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更好的未來!從兒科醫療看永續發展

近年來,大家一定經常聽到「永續發展」,但什麼是「永續發展」?1987 年,聯合國第42屆大會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中,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其中提出永續發展的定義:「永續發展是當人類的需求和願望達到基本滿足的同時,也能確保後代子孫擁有發展的機會。」
17項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SDGs)
2015年,聯合國通過「2030永續發展議程(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提出17項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SDGs)。包括:
目標 1:消除貧窮
目標 2:消除飢餓
目標 3:健康與福祉
目標 4:優質教育
目標 5:性別平等
目標 6:淨水及衛生
目標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目標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目標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目標 10:減少不平等
目標 11:永續城鄉
目標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目標 13:氣候行動
目標 14:保育海洋生態
目標 15:保育陸域生態
目標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目標 17:多元夥伴關係
為了評估企業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目標,將E-Environmental(環境)、S-Social(社會)、G-Governance(公司治理)這三項指標,納入評量企業營運的標準中。
在全球 ESG 浪潮下,各產業在永續發展中莫不扮演多樣化的角色,醫療業又是如何落實永續發展的理念呢?
其實兒科醫療本身就蘊含永續發展的精神,更具體實踐了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曾經擔任衛生福利部部長的兒科醫師林奏延,擔任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時,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把孩子的病治療好,讓他健康成長,日後,就能像一部性能優異的跑車,在賽道中馳騁。看到原本病懨懨的孩子,經過治療後,恢復元氣,活蹦亂跳,正是許多兒科醫師感到最有成就的事。
就來看看兒科醫師與小兒外科醫師是如何為孩子有更好的未來而努力?
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期待讓社會變得更好
生理的疾病只要找到原因,對症下藥,治癒或穩定控制不是難事;最怕孩子不是生病,而是受到虐待,讓生理心理都受了傷,年紀小的他們卻又無法把痛苦說出口。這時,最需要的就是身為第一線醫療人員的兒科醫師,從蛛絲馬跡中察覺孩子可能是受虐兒,然而,即使如此,也還未必能順利讓孩子遠離兒虐傷害。
因為兒虐案件是相當複雜的社會問題,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表示,牽涉的專業層面相當廣泛,就醫療面而言,除了當下對受虐者的救治,還有長期後遺症的治療與心理創傷的復原,以利後續能融入社會,「但不可否認的是,受虐者往往遍體鱗傷,創傷難以復原」;另外,受虐者的家庭也需要醫療資源;同時,還必須有社工、警察與檢調系統共同合作處理,才能有效解決,並建立完善的保護網路,以防止事件繼續惡化。
成立「一站式」的兒少保護門診.提供個案全面醫療照護
葉國偉醫師指出,以醫療領域而言,當受虐兒被發現送醫時,身體的傷必須由好幾位次專科醫師評估驗傷與照護,心理的傷則要諮商心理師輔導撫平,後續治療亦需要多位次專科,包括兒科、骨科、眼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婦產科、燙傷科、復健科、心智科等等。
若要分別到不同次專科門診就醫,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因此,長庚醫院率先成立「一站式」的兒少保護門診,由個案管理師統籌協調,提供個案身、心、靈的全面醫療照護。
積極與相關單位建立合作關係
