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為保險延後新生兒自費篩檢,台中男嬰「龐貝氏症」心臟腫到占滿胸腔,險丟小命

為保險延後新生兒自費篩檢,台中男嬰「龐貝氏症」心臟腫到占滿胸腔,險丟小命

許多家長會為了購買新生兒終生保險,延後孩子自費篩檢,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分享一個案例,來自台中的王小弟出生後27天,呼吸困難,緊急就醫後發現心臟異常肥大,肌張力低,肌肉酵素增高,高度懷疑為「龐貝氏症」,需插管治療。而如果出生後即時做自費新生兒篩檢,可以及早發現龐貝氏症等疾病。

文章目錄

自費新生兒篩檢

錯誤觀念:核保通過後,才接受其他新生兒自費項目篩檢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指出,近年來,約有二至三成新生兒父母,為了購買新生兒終生保險,在寶寶剛出生後,只接受衛福部提供的公費新生兒篩檢,要等一至三個月核保通過後,才要接受其他自費項目篩檢,而這個錯誤觀念一直在家長社群中廣為流傳。

牛道明說,目前新生兒自費篩檢項目包括龐貝氏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等罕見疾病,若無法及時檢出,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導致終生不可逆的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新生兒自費篩檢項目

  1. 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SCID)
  2. 龐貝氏症
  3. 典型法布瑞氏症(FAB)
  4. 高雪氏症(GD)​
  5. 黏多醣症第一型(MPSI)​
  6. 黏多醣症第二型(MPSII)
  7. 生物素酵素缺乏症(BD)​
  8. ​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ALD)
  9.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
  10. 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缺乏症(AADC)
  11.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

台北榮總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楊佳鳳說,新生兒自費篩檢龐貝氏症比率,近五年快速下降,從最高峰的97%,一路下滑到今年僅67%,掉了三成,而這絕對不是因為價格太貴的問題,一定是保險影響。醫療團隊觀察部分孕婦和媽媽在社群散播錯誤觀念,為了買新生兒保險竟建議「延後自費新生兒篩檢」,而光是北榮就收治多達4、5名因為延誤篩檢發病的新生兒。

認識龐貝氏症

龐貝氏症是一種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患者先天缺少一種負責分解多餘肝醣的酵素「酸性α-葡萄糖甘脢(acidalpha-glucosidase,GAA)」,導致肝醣不斷堆積而傷害肌肉的功能,出現漸進性的肌肉無力和呼吸困難。當肌肉的功能受損後,便會以纖維組織取代受損的肌肉纖維, 也導致其他器官的病變與功能喪失。所以龐貝氏症除了是屬於代謝性肌肉疾病(metabolic muscle disease)外,亦是屬於溶小體肝醣儲積症。

龐貝氏症分成兩種類型,晚發型與嬰兒型。在國內平均每2.5萬名新生兒就有1位嬰兒型患者,若不及時治療,多在二歲前死於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目前接受國內新生兒篩檢確診接受治療約有100位病人,治療方式為每2周施打病人體內所缺乏的葡萄糖苷酵素,越早治療預後越好。

得知王小弟的狀況後,台北榮總立即派出醫療團隊,啟動緊急處置,將王小弟接至院內。楊佳鳳說:「原先以為王小弟病情相對穩定,但沒想到病情持續惡化。」雖然到院當日立即完成診斷及給藥,但病情不樂觀,給藥後兩至三天出現急性氣道壓迫。參與救治的台北榮總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范文博說,一般出生27天孩童心臟大小約為一顆柳丁大小,但王小弟的心臟大小已是正常的3.5倍大,約是一顆大水梨,幾乎占滿了整個胸腔。心跳更降至每分鐘30下,情況十分危急,新生兒葉克膜小組一直在旁待命。

所幸經過醫療團隊積極治療,13天後,王小弟病情終於穩定,40天後康復出院,目前已康復出院二周,未來每兩周回門診治療即可。醫院藉此呼籲家長千萬不要延後新生兒自費篩檢。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寶寶有新生兒黃疸總令媽媽心碎,臨床處理這樣做!居家坐月子照護寶寶務必提高警覺
寶寶出生的第一個分數:阿帕嘉新生兒評估 Apgar 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