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omself> 深夜me time> 【家的故事】何處是我家?社工楊小豌帶我們聆聽無家者的故事,重新思考家的定義

【家的故事】何處是我家?社工楊小豌帶我們聆聽無家者的故事,重新思考家的定義

當你不經意在路上看到遊民,心中會不會浮現疑問?「為什麼有家不回去?為什麼寧可餐風露宿?為什麼不振作起來好好過日子?」有時候,問題不一定有解答,但我們藉由聆聽他們的人生故事,找到理解的一絲可能。我們採訪了服務遊民的「台灣國際禧年關懷協會」社工楊小豌,透過他的眼,試圖接近無家之人,也推薦你閱讀他的新書《街頭的流離者》。

文章目錄


看「無家之人」,思考家的定義

「家」的定義是什麼?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心碎時航向的港灣?一個遮風避雨的居處?是否當這個問題得以釐清時,我們才有辦法了解一個人為什麼不回家,要當所謂的遊民或街友。

如果你也曾思考過上述問題,推薦你認識楊小豌,閱讀他的新書《街頭的流離者》,這是他大學時期深入艋舺公園,以及台大社工系畢業後返回家鄉台中投身服務「無家者」的真實記錄與省思。

小豌像服務「無家者」這個圈子裡的國民女兒或國民孫女,長相甜美的他說話時一派輕鬆淡然,但從訪談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溫柔力量。他就讀台中女中時就確定自己要讀社工或心理諮商相關科系,一開始關心冤案、受刑人,契機是2014年發生的買泓凱事件(買泓凱生於監獄、死在少輔院),弱勢兒少的生命困境觸動了他。而當小豌有機會接觸遊民,他發現這個群體中幾乎會接觸到所有社會上的弱勢族群──老人、貧窮、失業、身心問題、家暴等,這讓他可以不斷從「做中學」,從此義無反顧投入。說這是好奇心並不貼切,就用他書中的一句話來說明吧!

「有沒有可能,我們一起,盡可能不落下任何人?」


楊小豌提供 

幫助人的方式很多,絕非只是物質上的資助

前文使用讀者較熟悉的詞彙如「遊民」、街友,也有許多服務社團會用「無家者」,但小豌的書名用「流離者」,這是因為與他在街頭相遇的這群人,其實有些是可以回到家裡的,或可以暫時住在朋友家、工地宿舍,但他們還是一群已經失去了比較穩定的、某一個心理上的家的人。小豌提到服務對象不會限定一定要是沒有家的人。

而提到服務,許多人想像中,就是關心遊民吃穿,身心狀況,但如果想進一步幫助他們脫離街頭,就必須深入交流。其實在接觸遊民時,往往很難打開他們的心房,很多都有類似「習得無助感」(努力過,沒用,一直又回到原本的狀態)。小豌提到他曾經在參加萬華的「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協會用創作班的形式,邀請遊民參加,預備一些主題,進行創作,藉此慢慢引導他們講出內心話。

「在創作班中,我們是平等的關係,這是一個認識他們很好的方式。」聊到這裡,我們應該理解,幫助人的方式很多,絕非只是物質上的資助而已,小豌說:「怎麼陪伴是很重要的,讓他們願意聊生活、聊心裡的困境、聊生命議題。」

 
楊小豌提供

有家可回的無家者

其實很多遊民都是有家可以回去的,只是他們不願意回去。是家庭不幸嗎?未必。常見兩種極端的案例。最常見當然還是家人關係疏離,或是有家暴、過度控制的情況,這些人在街頭覺得很舒服自在,回家反而痛苦。小豌遇過一個三十幾歲的男性,他小時候,爸爸很常醉酒回家,一不開心就把他關到房間站一整天;有一個三十幾歲的智能障礙女性,從來沒有靠自己的能力去工作過,家人也都是智能障礙者,認為全家都靠補助生活就好,他很需要逃離那個家,讓自己有自由的打拼的機會。還遇過一位男性為了逃離他的太太,來到街頭,因為他覺得太太一直管她,一直對他有很多抱怨,讓他寧願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流浪,也不要再回到那個家裡。

有家庭很幸福的人嗎?確實有不少以往家庭很富裕的遊民,爸媽嬌生慣養,讓他很年輕就有錢去八大場所,揮霍得很快,太把家裡的後盾當一回事,被父母親寵愛到沒有原則,最後才落得家道中落。也有因為身心狀況有問題,不願拖累家人而自願到街頭生活的人。

或許你也有和無家者相同的迷惘

很多人會想,如果我不關心此類社會議題,我就沒有看小豌的書的需求。但小豌分享,很多朋友看完他的書,會得到共鳴──他們也會感覺自己很渺小、沒價值感、沒歸屬感,和無家者有一樣的迷惘和疲憊心情。進而去思考,當人面對苦難,該怎麼辦?很多遊民也從沒料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遊民。

問小豌,他對一個家的定義為何?他想建立一個什麼讓的家庭?小豌說:「家是一個歸屬,即使你失敗了、即便生活很不如意,但你可以回到一個讓你充電的地方。家是一個可以療傷的安全港灣。」

在小豌的書中,你可以看到很多遊民成為遊民的故事,許多故事都會讓你對他們在街頭生活的選擇,多一分理解。「我媽媽看我的書,給我一個回饋,他說他了解到原來有很多人做出一件事的背後,有我們不曉得的故事。」小豌強調他寫書不是真的一定要大家對無家者這個族群多大的好奇,更重要是看待很多事情可以不再是黑與白二元化的僵化思維,不要急著去做出判斷,這個緩衝機制是現代人很需要的。然後去反思發生了什麼事,然後當同理的意願打開時,就有更多人有機會可以互相支持。「很多受傷的人,把自己放到孤島,如果可以互相支持,廣義上來說,就是在建立社會安全網。」


楊小豌提供

有辦法肯定自己絕對不會有成為遊民的一天嗎?

採訪時,小豌若有所思的拋出問題:「我們真的有辦法肯定自己絕對不會有成為遊民的一天嗎?」書中的個案,大學畢業生因病失業、不見容於家;被詐騙而傾家蕩產的人;一場車禍意外,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無關年齡、性別、身分,我們身處的環境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

讓我們從閱讀小豌的書,深思能否不急著以「排除」來面對無法理解的人事物,會不會有一天,被拒絕的人成了我們自己?更進一步,你對於「家」的定義又如何?又如何建構起一個家,是家人受傷時會想馬上投奔的溫暖明亮之處。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家的故事】「很想媽媽的時候,我唱歌。」郭耀仁用歌記錄母親,唱成一張創作專輯《非常母親》
幸福媽咪「羅美玲」有神隊友才敢生第三胎!三寶媽超淡定,尿布變籃球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