一般人看到兒虐個案,無不希望施虐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是刑責又總讓大家感到失望,葉國偉醫師說明,「判刑太少的關鍵在於證據不足,由於警覺性不足,未考慮可能是兒虐個案,相關人員未能在第一時間保全證據,法官在證據不足的狀況下,實在難以對施虐者定罪」。
他補充,在醫事人員發現疑似兒虐個案時,需要通報社工或上「關懷e起來」網站通報由社工進行家訪,可是公權力不足,常常無法進入個案家裡了解狀況,不然就是讓社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進而阻礙後續的處置。為了全面守護兒少免於兒虐傷害,長庚醫院積極與相關單位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結合不同專業的資源,用心打造完善的兒少保護網。
由於受虐的兒少常因為傷病而就醫,因此,醫療院所是發現潛在受虐兒少之主要場所,即使是打預防針,有經驗的醫師及護理師也可從寶寶的肢體上的傷痕看出端倪。葉國偉醫師指出,首先是訓練醫護人員提早辨識傷從何來?「是瘀青?或是蒙古斑?骨折是不小心跌倒?還是被打的?」
發覺是潛在的兒虐案件,進一步要保全證據,「也就是驗傷採證」,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清楚說出受虐事實,但身體的傷痕會說話,「做好保全證據,方便後續檢察官起訴與做為法官判刑的依據」,驗傷採證需要警政人員執行。2018年,林口長庚發起與警政署的合作,除了完成「兒少保護警察工作手冊」,提供第一線警政人員處理兒童保護工作,並協助拍攝兒少保護驗傷的教學影片,協助警政人員進行驗傷與採證。
葉國偉醫師補充,根據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研究,兩歲以下因頭部外傷死亡的孩童,八成為虐待所致。為了不讓憾事再次發生,長庚醫院成立全台第一個「兒童死因複審小組」,與法院、兒保機構、警政系統密切合作,強化調查兒童死因的真相。
喚起大眾重視兒虐.提高敏感度並勇於檢舉
如前所述,兒虐案件牽涉到多層面的領域,必須結合不同專業以發揮力量,葉國偉醫師強調,「唯有緊密合作,才能在短時間內串起保護網,我們不斷辦理各種交流活動,在相互了解的狀況下,才能讓合作關係更為緊密也更快速,遇到困境,也可共同商討處理方式,例如:社工人員進行家訪時,由具有執行公權力的警察陪同。就像現在利用line群組,只要一有通報案例,大家就會開始動起來」。
當然,不能總在孩子渾身是傷被送到醫院才啟動保護網,教育大家認識兒虐也很重要,「運用各種方式讓一般民眾對於兒虐有所理解、重視並提高警覺,例如聽到孩子的異常哭聲,察覺可能是兒虐時,知道檢舉的管道也很重要;社工師、保母與幼保人員更是需要對兒虐有充分認識,一方面發揮敏感度,留心兒虐跡象,另一方面也掌握管教尺度,避免以「管教」之名發生「兒虐」事件。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運用各種方式讓一般民眾對於兒虐有所理解、重視並提高警覺。圖/長庚醫院提供)
以臨床研究建言.修改笑氣管制法令
葉國偉醫師表示,「研究也是很重要的工作,目的是藉由個案的統計與分析,找出問題所在,研擬預防之道。積極透過建言,籲請政府正視問題,才能加以防範」。
他分享一項臨床研究成功讓法令有所改變的成果。「在2012年到2018年的期間,臨床收治了9位因吸食笑氣造成脊髓神經退化、嚴重受損的青少年病例,即使經過治療,仍有5成的病患留下感覺異常的後遺症。這些青少年都是在娛樂場所或朋友聚會中接觸到笑氣,因好奇而吸食,導致肢體無力等神經性問題」。
由於吸入這種氣體會讓人情緒興奮,故被稱為「笑氣」。長期使用笑氣,對身體的危害相當大,「但不是毒品,並未受到管制,當時,法律上將笑氣分為醫療用及工業用兩種,但兩種成分完全一樣,管理困難,在取得容易的狀況下,不少聚會場合濫用當做助興劑」。
然而,在長庚提出這項臨床研究後,「不久接到主管機關的來電,了解狀況,隔一年,環保署修法將笑氣納入『關注化學物質』列管,減低青少年使用機會。在法令改變後,就少有這樣的案例發生」。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致力研究,藉由臨床個案的統計與分析,找出問題所在,研擬預防之道。積極透過建言,籲請政府正視問題,才能加以防範。圖/長庚醫院提供)
定期訪視安置機構.陪伴孩子復原並為照服員打氣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對於守護兒少不遺餘力,積極與政府各兒少保護機關合作,不是為了爭取經費補助,而是期望在辦理各項講座、研討會,由政府單位發公文,方便召集相關人員參與,共同成為兒少的保護者。
「至於經費,是我們運用醫院公益計畫的社會服務基金」,常有人說「長庚醫院很會賺錢」,葉國偉醫師引用長庚醫療體系最高顧問吳德朗的話,「賺錢是手段」,畢竟要做這些事不能只靠有心而已!尤其在政府預算有限的狀況下,企業主動出資協助政府做想做的事,正是落實「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永續經營理念!
