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旅遊> 文具與教具的時光旅程—北市「臺灣百年教育-文具與教科書」特展,一同認識學習印記

文具與教具的時光旅程—北市「臺灣百年教育-文具與教科書」特展,一同認識學習印記

孩子喜歡看文具、教具嗎?推薦帶他去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看「臺灣百年教育-文具與教科書」特展!這場展覽透過珍貴的歷史文物,帶領大小朋友探索臺灣教育的演變,內容涵蓋清代至現代的文具與教學用具,讓觀眾彷彿穿越時空,見證百年來的教育發展。展覽即日起至3月16日。

文章目錄

 

「臺灣百年教育-文具與教科書」特展規劃多個主題區

本次展覽由臺北市老松國小與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共同策劃,特別邀請古地圖收藏家暨萬華在地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老師參與規劃。展品內容豐富,包含各式教科書、圖文資料、有聲書及影像,呈現教育的多元樣貌,並反映社會文化的變遷。展覽規劃多個主題區,如「臺北百年教育簡史」、「歷代教學工具演進」、「教科書的演變」、「學生時光:課間10分鐘」、「修學旅行與遠足回憶」、「放學與畢業」等,從清代、日本時代一路串聯至現今,完整呈現教育的發展脈絡。

策展人高傳棋老師指出,清代至日治初期的教育環境中,無論是私塾、書院,或是公學校(國民學校),教師主要依賴「紙筆、教科書與黑板」進行教學。直到近代,高等科、職業學校、師範學校及大學教育發展後,才逐漸引進更多專業的教學輔助器材。

「臺灣百年教育-文具與教科書」特展,家長也可以回味童年

展覽現場亦展示1950至1980年間的各類教具,如1950年代的謄寫蠟紙、1960年代的大算盤、1970年代的地球儀及大三角板等,還有中華民國與臺灣島拼圖、臺灣島模型、幼兒學習注音符號與數字的教材,以及各種材質的鉛筆盒、直尺、學生用算盤、社會與自然科實驗教具等,生動呈現不同時期的學習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子計算機尚未普及的年代,算盤曾是最普遍的計算工具,因此學校課程中設有珠算課,尤其商業職業學校更普遍使用大型算盤作為教學工具。

「臺灣百年教育-文具與教科書」特展,搜羅珍貴文物

展覽也回顧臺灣早期的教科書發展,從荷西時期傳教士運用拼音編譯聖經,到清代紙質粗糙、印刷簡單的學童課本與練習簿。展品還包括清末「國立編譯館」與民間書店印製的教科書,如光緒年間的《省身鑑續編》、《忠孝集》,日治時期的《看圖識字課本》(1932年),以及戰後1960至1970年代的毛筆練習簿《中學適用六十四則楷法、小楷》。特別展出的《綴方の學習》,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動的「生活綴方」教育方式,鼓勵兒童以生活經驗為題材撰寫文章,培養表達能力與健全人格。

展覽亦陳列不同時代的教育文件與學生用品,如清末書院的讀書本與歌仔簿、清代學海書院學生的考卷與描紅、日治時期公學校與小學校的教科書、1940年代私立艋舺幼稚園的公文書綴、1949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的《三民主義表解》、1950年代的《臺灣省師範畢業生服務手冊》與《臺灣大學教職員錄》,以及1950至2000年間的學生書包、雨衣、制服、各式墊板及文具,呈現出學子們的求學日常。

這場特展不僅是一次文具與教科書的展示,更是一場回顧臺灣教育發展的時光旅程。透過這些珍貴的物件,讓觀眾重溫學習時光,感受教育的發展變遷。

展覽即日起至2025年3月16日,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1月27日至31日春節期間休館),免費參觀。詳情請至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官網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迷你控注意!2025年最值得朝聖的《田中達也特展》,歡迎帶孩子來到微型世界,展開最純粹的想像力

2025蛇年帶孩子來全國唯一蛇主題遊戲場玩!挑戰暖暖蛇迷宮溜滑梯,站在大蛇上瘋狂擺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