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預防早產,母胎「藥」均安,慎用安胎藥避免副作用

預防早產,母胎「藥」均安,慎用安胎藥避免副作用

有些孕媽咪為預產期到了,依然沒有產兆而心急;有些孕媽咪卻為了避免寶寶提早報到,不只必須忍受長時間臥床的煎熬,還要承受藥物副作用的不適,所有的努力,都是為胎兒爭取更多時間待在媽媽子宮內發育成熟,以提升存活率,降低嚴重併發症、死亡率與早產後遺症的發生。

文章目錄

預防早產│母胎│安胎藥

希望胎兒依著預產期報到,相信是許多孕媽咪的期望,不然,至少也要足月生產。只不過隨著「愈生愈少,愈生愈晚」的趨勢,讓這份看似樸實無華的期望,往往變得難以如願。因為根據統計,台灣早產率高於全球及亞洲平均,台灣每10位新生兒中有1位是不足37週活產早產兒。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少子化問題嚴重,每一位願意懷胎的孕產婦、每一個新生兒都彌足珍貴」。

醫源性早產比例逐年升高

根據統計,112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4歲,然而,34歲以上懷孕就算高齡產婦,自110年起,台灣每年每三位產婦就有一位是高齡產子,前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詹德富表示,「生育年齡愈高,將面臨更高的妊娠併發症」。

詹德富醫師指出,國內外研究皆指出,每六位孕婦就有一位罹患妊娠糖尿病;有10%的孕婦在孕期間會合併各種高血壓疾患,「懷孕時,孕婦心肺壓力本身就大,高齡與孕期患有併發症的孕婦,一旦面臨早產風險與相關治療,恐有較高的安全性問題須重視」。

早產原因分為自發性、破水及醫源性早產,當中,醫源性早產通常是孕婦身體出狀況,如罹患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腎臟疾病或高齡、多胞胎導致,詹德富醫師強調,「近年來,醫源性誘發的早產比例有逐年升高趨勢」。


早產依週數、體重的區別

所謂「早產」是指懷孕週數滿 20 週,但未滿 37 週之生產。同為早產,但依據週數不同,又分為:

.20~28週:極早期早產

.28~32週:早期早產

.32~34週:中期早產

.34~36週:晚期早產

至於體重,則區別如下:

.出生體重1,501~2,500克:低體重早產兒

.出生體重1,000~1,500克:極低體重早產兒

.出生體重<1,000克:超低體重早產兒


預防早產│母胎│安胎藥

提升安全安胎觀念.謹慎使用安胎藥

由於早產被認為是造成小於5歲兒童死亡的最主要頭號原因,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蕭勝文指出,在降低早產率與相關新生兒併發症上,預防並延遲迫切早產的治療(俗稱安胎)是關鍵之一。詹德富醫師補充,「28~32週的早期早產併發症多,20~28週極早期早產則是死亡率高且罹病率高」。

藉由安胎延長懷孕週數,為胎兒爭取更多時間待在媽媽子宮內發育成熟,以達到提升存活率,降低嚴重併發症、死亡率與早產後遺症的發生等目的。黃建霈醫師提醒,「一旦孕期出現早產徵兆或早發性子宮收縮,必須儘速就醫,謹慎進行安胎照護與治療」。

詹德富醫師表示,「當前對於安全安胎的觀念有待提升,民眾端的認知多停留在把胎兒安好安滿,醫師端則有高達48.3%的醫師習慣使用較高副作用風險的乙型受體促效劑進行安胎治療」。

預防早產│母胎│安胎藥

掌握使用安胎藥趨勢

黃建霈醫師指出,台灣目前核可用於預防與延遲早產(安胎)的治療藥物有兩類:乙型受體促效劑、催產素受體拮抗劑。兩者差異如下:

乙型受體促效劑(β-agonists)

成分是類似瘦肉精的交感神經興奮劑,可抑制子宮的收縮及強度,但同時也作用於支氣管與血管,導致副作用發生率高,臨床研究指出孕婦使用乙型受體促效劑後約有75.5%出現心搏過速、約15.6%會出現心悸,以及胸悶、胸痛、頭暈、全身無力、呼吸困難等不適感,也有機會發生致命的急性肺水腫。

黃建霈醫師補充,學會於2020年陸續發布公告,提出慎用該類藥物的注意事項,以免引起併發症的風險並危及生命。

催產素受體拮抗劑

與催產受體結合,僅針對子宮肌層催產素受體作用,減少收縮的頻率與子宮肌層張力,精準抑制子宮收縮的專一性較高,臨床研究顯示其心血管作用發生率僅約8.3%、嚴重副作用發生率較低且耐受性佳,可兼顧母體與胎兒安全。