讓受虐個案遠離施暴者,不代表故事就此結束,進入安置機構,才是創傷復原的開始,葉國偉醫師說,「我們會定期到安置機構訪視,評估個案的身體健康狀態與心理發展追蹤,若有問題,安排轉介就醫。頻率大約是每月一場,範圍涵蓋桃竹苗的安置機構」。他補充,目前也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對於暫時安置在寄養家庭的個案,提供生長發育的評估,發現狀況則進行轉介,期望能讓這些孩子受到全面性照顧。
另外,照顧孩子的照服員也需要輔導,畢竟這群受過創傷的孩子,難免會有情緒不穩、發展遲緩、暴力行為問題等,「照服員面對各種情境,在在充滿挑戰,加上24小時輪班的工作型態,所要承受的壓力極為沉重,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藉由專業輔導,提供情緒價值,成為支持照服員的最佳後盾,一起幫忙這群孩子撫平傷痕,朝復原之路前進」。
不讓童年創傷影響一生.減少社會成本支出
葉國偉醫師坦言,「過去,身在白色巨塔的我,不知道很多人在各自的崗位為弱勢家庭而努力,即使遇到挫折,依然無私付出心力。參與兒少保護的工作後,看到好多的感人故事,讓我的視野變得更開闊」。
他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童年經歷的負面經驗愈多者,長大成人後,自殺意念、憂鬱情緒、藥酒癮、關係混亂等比例愈高,肥胖、罹患疾病的比例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受虐者日後容易陷入成為施虐者的惡性循環,這些問題不只造成勞動生產力的損失,同時,都將增加醫療、社會救濟、司法或矯正機關的支出,國家將為此付出很高的社會成本」。
若能及早把孩子自兒虐中拯救出來,幫助他修復身心受到的創傷,重新回到人生的常軌,不被童年陰影和身心障礙影響一生,甚至徒留憾事,是長庚醫院率先積極推動「兒少保護計畫」的初心,成立兒少保護中心,強化跨專業合作,將醫政、社政、警政、教育與法政等單位的資源整合,構建全台最完整的兒少保護網,讓兒少保護成為大家共同的信念與努力的目標!
葉國偉醫師強調,「救一個是一個,每一個不幸的孩子都不能被遺棄!期望以此減少社會成本的付出,讓社會有更好的發展,就是顯現永續發展的價值」!
雙和醫院無肛症照護.手術之後才是挑戰的開始
有些疾病靠藥物治療即可;有些疾病則必須以手術治療,休養數日後,就能回復正常生活;有些手術卻只是疾病治療的起點,術後的照護才是挑戰的開始!無肛症正是這樣的疾病!
無肛症類型繁多.手術趨勢有變化
源於胚胎發育不完全的無肛症,文獻記載的發生率約為四千至五千分之一。雙和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魏晉弘表示,無肛症及泄殖腔異常統稱為「直腸肛門異常」,一般是指肛門開口在不正常的位置或是沒有開口,「個案有輕微的,有嚴重的,嚴重的類型又分為複雜與不複雜,程度無論輕重,排便都會受到限制,均需手術重建。不過,即使接受手術重建,也都需要終身持續受到照護」。
他補充,「無肛症不只有泌尿系統的問題,實際上,可能是整個骨盆腔都有問題,有的個案連心臟或生殖道也有問題,甚至連帶影響脊髓與消化系統」。
類型繁多的無肛症讓治療變得困難!魏晉弘醫師指出,「因為要同時考慮所有的問題,還有不只考慮現在,也要為以後考慮」。他說,無肛症治療在這十幾年來有很大的變化,「過去認為手術的時間點要儘早做,而現在必須考量何時為適當的手術時間點」。
無肛症個案需要終身照護
魏晉弘醫師強調,「手術後,不代表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無肛症需要長期的照顧,因為便祕是許多個案終其一生所要面臨的問題,「畢竟是結構異常與神經無法正常支配所致,不過,若能提早使用藥物,可大幅減少切除腸子的機會」。另外,膀胱與腎臟是影響小孩能活到幾歲的關鍵,膀胱功能不全很容易有腎功能受損的問題,若進展到腎病末期,還需要換腎,這些問題就像天花板,「如果手術策略正確,將可延後天花板出現的時間」。
