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人生面向多元,不是只有輸贏二分法! 幫助孩子在日常建立「我能感」,有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

人生面向多元,不是只有輸贏二分法! 幫助孩子在日常建立「我能感」,有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

「與其教孩子調適面對輸贏的情緒起伏,從小累積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職能治療師蘇子茵表示,培養「遇到挫折,我能解決」的自信,可以讓孩子在面對失敗時不至於僵在原地、甚至崩潰。

文章目錄

「哇謀甲意輸ㄟ感尬!」這句耳熟能詳的鄉土劇台詞,經典且傳世,充分點出多數人面對「輸」的不適與失落。 

親子作家尚瑞君長年在學校擔任教育志工,觀察有許多孩子在求學階段,常因為「輸不起」而產生各種錙銖必較,尤其是對於學科分數與排名、甚至會在意其他同學寫作業的時間長短、怕影響日常考評計分,不僅埋下個人的情緒地雷,更會影響人際關係。  



教孩子輸得起  

「與其教孩子調適面對輸贏的情緒起伏,從小累積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職能治療師蘇子茵表示,培養「遇到挫折,我能解決」的自信,可以讓孩子在面對失敗時不至於僵在原地、甚至崩潰。

專家建議,「我能感」的養成,從日常生活就可以孕育。  

1.犯錯了,爸媽不急著善後 

例如,當孩子打翻牛奶,很多家長會先大罵幾聲「你怎麼這麼不小心?」,然後急衝衝拿抹布來擦,但更好的流程是,問問孩子該怎麼處理,「等待孩子想出方法、自己動手來解決。」蘇子茵表示,這樣孩子就不會把「犯錯」跟負向情緒連結再一起,反而長出了善後的能力。 

2.以正向鼓勵代替負向否定 

當下次孩子再端牛奶時,別用否定的方式提醒他:「你不要再灑了喔!」這會讓孩子倍感挫折,認為自己都還沒嘗試就被爸媽暗示會失敗。可改以鼓勵:「我注意到你愈端愈好囉,可以再走慢一點會更穩。」  

3.善用想像力為孩子增能  

正向教養講師龔薇之舉例,當孩子學游泳遇到卡關,各種溺水的恐懼情境在腦中上演,「後來我請孩子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海裡生物(例如海豚),每次上游泳課前,我們就大喊三聲:『我是一隻厲害的海豚!』」龔薇之笑說,這方法看似荒謬,但孩子之後再也沒有抗拒學習游泳,「有時候不要糾結在細節,透過想像力來反轉心態,更有面對挑戰的勇氣。」 

升到國小階段,學科則是另一個層次的考驗。假設遇到數學題錯誤,當孩子兩手一攤說不會時,爸媽可以試著問孩子:「可不可以告訴我、你是怎麼想的?對或錯都沒關係。」讓孩子在思考、解說過程刺激腦神經重塑,此時家長再教導正確解法、孩子也易於融會貫通。蘇子茵提醒:「當他思路邏輯是錯的時候,爸媽也絕不能帶著批判的語氣,這樣下一次他很可能就不願再跟你分享,也錯失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  

https://d189djjbmcrkk.cloudfront.net/tinymce/xTdGw9IfMaQUnO4mRoxbjxKrrp3Lrhfypr5OAzzA.jpeg

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  

尚瑞君家有兩個青春期大男孩,她從未嚴格要求孩子的學業表現,甚至認為成績上下起伏也是正常,「偶有失常是很自然的,人的一生不會一帆風順。」 

老大如今雖已經就讀頂大,但高三時也曾經深陷升學壓力中,「孩子覺得花了很多時間唸書,但成績不如預期的好,相當沮喪。」後來找輔導老師懇談,發現當時自己心態負面,認為讀書升學是一場「被迫面對的競爭」,但後來學著轉念,「享受目前的學生身份,好好享受獲取知識的過程。」 

奇妙的是,當觀念翻轉後,輸贏與名次的壓力隨之減輕,也能與班上名列前茅的好友相互勉勵、交流讀書方法,尚瑞君鼓勵孩子:「大學學校這麼多、科系這麼多,高中生的競爭不應侷限在班上或校內排名,而是在外面更強的世界。」因此大兒子最後一舉錄取台、清、交三間大學的熱門科系,進入頂大唸書。  

跳脫分數魔咒  

以「全台唯一唸體育系又唸心理的臨床心理師」名號走跳的張榮斌,也以自身經驗,建議家長與孩子跳脫以分數比拼輸贏的窠臼。 

張榮斌回憶自己高中成績一般般,只有兩三科能看,不僅人沒自信、家裡也不看好,身為聯考末代生的他一度就要放棄升學,後來一位老師問他:「你有沒有想過,可以用什麼方式讓你上大學?」 

這句提問開啟他的想像,大學不再遙不可及,也不是只有一道窄門可走。他決定在大考前半年開始練體育,這一練就練出自信與成就感,後來順利考上輔大體育系,而在眾多體保生同學之中,他的學業成績顯得相對優異,為了未來更多元的發展而成功申請心理系雙主修,也才有目前臨床心理師的專業穩定職涯。 

「人生面向很多元,不是只有輸贏二分法。」張榮斌認為:「你的目標是什麼?你想如何達到目標?」是大家應捫心思考的大哉問,當目標確立、就努力找方法達標,中間的失敗、跌倒難免,待日後回顧,這些挫折才是讓人生更有滋味的歷程。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人生面向多元,不是只有輸贏二分法! 幫助孩子在日常建立「我能感」,有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
 更多文章請見 未來Family,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成功和失敗的學習經驗,對孩子同樣重要!情緒調適專家 陳志恆:「成功是得到,失敗會學到。」
誰說和孩子討論犯錯行為,一定要很嚴肅?心理師:其實他比誰都還要難過,大人真的不必再多加責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