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利霏罹患大腸癌第一期,將於近日開刀,臉書呼籲大家每年做健康檢查
林利霏公開說明自己罹患大腸癌
林利霏在臉書發長文,透露10月在台東醫院做身體檢查,發現大腸有兩公分息肉,醫生切除後化驗結果是惡性,被告知罹患大腸癌第一期,需要開刀處理,建議轉診到台北醫院。於是,林利霏整個11月頻繁到醫院做檢查、看報告,結果又在胸部發現了鈣化點,所幸鈣化點是良性的,只要每半年追蹤就可以。林利霏說:「至少放心一半,只要處理大腸就好了。」
所幸林利霏的醫師說大腸癌第一期只要切除不好的地方,不需要化療,醫生用專業跟淡定的語氣解說:「就像漏水的水管,把漏水的地方切掉再接起來。」林利霏也透露,即將在近日開刀,需要住院1到2週,也不忘呼籲大家每年一定要做健康檢查,才能儘早找到問題盡快治療。
大腸癌預防措施
大腸癌是全球常見的癌症之一,其發生與飲食、生活習慣、家族遺傳等多重因素相關。以下從醫師的角度,提供一些有效的預防措施:
1.健康飲食
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全穀類、蔬菜、水果和豆類,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質在腸道停留時間。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攝取,因其含有亞硝胺等致癌物質。
控制脂肪攝取,高脂肪飲食可能增加腸道炎症,從而提高癌症風險,應選擇健康脂肪來源,如堅果和橄欖油。適量攝取鈣和維生素D,研究顯示,這兩者可能對大腸癌有保護作用,可從乳製品、深綠色蔬菜或補充劑中獲得。
2.維持健康體重
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因此保持理想體重、減少內臟脂肪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3.定期運動
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有助於減少腸道癌症風險,並改善整體健康。
4.戒菸與限酒
吸菸會增加包括大腸癌在內的多種癌症風險,而過量飲酒與大腸癌的發生有明確關聯,建議每日酒精攝取量不超過一標準杯。
5.定期篩檢
糞便潛血測試(FOBT):可以早期發現腸道內的微量出血。
結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腸道並移除息肉,預防其演變為癌症。
建議45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炎症性腸道疾病等高危人群,應遵從醫囑進行篩檢。
6.了解家族病史
如果有家族成員患大腸癌或相關疾病,需向醫師諮詢,可能需要更早開始篩檢或進行基因檢測。
透過以上措施,結合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及早篩檢,大多數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如果有任何疑似症狀(如持續腹痛、改變排便習慣、便血),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