他強調,「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治療方針」,在寶寶時期應確定個案的結構,以針對狀況給予相對應的手術方式,初期目標是「恢復各個通道趨近於正常結構,並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減少再手術的機會,最好是一次能解決的問題就一次解決。同時,於一年內完成擴肛」。之後,搭配職能、物理治療的復健課程,定期追蹤膀胱功能,期望個案在學齡前,具有可自行處理排便排尿的能力,以利日後進入團體生活。
魏晉弘醫師指出,嚴重個案至少需要歷經兩次手術,「為了降低術後併發症,每一次的手術都有其階段性考量,否則一刀開下去,就沒法回頭」。手術後,一部分病童可完全自主控制排便,另一部分則是完全無法控制,臨床上發現大部分的病童介於兩者之間,需要適時的醫療介入與照護,他要求所處理的個案至少每年回院一次接受追蹤檢查,避免問題變得嚴重,增加照護的困擾。
手術不是治療的全部.個案與家人的心理也需要重建與支持
「父母的心理總會認為,小孩長得好不好與否跟自己有關,無論怎樣,都會期望身體有缺陷的孩子能在治療後,變得跟正常人完全相同」,面對父母的殷殷期待,「除了盡可能在手術上配合外,我們也成立line群組,讓過來人的家長可分享照護經驗」。
全台各大醫院都有無肛症的手術治療個案,但雙和醫院有著與眾不同的做法,魏晉弘醫師表示,「手術不是治療無肛症的全部,重建生理結構之外,心理也需要重建」,因此,雙和醫院無肛症照護團隊不只是單一提供手術與術後照護,藉由成立聯誼會,給成員互相陪伴的機會,增加彼此的認識與支持,讓孩子理解自己並不孤單,而家長也能有交流照護的管道,減少照護的壓力。
雙和醫院小兒外科專科護理師陳憶紅分享一位8歲的個案,從小到大已在他院經歷10次手術,但手術結果未竟理想,而有灌腸通道狹窄和其他的問題,遠從中部來到雙和求助魏晉弘醫師。魏晉弘醫師幫他做了擴肛並放置尿管。「原本這個孩子因為滲便,總為此感到羞恥的他,自然面臨難以融入群體的人際困境,這常常讓他不願意上學。即使幫他做了處置,但因為要帶著尿管,還是找各種藉口不去學校,加上老師並不懂孩子的狀況,於是衍生了學習問題,媽媽不知該如何是好」。
了解個案面臨學習困境後,魏晉弘醫師在徵求媽媽的同意下,與社工師一起到學校,親自向師長說明個案的狀況,並討論該如何幫助個案,在建立共識下,孩子終於願意好好上學。魏晉弘醫師再次強調,「手術治療只是基本,如何幫助個案順利進入團體生活才是嚴苛的挑戰!無肛症病童排便的順利程度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關鍵,要讓他們擔心如廁的時間愈來愈少,才能算是達到目的,進而提升生活品質,並帶著自信在團體生活中與同儕互動」。
(由於無肛症病童骨盆腔構造與肌肉有先天缺陷,醫師建議,除復健外也可安排合適的體適能活動。圖/雙和醫院提供)
團隊照護展現永續發展與全人照護價值
身為小兒外科醫師,魏晉弘醫師不僅在手術房施展抱負,更走出手術房,積極為無肛症及泄殖腔異常兒童及家長籌組聯誼會,給予家長術後照護的知識交流,希望幫助小孩順利成長。忙碌的醫療工作外,費心舉辦「阿姆斯壯親子運動日」,期待透過專業的醫護與體能訓練人員,幫助病童及家屬一同體會運動對身體的幫助。他說,「雖然自己累癱了,但看到這些孩子玩得很開心,就感到再累都值得了」。
魏晉弘醫師指出,「發生率不算低的無肛症,礙於疾病位置,總是令人不好意思明說,治療成效也很難呈現,因此,至今未能像其他許多疾病有基金會提供病友各種資源」,可是照顧個案的身心靈卻又是如此重要,「我主動向院方提出舉辦聯誼會的計畫,即使小兒外科不是賺錢的科別,依舊幸運得到院方高層的支持,不只在辦活動時,透過社工室幫忙找資源,若有個案遠從中南部來就醫,也代為安排入住麥當勞叔叔之家」。
