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為什麼看不出效果?爸媽哪裡做錯了嗎?
前幾天晚上,在一次朋友聚會中,有一位媽媽感慨地說,她覺得現在幾乎找不到文學造詣高的大人,更不用說孩子了!
這讓我想起已經喊了很多年,也推動很久的「親子共讀」活動,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如果父母們都很認真在進行共讀,為什麼還是培養不出讀寫能力好的孩子?還是說,其實不少父母並不知道要怎樣陪伴孩子共讀成長呢?
今天就讓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共讀的影響,在口語能力看得到
很多人可能還是會有疑問,為什麼要親子共讀?它的影響和效果到底是什麼?根據研究,共讀最重要的地方在於能提升孩子基本口語語言能力(oral language),也就是理解和表達。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聽得懂、也說得出口。而這早期的口語語言能力會影響後來閱讀、寫字甚至作文能力。這幾項能力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所以早期親子共讀非常重要。
除了共讀,還要訓練這些能力
此外,研究中還指出,為了幫助孩子將來的讀寫啟蒙,我們必須在親子共讀中加入幾項不同的能力訓練,包括聲韻及文字的覺識能力。當孩子具備良好的口語能力以及敏銳的聲韻和文字覺察,他們在讀寫的路上才會顯得駕輕就熟,也才會充滿自信。
如何增進孩子口語能力?
首先,我們先來聊聊「口語能力」。許多父母會覺得這個詞很抽象,到底要怎樣才能讓孩子的口語能力進步?
1.使用結構性語言
在共讀中,我們常建議幾種方式來幫助孩子練習,而其中之一就是讓孩子練習使用「結構性語言(structural language)」。也就是在講話的過程中,排列組合和安排自己想使用的字、片語、詞語和句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句法,更有效進行溝通。
我們在早期共讀中喜歡使用繪本。因為繪本的特色之一就是故事文法相當結構化,例如背景(包括主角、發生地點和時間)、故事起始、故事要傳達的內在反應、故事結果以及結論或回響。此外,繪本中的句型通常會不斷重複,這有助於孩子理解並熟悉利用結構性句子的表達方式。
2.養成後設語意能力
其次,在進階或後期的共讀中,家長可以試著引導孩子養成「後設語意」(metasemantics)能力。這指的能夠覺察語言結構或規則中的不妥或錯誤,或者是分析語言每個層面的意義。
因此在共讀時,我們有時會發現自己或他人使用了錯誤詞彙、語意謬誤或不合乎語用語法的情況,這時可以馬上修正,或是進一步思考這句話中是否另有含義。
3.提升敘事言談能力
最後,我們可以利用繪本共讀來提升孩子「敘事言談」(literate discourse)能力,也就是說話者需以一連串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說明事件間因果關係及演變過程,或解釋某些物品與情境狀態,包括故事背景、經過、結果及感想等。
這部分,我建議家長可以使用「對話式」共讀策略,讓孩子在對話中練習使用語言。父母可以問「什麼」(what)問題,同時適時追問(follow up with questions),並適度地重複(repeat)孩子的話,這樣能給予孩子語言使用的回饋。
利用親子互動促進語言發展
利用適當的親子互動來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也非常重要。建議讓孩子成為說故事的人,而父母則扮演語言示範的角色,提出問題、給予回饋,並拓展孩子的話語,誘發出孩子更豐富、複雜的敘述能力。同時,別忘了讚美孩子的表現,這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動機與興趣。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曾清祥專欄】 小學爸媽的煩惱:我的孩子有學習障礙嗎?
【曾清祥專欄】你的孩子真的「會聊天」嗎?
復健科醫師曾清祥
我是個三寶爸,也是個復健科醫師!有個青少年叛逆期的大兒子,也有上小學的小兒子和女兒,每天面對不同的敎養方式和層出不窮的問題,扮演著不同的生活角色。想要知道我們吵吵鬧鬧的生活故事嗎?讓我慢慢來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