蕭勝文醫師表示,若孕婦屬於高齡、孕前肥胖、甲狀腺異常及妊娠相關疾病等高危險族群,使用乙型受體促效劑恐弊大於利。且該類藥物早在2013年被歐盟禁用、英國等歐洲各國也不建議使用;美國更因副作用發生率過高而建議減少使用該藥物,顯見歐美各國很早就意識到安胎安全用藥的重要性。幸而有另一種安胎藥物催產素受體拮抗劑,且健保已於近年納入給付,能更好地同時確保孕婦安胎的安全性,可說是一大福音。

黃建霈醫師強調,「安胎藥物副作用愈低,母胎愈安全」,畢竟高齡與孕期患有併發症的孕婦生產不易,應降低安胎藥物副作用的影響;在晚婚晚育加上生育率低的情況下,應該爭取更高的胎兒存活率,「一個都不能少,母胎安全兼顧平安」

預防早產│母胎│安胎藥

十大高風險孕婦為用藥安全超前部署

蕭勝文醫師補充,「面對女性生育年齡提高,併發症風險也隨之大幅上升,而有十大高風險孕婦可能面臨兩大危機:醫源性早產比例高與安胎用藥的安全疑慮,因此,降低孕婦與胎兒在孕期過程中的風險是關鍵課題」。他建議,孕婦及其伴侶在孕期中認識懷孕中存在可能的風險,並積極認識安胎的概念及風險與藥物安全性,特別是符合「十安風險」的十大高風險孕婦,應及早認識最新安胎治療觀念,為寶貝和自己的健康做好萬全準備!

為了提升提升對於安胎治療預防早產的認識,並提供孕婦安心安胎的治療環境,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周產期醫學會與台灣母胎醫學會等三大婦產科相關醫學會共同發布「安胎治療建議」,期望喚起各界重視對母胎均安的安胎安全:

建議一安胎治療觀念「藥」接軌國際

世界衛生組織對早產的建議指出,催產素受體拮抗劑對於不足28週早產個案中,協助延遲妊娠的表現為所有類型安胎藥物最佳;而歐洲多國更建議第一線優先使用催產素受體拮抗劑,有鑑於此,鼓勵台灣臨床第一線應用拉高標準與國際治療趨勢接軌,共創孕產友善環境。

建議二十大高風險孕婦「藥」注意

十大高風險群孕婦面對安胎治療安全性要多加留意與謹慎,包含高齡孕婦、懷有多胞胎、孕前或孕期患有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肺部功能異常或氣喘、腎功能異常、自體免疫疾病、孕前肥胖(BMI≥30)、電解質失調,主動諮詢醫師,是否有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模式,避免發生嚴重副作用。

建議三安全安胎「藥」把握黃金48小時

住院安胎治療目的是在爭取至少48小時的時間,給予藥物以促進胎兒肺泡成熟,降低早產兒發生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而其對出生後的胎兒的呼吸有所助益,降低併發症、增加存活率。現在已有安全性較高的催產素受體拮抗劑已經健保給付,若符合適應症,高風險群孕婦可以第一線採用有效且更安全的治療模式,醫病都應該更進一步同時重視孕婦接受安胎治療過程的安全,同時提升母胎安全與降低副作用風險。

千萬不要輕忽早產造成的影響,除了孕婦本身必然承受無比的壓力,胎兒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之外,還會對整個家庭帶來巨大的照護與經濟壓力,早產兒的醫療費用往往是足月嬰兒的十倍以上,甚至一歲前死亡率也會相對提高。萬一孕婦需要安胎,請與醫師討論使用安全的安胎藥物,並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以在安全的狀況下達到安胎的目的!

兩大安胎藥物比一比

乙型受體促效劑

 

催產素受體拮抗劑

健保給付

自費額

較多

副作用

較少

國內過去習慣用藥

產科醫師使用現況

多數歐洲國家第一線安胎用藥

在併有心血管疾病、控制不良的甲狀腺亢進或糖尿病的患者,皆不建議使用。

處方建議

高危險孕婦第一線,經乙型受體促效劑療效不彰即無法耐受其副作用後使用。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孕期「藥」怎樣?為了胎兒而強忍不舒服甘嘸好?醫師:該用則用,症狀緩解即可不再用藥
為什麼會早產?早產原因、如何預防早產一次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