他分享,「曾經有碰到嚴重複雜的個案,需投入相當醫療人力與資源才能展開治療,在院方全力協助下,與美國波士頓醫院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團隊合作進行重建手術,順利為個案完成泄殖腔的重建」。
(雙和醫院小兒外科團隊與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小兒外科團隊合作,幫無肛症病童找回自信。圖/雙和醫院提供)
雙和醫院永續發展室副主任呂梓璇表示,無肛症照護團隊的努力,緊扣永續發展目標,成功實踐「目標3:健康與福祉」、「目標4:優質教育」、「目標10:減少不平等」與「目標17:多元夥伴關係」,特別是在減少不平等的面向,團隊的目標是讓無肛症患者在如廁方面的困擾降至最低,使其生活盡可能地貼近常人」。
呂梓璇副主任補充,「無肛症照護團隊具體實踐全人醫療,讓個案與家人的身心靈都能同時受到關照」,不只確保患者在身體和心靈上得到全面的治療和支持,在醫療團隊、社工師的協助下,整個家庭也能在各個層面都能獲得平衡和幸福,進而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無肛症的照護仰賴病童、家庭、醫療人員的共同努力,魏晉弘醫師期望雙和醫院的無肛症照護團隊,能成為無肛症個案尋求支援的最後一道防線!
不斷精進手術品質.減少術後併發症
隨著胚胎發育異常發生的時間和部位不同,會導致不同類型的無肛症;而無肛症的嚴重程度又與伴隨的異常情況密不可分,因此,每個個案的情況都不一樣。魏晉弘醫師表示,「80~90%的個案由受過良好訓練的小兒外科醫師開刀,不應有併發症的情況,但約有5~10%的個案就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處理」。
魏晉弘醫師說,14年前,在馬偕醫院接受不錯的訓練,又很幸運地到美國辛辛那堤兒童醫院學習現代無肛症手術,在國外,與大師、大師的學生、大師學生的學生一起學習,能力精進不少。返國後,依然與師長、同學保持聯繫,隨時交流技術與知識。「不只在台灣執行手術,也有去越南的醫院進行手術,這也是在台灣的無肛症病人雖少,我還能提升手術品質的主因」。
2023年,因應一例複雜又嚴重的個案,遠從美國延請專家來台,就在雙和醫院與波士頓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團隊共同完成手術,不僅讓個案得到良好的治療,魏晉弘醫師也從中學得寶貴的經驗。「我很喜歡進行院際合作,和同業一起開刀,互相學習成長」,他笑說,「手術結束後,大家一起去吃飯,繼續溝通討論,彼此都很有收穫」。
馬偕兒童醫院早產兒照護.不只救活更要確保生命品質
妊娠未滿37週就出生的寶寶,稱為「早產兒」,然而,同為早產兒,卻因為妊娠週數差異大,而有不同的困難度,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張弘洋表示,「週數愈小,體重愈輕,困難度愈高」。目前,台灣照護早產兒已有相當水準,但他坦言,「出生週數22~25週都是存活邊緣的早產兒,有極高的生命危險及併發症發生率,比起日本、瑞典的高存活率,我們仍有努力的空間」。
高品質的早產兒照護至關重要
張弘洋醫師指出,「基於對生命的尊重,早產兒照護不僅達成維護生命的短期目標,更要為長期目標而努力,以進其健康成長、減少併發症,並擁有好的生活品質,期望減少國家社會的負擔」。
高品質的早產兒照護很重要!從個人、家庭、社會到國家,都能從中受惠,因為早產兒只要能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並定期追蹤回診,也能有機會健康的成長。他強調,「特別在少子化的今天,更是一個都不能少」。
張弘洋醫師表示,當前,各行各業無不重視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SDGs),早產兒照護具體落實了第三項「健康與福祉」與第十項「減少不平等」的目標,「確保各年齡層的福祉,尤其是新生兒與早產兒,藉由提高更公平的醫療照護,讓早產兒不因提早出生,而失去生存立足點平等的機會」。
