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群像】「育兒不該是單打獨鬥!」單親媽創立「小村共育」:一個父母能安心工作並親自參與育兒的共享空間
若是有後援還好,無後援的其中一方可能選擇在家帶娃、放棄工作。難道,家庭、事業就只能二選一嗎?
事業、家庭無須二選一
有沒有一種可能,讓父母或照顧者在工作之餘,也能毫無遺憾地參與育兒,而不是選擇了事業、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又或是選擇家庭,卻沒有了自己。
尤其,社會上對全職媽媽/照顧者、單親媽媽/爸爸的刻板印象,實在太多太沉重;而「小村共育」徹底打破了這些框架,為糾結中的父母提供另一種兩全可能性!
歷經離婚、獨自帶雙寶的掙扎與壓力,育兒這條路有多孤單無助,「小村共育」創辦人Katherine是深切體會過的。
成為單親媽媽,一開始有著很多不安和疑問:「我能給孩子完整的愛嗎?」、「我要如何獨自面對所有的育兒挑戰?」更困難的是,有不少人都認為單親媽媽必然要犧牲事業,或者無法給孩子足夠的愛與陪伴......
Katherine提到,無論是否為單親,我們不該獨自承擔一切,而是需要一個完整的支持系統。這也是她創立「小村共育」的動力之一:讓育兒不再只是個人的責任,而是一個可以彼此支持的共育網絡。
她希望建立一個讓父母能安心工作,孩子能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成長,並且家長之間能相互支持、共享資源的社群。這不僅是一個共享空間,更是一個情感與經驗的共育生態圈!
4特色讓親子共同成長
「小村共育」的理念來自一句話:「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一整個村落的支持。」源自對過去村落共育文化的記憶,在村落裡,每個人都彼此支持,孩子在多元的愛中成長。
目標是創造一個讓孩子、父母、照顧者,都能共同成長的場域。在這裡,家庭與事業不再是對立的選擇,而是能夠共融共存的支持網絡。
「小村共育」不僅是實體的「村落」,更是一份情感上的歸屬。在空間設計上,Katherine也有著獨到見解:
1. 親子共融的工作與育兒空間:
家長可以在這裡專心工作,孩子則能在熟悉、安全的環境中學習與探索。
2. 固定社群,降低不安感:
為了確保孩子與家長的安全感與穩定性,不採取「來來去去」的開放式模式,而是固定組數家庭長期參與,形成互助共學的關係。
3. 專業幼教與支持系統:
「小村共育」不只是提供場地,而是有專業幼教人員(2-3名固定駐點老師)陪伴孩子,同時也支持家長的身心靈需求(每日最高可提供6-9小時的陪伴與引導)。
4.「不丟包」共育圈:
小村共育,是親子社群共享工作空間,無論父母是在這裡工作、進修或陪伴孩子,只要進駐(駐村),就會成為這個共育圈的一部分。
不採取托嬰制,父母仍需承擔育兒的主要責任,而小村的角色是協助、支持與陪伴,讓孩子在穩定的親子關係中成長。
是家庭也是職場
「如果育兒不是孤獨的,那應該是什麼樣子?」在這個前提下,Katherine與設計團隊力求打造一個能讓「家庭、職場、學習」都自然共存的空間。
一、「工作×育兒共融」設計
● 開放式共享辦公區:讓家長能安心工作,同時知道孩子就在不遠處,減少分離焦慮。
● 幼兒活動區:結合蒙特梭利概念,讓孩子在有引導但不受限的環境中自由探索。
● 感官遊戲區:針對0-3歲幼兒設計,幫助發展感覺統合與自信心。
● 混齡設計:不限制年齡區分,孩子可以與不同年齡的夥伴互動,學習合作與相處,打造更自然的社交環境。
二、「情感支持×社群連結」設計
● 家長分享區:讓家長可以交流心得,彼此支持,建立「一起養育」的連結感。
● 共同餐飲區:鼓勵親子共食,讓孩子從小建立生活參與感,也讓父母們能夠輕鬆交流。
● 多元課程:小村共育針對孩子、親子、父母三個面向規劃活動,除了幼兒/兒童課程,也提供家長職能培訓,包括:
1. 親子共學(感覺統合遊戲、語言發展活動等)
2. 家長成長課程(心理支持、親職技巧分享)
3. 社群活動(家庭日、共學計畫、職能培訓等)
4. 父母職能發展計畫(工程師孵化計畫、財商課程等)
Katherine解釋,「小村共育」不只是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也希望家長能在這裡獲得成長與支持。
接住孩子也接住自己
在「村落」中,收到最多的反饋就是:「終於找到一個讓自己與孩子都安心的地方!」
還有不少家長認為:「在這裡,我不需要選擇『當爸媽』或『當自己』,而是可以兩者兼具」、「我的孩子變得更有安全感,每天都很期待來這裡」、「身邊的家長朋友變成了像家人一樣的支持系統」。
這不只是一個共享辦公空間,而是一個真正支持家庭與個人成長的社群,「小村共育」創辦人Katherine欣慰表示。
Katherine想對和她一樣勇敢成為單親爸媽的人說:「你不是一個人,你不需要獨自承擔所有的重擔。找尋支持、建立社群,允許自己接受幫助;育兒不是只能靠自己,當我們互相連結,力量會比想像中更大。你值得擁有完整的自己,也值得擁有支持與愛。」
她也想對所有父母說:「育兒,不該是單選題,而是我們共同創造的旅程。」
如果我們能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支持彼此的環境,那麼未來的孩子,將會擁有更多選擇與可能!
本文由【Katherine】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IG:小村共育 Little village together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