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輸了就崩潰倒地?大人先穩心,才能教孩子輸得起
五歲的小睿好勝心強,這天媽媽帶著小睿參加play date,主人家準備電動玩具招待,小朋友齊聲歡呼、興奮地投入遊戲。正當大人放鬆聊天,氣氛卻急轉直下,原來是小睿因為分數落後而大呼小叫,甚至負氣摔了遙控大哭起來,小睿媽媽頓時覺得困窘又難堪,喝斥小睿:「這只是遊戲,有什麼好哭的?」
然而,坊間流傳的育兒名言:「今日你不讓他哭,明日他就讓你哭。」一語道盡負向情緒皆有價值,當孩子因為不甘心輸而產生的氣惱、失望、或悲傷,都應被該好好接納,孩子在意輸贏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更有賴父母悉心開導,讓「輸得起」成為孩子受用一生的心態。
當下接納孩子情緒,幫助他找到原因
「每個人面對『輸』,感受都有些微不同。」正向教養講師龔薇之表示,當下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接著協助孩子核對情緒由來:「不喜歡輸,是因為覺得自己能力不好?」、「擔心做錯了會被罵?」或是「很想贏、所以很失落?」辨識指名負向感受,有助於深陷泥淖的孩子恢復冷靜,隨後再介入調解衝突現場。
不過,有鑒於少子化浪潮下,獨子家庭愈來愈多,當長輩捧在手心裡、又缺乏手足競爭經驗,職能治療師蘇子茵建議,父母最好能在學齡前刻意為孩子創造「輸」的經驗,不管是動腦型、體力型或是運氣類型的遊戲,都各有適合的引導方式:
1.動腦型:爸媽可以帶著幼幼組玩積木疊疊樂、記憶翻牌,再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玩象棋、跳棋。蘇子茵在其著作《3~10歲關鍵學習力》內建議,就算孩子因為積木倒塌而哭倒長城,爸媽在安撫過後仍可強調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例如「我剛剛有看到你很小心地戳戳看哪一個積木可以拿出來」、「你有一步棋下得很有策略」,而不是把焦點放在輸贏後果。
2.體力型:父母可多帶孩子去校園跑步或打球,親子作家尚瑞君表示,幼齡孩子跟大人進行體能競賽大多都是落後,可向孩子強調,運動競賽成果與個人體型及技巧息息相關,尤其在技巧方面,必須透過紮實訓練才能增加勝率。
3.運氣型:擲骰子、猜拳或撲克牌撿紅點遊戲,勝負與運氣有絕大關係,「人也是要接受,有時候就是運氣不好。」尚瑞君強調,重點是要帶孩子感受遊戲中的刺激與快樂,而不是結果的優勝劣敗。
父母先安定自己的情緒
回頭審視文章開頭小睿媽媽的處理,儘管壓制孩子情緒不妥,卻也突顯父母為難。臨床心理師張榮斌就同情共感的說:「如果是我,當下也應該會生氣。」因為孩子在眾目睽睽下情緒失控、甚至破壞他人物品,父母也承受著「教子無方」的輿論壓力,「雖然很不容易,但爸媽當下最好還是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這也是身教示範的一環。」先好好深呼吸,再來排解孩子的炸裂反應。
若真的當下也沒辦法好好處理,蘇子茵建議,應善加利用睡前固定的「回饋時間」,選在雙方情緒平穩的時刻,帶著孩子回顧「今天覺得自己表現好的地方」、「今天可以再加強的地方」,透過互相稱讚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也可以想想下次可以如何應對「輸」。
不過,多手足家庭又是截然不同的風景。父母調解孩子紛爭、比拼輸贏的頻次日以數計,更加考驗耐心。
假日的早晨,操忙家事的母親側耳聽見孩子丟球玩耍,結果不到十分鐘,雙方就為了「誰投進最多球」爭執不下,挑釁、抗議、氣憤、大哭,情緒亂流在家四竄,搞得雞飛狗跳爸媽心累。
然而,瀕臨崩潰的父母常用的NG排解語包括:
1.「這有什麼好哭的?」:這句話否定孩子的情緒,父母主觀認定手足相爭的是芝麻綠豆小事,然而對孩子來說,爭取家中有限的資源、父母的讚許關愛,都是攸關幸福的大事。
2.「你就不要理他!」:通常父母會要求年紀大的孩子,面對弟弟妹妹的吵鬧或挑釁必須冷靜自制,但長久下來會導致兄姊心生不平,埋下下次衝突的因子,促成頻次愈來愈高的衝突。
3.「再吵就把玩具丟掉,通通不要玩!」:連坐法會讓該次衝突怒氣收尾,孩子會認為都是對方的錯,同樣會種下心結,下次若有機會再玩,勢必拼個優勝劣敗。
較適合的做法是,先暫時分開爭執不下的孩子,並同理雙方的情緒。若是勝負立見而造成輸家情緒波動,父母可以針對落敗孩子的強項給予表現機會。例如,當弟弟因為身型較瘦、輕鬆雙手挑戰攀爬架時,而哥哥一試再試都無法成功,轉身把怒氣發洩在弟弟身上、甚至試圖阻撓弟弟,龔薇之建議,爸媽可以引導腳程較快的哥哥去跑一圈並給予讚美,也可以請弟弟分享完成攀爬架的技巧,讓雙方都可以學習彼此長處,進而提升自我認同。
讓孩子知道「人不是完美的」
年齡相近的兄弟姐妹容易互相比較,爸媽要帶著孩子去欣賞對方的長處,甚至親身示範「人不是完美的」,不要試圖掌控一切。龔薇之舉例:「像是我很會煮飯、畫畫,但是我對歷史很苦手,當孩子來問我,我會坦然說我不會。」孩子看到爸媽能泰然接受自己的弱項,也能學習不堅持好強爭勝。
尚瑞君表示,父母是手足和睦最重要的潤滑劑,如何讓手足之間看到彼此的優點,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就不會讓家庭的資源與能量在吵鬧中耗損,「外面的世界更寬廣、競爭更激烈,鼓勵孩子互相學習彼此的長處,就更有能力面對外界的挑戰。」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 孩子輸了就崩潰倒地?大人先穩心,才能教孩子輸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