最早投入早產兒照護.以團隊合作打造口碑
說起早產兒照護,大家很難不與「馬偕」畫上等號!張弘洋醫師指出,「馬偕可說是最早投入早產兒照護的醫院,並以此為傲」,民國65年,在時任兒科主任的黃富源醫師推動下,成立全台第一個「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不只對於新生兒,更在早產兒的醫療上,提供更完善的醫療照護;70年時,因應新生兒轉診的重要性,建立了全天候外接轉診制度,讓未能在有新生兒科醫師和設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出生的寶寶,能在專業的照護下,轉送到大醫院,爭取一線生機。
張弘洋醫師說,「感謝馬偕的老師不只傳承了知識、技能,更傳承了嚴謹的態度,再加上科技進步,讓早產兒照護的水準日益提升,並受到各界的肯定」。
馬偕的早產兒照護能夠享有盛名,在於婦兒科密切合作,共同打造高風險產婦安全生產環境與醫療照護,「針對懷有先天性異常胎兒、早產高風險孕婦,透過產前介入,提供追蹤服務。若是在馬偕住院安胎的孕婦,婦產科會安排會診,聯合新生兒科主治醫師,親自向孕婦說明各種可能會的情況,盡可能以充分資訊讓孕婦提前了解早產的可能與遇到的問題」。此外,兩科醫師每個月都會進行共同討論,確保掌握資訊的一致性,為孩子評估最佳的出生時機。
張弘洋醫師強調,「照顧早產兒不能只靠一個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團隊合作!除了新生兒科醫師與各個次專科醫師的雙邊合作,還有與護理人員的相輔相成,過程中,護理人員的敏感度很重要,每一個細節都能成為決定早產兒生命安危的關鍵。另外,呼吸治療師、營養師、各類別治療師的各司其職也功不可沒,馬偕在早產兒照護的成績有目共睹,是大家一起合作的成果」。
他補充,現在針對NICU的高危 、困難個案,不只每週有討論會議,提供最佳解決處置方案,也會視情況進行線上的即時討論,「這樣的討論不只在本院,還擴及分院,甚至外院醫師也參與,畢竟個人的思考有所極限,偶爾需要他人的提點或經驗分享,突破當下的盲點」。
(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團隊提供的早產兒照護享有盛名。圖/馬偕兒童醫院提供)
全方位照護.確保成長品質
張弘洋醫師指出,馬偕兒童醫院早產兒團隊提供的是早產兒家庭全面、完整的醫療照護,「早產兒住院時,主治醫師會留在病房陪家長會客,解釋孩子的病情;出院前,擬定衛教計畫,藉由一對一衛教或團體講座,由護理師進行一系列孩子返家後照顧相關的學習準備與訓練;若是高危險的早產兒,考量其為猝死高風險群,由醫師進行急救教學,共同為孩子的安全把關」。
出院後,包括肺功能、心臟、腸胃、腎臟、視力等,會視個別需求安排長期追蹤觀察;「對極低體重的早產兒而言,最需要密切觀察的是神經、心智發展,透過定期門診追蹤孩子的狀況,評估有發展遲緩則轉介進入早療系統」。張弘洋醫師補充,「『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門診追蹤檢查』服務方案,最早由馬偕醫院創立的早產兒基金會於84年推動,當時,與全國26家合約醫院共同推展追蹤門診檢查服務,如今,已普及全國」。
張弘洋醫師強調,「早產兒不只要救活,更要確保生活品質!」
首創24小時新生兒轉診外接制度.照顧更多有需求的寶寶
馬偕的早產兒照護遠近馳名,然而,並不是每個高危險新生兒都能在馬偕出生,若原出生醫院無力照顧時,寶寶注定要被轉送到有新生兒科醫師與有新生兒加護病房設備的醫院,馬偕可說是首選。張弘洋醫師指出,「雖然必須要轉送,可是原醫院也多也無力承擔轉送的責任」,因此,有時是爸爸抱著生命脆弱的寶寶自行搭計程車,一路憂心忡忡地往醫院衝。
