
佛陀被兔子的善良和犧牲精神深深感動,於是用神力將兔子救了出來,並將它帶到月亮上,讓它永遠陪伴嫦娥,成為月中仙子身邊的玉兔。
在月宮中,玉兔負責搗藥,它不斷地用藥杵搗製仙藥,據說這些仙藥不僅可以治癒百病,還能長生不老。玉兔搗藥的畫面成為了月亮的象徵之一,無論是嫦娥還是吳剛伐桂,都有玉兔的陪伴。
玉兔搗藥的故事寓意著善良、奉獻和無私的精神,並為中秋節增添了溫馨的神話色彩。在中秋夜,當人們仰望明月時,總會想起月宮中那隻不停搗藥的玉兔,這個形象早已深植於人們的心中,成為中秋節不可或缺的傳說之一。
中秋節最棒的祝福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這句很美的詩來自唐代張九齡的《望月懷遠》,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着同一輪明月。有美景,有思念,很適合教導孩子,即便親友不在身邊,但思念卻可以把距離遙遠的兩人,剎時凝聚在一起。
中秋節不僅是一個祭祀月亮的節日,也是親朋好友團聚、寄託思念的重要時刻。隨著時代的變遷,中秋節的慶祝方式變得更加豐富,但其核心意義仍然圍繞著團圓與美好祝願。如果要教育孩子中秋節的美好,可以跟他們說說以上幾個有教育意涵的中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