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果教育專欄】把握從錯誤中成長的關鍵,認識羞愧感和羞辱感的差異
中午用餐時,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打翻,液體濺到了隔壁同學的鉛筆盒,同學皺著眉,大聲喊說:「這是我媽媽新買的!你到底在幹嘛啦?」孩子低下頭,臉漲得通紅,一句話都不敢說,不敢看同學的眼睛、也沒動手清理桌子,整個人僵住了,希望自己能瞬間消失在大家面前。
這時,老師發現同學間好像起了糾紛,了解後,直接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這麼不小心?趕快道歉!」被連續指責後,孩子也忍耐到了極限,大喊:「對啦!我就爛啦,不過是個破鉛筆盒。」也因此被老師寫聯絡簿,指責孩子沒禮貌、不受教,犯錯後,不願意跟同學道歉,甚至出言辱罵,希望家長多加約束。
錯誤的指正方式.恐引發孩子負面情緒
事實上,在以上的情境中,小朋友感受到的是「羞辱」,而這種非常強烈的情緒,常常會引發以下兩種反應:
1.防衛型反擊
孩子可能會極力反駁、大聲爭辯「我哪有?」、「你才是!」;或是乾脆擺爛,以「好啦,你最厲害」、「我就爛」等方式來保護自尊。
2.退縮型凍結
小孩可能低著頭、沉默不語,或把自我縮起來,希望不會被關注,渴望能原地消失。
在事件中,小朋友並非不願意道歉,而是由於被連續批評、指責激發出羞辱感,讓他無法自處。嚇到後的他動彈不得,加上後來的喊叫,都是一種情緒的「凍結」和「爆發」,與其認為是小朋友叛逆不受教,不如說是內心無助到極致的一種表現。
如果老師採取了不同的做法,結果可能會大相逕庭。舉例來說,事發時,應先幫助孩子平靜下來,對他說:「有點手忙腳亂了對吧?我們先一起把桌子清理乾淨!」不帶批評的語句可促使小孩專注於問題解決,給予小朋友行動的方向。
同時間也得安穩同學的情緒:「鉛筆盒被弄濕了,一定很生氣對不對?別擔心,我們一起想辦法處理。」讓同學也能從焦躁不安的情緒中釋放。
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孩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已造成困擾,但也被引導做出積極的行動,如此,不僅避免產生負面自我認同,還能培養責任感。
羞愧感與羞辱感的差別
羞愧感與羞辱感的字眼看起來相似,但背後的意義卻與眾不同,以下是兩者的區別解釋:
1.羞愧感是內在的反省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某些行為、決定,不符合道德標準、社會期待或自我要求時會感到羞愧。這種情緒來自內在的反思,是一種自發性的情感反應,能幫助內心檢討所作所為並尋求改進,對自我成長有正面的作用。
2.羞辱感來自外在的批評
當錯誤被他人指出,特別是在帶有批評或貶低的語氣下,會容易感到羞辱。而羞辱感多來自外部的壓力或指責,讓人感到自尊受到威脅,進而產生防禦或退縮性反應,假若處理不當,羞辱感或會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降低自信心而滋生疏離感。
用鼓勵代替責罵重建信心
家長和教育者的語氣與態度,是孩子能否從錯誤中學習、變得更好的關鍵。與其讓小朋友感到羞辱,不如以支持和引導的方式,幫助他們在錯誤中學會承擔責任與解決問題:
1.用溫和的語氣提醒
避免用指責或貶低的語言,而是用描述事實的方式,讓孩子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並引導其動作。例如:「牛奶打翻了,現在我們一起來清理,這樣才能避免整張桌子濕掉!」
2.專注於行為而非人
不要將錯誤與孩子的價值掛鉤,而是針對行為本身進行討論。像是,「下次試著慢慢倒牛奶,比較不容易灑出來。」
3.鼓勵孩子自我反思與行動
讓小朋友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如:「我們一起思考怎麼把便當盒清乾淨,讓同學心情好起來!」
4.提供正向的回饋
對孩子的努力和改善給予肯定,幫助他建立自信心。舉例來說,「你這麼快就把桌子擦乾淨了,也願意好好跟同學道歉,真的很棒!」
BaeGo培果教育
有感於語言治療資源不足,我們把語言發展相關落落長的文獻,變成可口好消化的圖表,並設計對應活動,研發孩子在家就能輕鬆學習的教具,致力讓家長成為孩子最棒的老師。
臉書/BaeGo培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