張弘洋醫師強調,「由外院轉入馬偕的路程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以及保溫箱、呼吸器、氧氣等等標準設備,以維持寶寶穩定的生命徵象,儘量減少對寶寶造成傷害的可能。其實就算是一般救護車也無法處理這樣的問題」。為了能夠照顧更多的新生兒,院方將觸角延伸,購置輸送型保溫箱,建立了24小時新生兒轉診外接制度。
當開業婦產科醫師有需要將新生兒轉診的需求,可直接打電話到馬偕新生兒加護病房提出申請,視情況由資深住院醫師或總醫師搭配護理師出勤。在執行任務的醫師未到達之前,會視寶寶情況,在電話中先請婦產科醫師給予氧氣,保溫等初步的處置,在轉送前,先穩定寶寶的狀況。期望經由轉診制度及與婦產科醫師的溝通,改善新生兒的緊急醫療並提升存活率。
受國家重視.舉辦標準化流程訓練確保轉送品質
位在台北的馬偕,出勤範圍遠到桃園、宜蘭,而這番創舉陸續被其他醫學中心效法,張弘洋醫師指出,「本來是各家醫學中心自行運作,如今,已喚起國家的重視,先後舉辦多場新生兒轉送團隊與轉送作業流程標準化的訓練課程,確保轉送過程的安全,讓更多需要及時照護的孩子得到專業照護,這是對生命負責的承諾」。
新生兒轉診外接制度從民國70年上路,至今已走過44個年頭,隨著科技的進步,過程有了不一樣的變化,張弘洋醫師表示,「以前的輸送型保溫箱沒有監視器,生命徵象的數值必須以手寫記錄,連呼吸器都是手動型,得一路用手壓回醫院。現在引進了AI設備,不僅全程監控孩子的生命徵象,還能透過雲端將資料傳回醫院,讓身在遠端的人員即時掌握寶寶的狀況,適時給予處置建議,也能預先做更多的準備,為脆弱的小生命爭取更多的存活機會」。此外,藉由影像紀錄檔案,可在事後檢討做為改善的依據,以追求更好的照護品質」。
不過,即使有先進的設備,依舊高度仰賴出勤人員的經驗,他強調,「人員訓練很重要,只是隨著少子化,出勤次數不若以往,經驗值難免變少,以前每年的服務量平均約400次,現在大約只有一半的量;加上選兒科的醫師人數變少,以新生兒科為次專的人更少,主治醫師也常要出勤,這些狀況都是新生兒外接服務所面臨的挑戰!」
(未滿23週早產兒,出生僅30公分,500g,在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團隊的悉心照顧下,順利出院。圖/馬偕兒童醫院提供)
順利讓22週早產兒返美.展現團隊努力與實力
正因為孩子生得少,每一個都很重要!對於早產兒的照護品質,馬偕持續精益求精,張弘洋醫師分享,一位出生僅22週又3天的早產兒「拉拉」,出生時,身長30公分、體重僅500公克,歷經團隊304天的細心照護,在矯正年齡將滿6個月之際,體重已超過8公斤,除了有慢性肺病須高流量呼吸器輔助、餵食吞嚥仍須注意外,其餘早產兒常見併發症如開放動脈導管、腦出血、腸道壞死等問題都沒有出現,且腦部超音波的檢查也顯示無異常,於年初時,被父母接回美國過年。
他指出,「在台灣,22~23週早產兒的合併存活率不到三成,統計全台每年未滿23週的早產兒且有接受積極救治個案數平均不到10例」,不過,拉拉的成長奇蹟,讓大家看到馬偕兒童醫院早產兒照護團隊的努力與實力,張弘洋醫師說,「雖然這條路很辛苦,卻很有成就感」。
難忘的外接經驗
張弘洋醫師也曾是接到電話,緊急出勤外接服務的一員,讓他最難忘的外接經驗,是去接一個20幾週出生的早產兒,他說,「趕到診所時,問孩子在哪裡,順著醫師手指的方向看過去,看到的是寶寶身旁竟然無人照顧,這讓我非常驚訝,明明寶寶的狀況不好,需要急救,卻未積極處理,我接手時,距離寶寶出生已經過去半小時了……」如今已是主任的張弘洋醫師,說起這段經驗,依然能感受到他的不滿與不捨之情。
張弘洋醫師提醒,當孕婦被評估有早產可能(或無法避免早產),請儘量選擇有「新生兒加護病房」之醫院生產,讓早產寶寶在脫離母體的瞬間,就能接受專業的緊急照護,掌握「黃金一分鐘」,將可大幅降低早產併發症與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