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說「不要」、一言不合就躺地哭鬧?反抗期孩子四個常見場景這樣解
兩歲的佑佑最近讓媽媽傷透腦筋,不論是出門穿衣、用餐,還是收拾玩具,他總是跳針式的說「不要!」甚至直接躺地打滾。媽媽感到無奈又焦躁,覺得孩子是不是在挑戰大人的權威?
事實上,兩至四歲的孩子,因為在情緒與語言表達,以及自我認知上仍處於發展階段,雖不成熟卻充滿探索欲望。他們渴望表現自己,嘗試掌握新發現的能力,例如:學會跑步後想知道能跑多快、學會疊積木時想挑戰疊更高,只是在嘗試的過程中,難免跌跌撞撞,也就會伴隨各種情緒和挫折。
因此這時親子間常會上演各種拉鋸戰,從穿衣、挑食到玩具收拾,每個反抗情境的背後,其實都藏著孩子們的成長信號。若父母能夠理解這些背後的原因,給予更多包容與支持,便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渡過成長的關鍵階段。本文邀請專家帶著你一起破解常見情境。
狀況一、什麼都說「不要」
大人:要不要吃菜?
孩子:不要!
大人:穿這件外套好不好?
孩子:不要
這是家有兩歲兒的常見場景,聽到孩子說「不要」,真的讓爸媽很頭痛,到底該怎麼做?孩子頻繁說「不要」,並非故意對立,而是語言和認知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無法清楚表達需求的表現。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駱郁芬指出,兩歲左右的孩子說「不要」的背後原因,可能是「我想自己決定」或「我更喜歡另一個選擇」,但因能力有限,沒辦法清楚說出「我想要你教我」、「我比較喜歡這個」、「我想要自己決定」,只能用「好或不好」、「要或不要」、「可以或不可以」等簡單的詞彙表達。
這時爸媽可以透過提供選項,幫助孩子釐清想法,例如:「現在外面天氣很冷,所以我們有這三件衣服,你可以幫自己決定要穿哪一件。」 孩子可能會願意在有限的選項中選擇,但他也可能堅持要穿短袖,那我們也可以告訴他:「如果你要穿這一件的話,你需要再搭一件外套。」堅守原則,同時也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國立台大醫院職能治療師OT莉莉則認為,孩子願意主動表達是好事,長遠漠視反而會使他未來變得退縮,或是不表達而直接做。建議避免「要或不要」的封閉式提問,如「要不要吃飯」、「要不要去收玩具」,而是提供選項。若孩子拒絕所有選項怎麼辦?OT莉莉樂觀表示:「顯示孩子有更多的討論空間,也許孩子有更好的提議,或是隱藏著更深層的需求。」若發現孩子陷在一個情緒裡,這時大人的焦點反而要先關心孩子的狀況,問問他:「我感覺你好像有很多情緒,今天怎麼了呢?是不是要先給你抱抱,還是你希望爸爸媽媽怎麼做?」、「我看你現在好像沒辦法下決定,看起來好像很生氣,那你要不要先冷靜一下?還是要媽咪跟你聊一聊?」這樣的互動既能幫助孩子學會表達,也能讓大人更理解孩子的需求。
狀況二、情緒波動很強烈
這階段的孩子,常讓父母覺得很容易生氣、很愛哭,甚至一言不和就躺地。「這是因為孩子無法精確表達需求,造成親子間一場美麗的誤會,孩子突如其來的哭鬧,都是有原因的,」OT莉莉進一步以吃飯為例,晚餐有飯、花椰菜跟魚肉,孩子可能只是不想吃魚肉,卻沒辦法細緻地去辨別跟表達他不要其中一樣,只會說「不要」,大人就以為這三樣都不要,就氣得將的晚餐全部收走,而孩子內心澎湃、有苦難言,才會用很激烈的情緒呈現。建議家長耐心引導,問問孩子:「你是不要花椰菜,還是不要魚肉?」逐步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就能減少衝突發生。
她也提醒,在孩子情緒高漲時別急於講道理,因為此時孩子正處於理智線斷裂的狀態,無法接收任何訊息。反之,給予肢體安撫和陪伴,讓孩子感到安全為優先,待情緒平復後再進一步溝通,讓孩子知道「哭沒有關係,爸爸媽媽在這邊陪你,你可以安心地宣洩完你的情緒,之後我們再來談談。」平復之後可以試著幫孩子解析情緒,例如:「你好想告訴我一些事情,可是你不知道怎麼講,所以你現在好生氣?」這不僅能讓孩子感到被理解,也能逐步教導他們用適當的語表表達情緒。
此外,由於這階段的孩子各項發展都很快速,他們要學很多技能、接收的刺激也多,孩子的壓力其實很大,因此,OT莉莉建議要給孩子Free play(自由遊戲)的時間,不要把時間塞滿,保持容錯空間、耐心跟彈性,讓孩子在自由遊玩之中調適情緒、紓解壓力。
狀況三、常破壞規則、不願配合
OT莉莉解釋,兩歲的孩子仍處於模仿階段,會因為好玩而跟著大人做、跟著大人說,比如學大人拿掃把掃地、拿抹布擦桌子、跟著大人一起把玩具丟到箱子裡等,但他未必真正理解其含義。大人卻常以為孩子真的「會做」跟「懂規則」,爾後當孩子未依指示行動時,就被認為是叛逆、不配合,事實上這是對孩子發展階段的誤解。
另外,孩子四歲左右會開始重視規則,渴望建立秩序感,也更能言善道。「與其說孩子在挑戰規則,我比較傾向是孩子想要很清楚的知道哪些可以、哪些不行。」OT莉莉補充,大人有時下的指令很模糊,如:「玩具玩完要收好喔!」但孩子不知道什麼叫做「玩完」、什麼叫「收好」。建議規則要清楚明確,可以改成「睡覺前,所有的玩具都要回到他的櫃子裡,不可以露出來。」接著,也要確保家庭成員一致且明確執行,這個規則才會被建立起來。但提醒,訂定的規則也要符合小孩的認知發展,確認孩子真的做得到。
駱郁芬則認為,家長應聚焦於「希望孩子學到什麼、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我可以給孩子什麼樣的協助」。透過耐心引導與實地教學,幫助孩子理解規則的必要性,進而內化正向行為,而不是僅僅遵從外在要求。
狀況四、變得更依賴父母
由於2~3歲是孩子發展很大的躍進,他會一面感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我可以做到」,但一面又察覺到自己不如大人強大,因而感到害怕、退縮,就會更想依賴大人的協助。
若家長此時又過度幫忙,孩子可能會習慣被照顧得很妥當而不願嘗試。OT莉莉建議家長適時放手,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參與任務,例如把事情分步驟,逐步增加孩子負責的步驟,培養自主能力和自信心。
最後,鼓勵父母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倒,而是珍惜這個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 愛說「不要」、一言不合就躺地哭鬧?反抗期孩子四個常見場景這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