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你不知道的「數位暗巷」危機!家長該如何提前讓孩子知道:這些陷阱長什麼樣?如果遇到了怎麼辦?

你不知道的「數位暗巷」危機!家長該如何提前讓孩子知道:這些陷阱長什麼樣?如果遇到了怎麼辦?

黃子佼事件持續延燒,令父母們無法接受的是,明知道這是犯罪卻仍選擇觀看,讓同個孩子可能被迫再度受害。

文章目錄

2023年,超過3000個兒少掉入數位性剝削陷阱,而黑數可能還遠遠不只這些......

因為害怕,孩子選擇沉默

親職講師趙逸帆表示,這數字聽起來很抽象,但換個方式說,你可以想像,一天大約有10個孩子,在我們還在滑手機看新聞的時候,正經歷他們人生最可怕的時刻——私密影像被詐騙、被威脅,甚至無法求助,因為「怕被罵」!

「媽,我打一場就睡了。」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像是每個孩子下課後的日常對話。但在某些孩子身上,這場遊戲並沒有讓他們放鬆,而是成為了網路犯罪的開始。

他們以為自己只是交到一個好隊友、一個關心他們的朋友,甚至是「網公網婆」,但當對話變得私密,當「信任」變成交換條件時,孩子已經深陷其中,甚至來不及求救。

手遊訊息中,曾有個孩子這樣對他說:「如果讓爸媽知道,我可能會被打死......」

這些孩子,不只是受害者,他們也被社會的「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說」給困住了。

孩子|父母|家長|網路性剝削|網路陷阱|家長把關|對策|親職講師|創意私房|黃子佼

常見「網路性剝削」3類型與對策

當我們談論這些網路黑暗角落時,家長往往以為孩子會遠離這些危險,甚至認為「我們家的孩子很乖,不會碰這些」。

但事實是,這些陷阱早已經融入孩子日常的網路活動,他們可能只是玩個遊戲、回覆一則私訊、跟朋友一起拍短影音,卻在不知不覺中被推向無法回頭的深淵。

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場持續發生的隱形危機。我們不該只在新聞爆出醜聞時才驚醒,而應該提前讓孩子知道——這些陷阱長什麼樣?如果遇到了,他們該怎麼辦?

逸帆老師整理出目前最常見的三大類型「網路性剝削」手法,包括手遊、社群平台與看似友好的熟人,並提供家長可行的預防對策:

一、團隊型手遊的「隱藏機制」:從遊戲點數到個資外洩

​孩子喜愛的多人線上遊戲,不只是娛樂場所,也可能是犯罪者「接近、誘導、操控」的溫床。

🚨 家長需注意的常見手法:

A.「免費點數與裝備」:以利誘換取私密影像

風險:孩子可能為了獲得稀有裝備,而交換個人照片、視訊,甚至受到進一步勒索。

家長可以這樣問孩子:
🗣「你最近有沒有看過有人在遊戲裡送點數、免費裝備?你覺得他們為什麼這麼好?」
🗣「如果有人說,只要拍張照片給他,他就會幫你儲值,你會怎麼辦?」
家長可以這樣說:
✅ 「真正的好朋友,不會要求你交換隱私來換取好處。」
✅ 「免費的點數、裝備,往往是最貴的交易,因為你要用隱私來換。」

B.「網公網婆」:以情感操控取得信任

風險:犯罪者可能偽裝成青少年,透過遊戲內的「情侶模式」,誘導孩子分享私密資訊或影像。

🗣「你在遊戲裡有沒有交過網公網婆?你覺得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網老公』或『網老婆』跟你說,你們關係特別,所以可以交換一些私密照片,你會怎麼辦?」
家長可以這樣說:
✅ 「真正的感情,不會拿秘密來當條件。」
✅ 「如果對方要你做讓你不舒服的事,請記住,他不是你的朋友。」

孩子|父母|家長|網路性剝削|網路陷阱|家長把關|對策|親職講師|創意私房|黃子佼

C.「陪玩、陪打」: 變聲器背後可能是成年人

風險:某些遊戲「陪玩」系統讓犯罪者能用變聲器接近孩子,建立信任後,進一步引導孩子進行不當行為。

家長可以這樣問孩子:
🗣「你最近有沒有固定的『陪玩』朋友?你有見過他們的真面目嗎?」
🗣「如果有個很厲害的玩家突然跟你說,他其實是大學生,還想跟你見面,你會覺得怎樣?」
家長可以這樣說:
✅ 「變聲器可以讓大人變成小孩的聲音,網路上的人,不一定是他們說的那樣。」
✅ 「不要跟陌生人約見面,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對方的真實身份。」

D.「公會與群組」:隱私資料外流的高風險地帶

風險:有些公會要求提供真實頭貼、加入社群平台,這可能讓孩子的個資暴露給陌生人。

家長可以這樣問孩子:
🗣「你們公會有沒有什麼規定?有沒有要你提供照片或加入其他社群?」
🗣「如果有人說:『要加入我們的LINE群組,才可以拿到公會福利』,你會怎麼做?」
家長可以這樣說:
✅ 「不要在遊戲裡提供真實資訊,因為我們無法確定對方是誰。」
✅ 「如果有奇怪的要求,請記得來問我,我們一起想辦法。」

二、短影音與社群平台:「爆紅文化」帶來的隱形交易

​孩子沉迷於短影音,不只是因為娛樂,更因為「被看見」的渴望。然而,這種「追求關注」的需求,正被某些人利用,誘導孩子做出危險決定。

🚨 家長需關注的現象:

A.「尺度換流量」:讚數與內容邊界的無形較量

風險:孩子可能因為「更多人觀看」,逐步挑戰更大膽的穿著與動作,甚至被「粉絲」私訊誘導拍攝更私密的內容。

家長可以這樣問孩子:
🗣「你有沒有看過別人拍比較大膽的影片?他們的讚數是不是特別多?」
🗣「如果有人留言說:『再性感一點,我就幫你按讚』,你會怎麼做?」
家長可以這樣說:
✅ 「讚數不能代表你的價值,真正有價值的是你的才華和努力。」
✅ 「如果有人鼓勵你拍出讓你不舒服的內容,請記住,這不是朋友,這是騙子。」
孩子|父母|家長|網路性剝削|網路陷阱|家長把關|對策|親職講師|創意私房|黃子佼

B.「私訊邀約」—— 偽裝的機會,實際的剝削

風險:孩子可能會在 IG、Threads、TikTok 收到私訊,對方自稱是「品牌合作」、「經紀人」,要求提供個人照片或影片。

家長可以這樣問孩子:
🗣「你有沒有收到過品牌合作的私訊?他們都說了什麼?」
🗣「如果有人說,只要先提供幾張照片,他就能幫你變紅,你會相信嗎?」
家長可以這樣說:
✅ 「真正的品牌合作,都有官網,不會透過私訊邀約。」
✅ 「如果有合作邀請,一定要讓爸媽看看,確保它是安全的。」

C.「挑戰話題」:以好奇為餌,引導孩子參與危險內容

風險:某些社群平台上出現不當挑戰,例如以「測試外貌」或「驗證身材」等方式,讓孩子逐步陷入自我揭露的陷阱。

家長可以這樣問孩子:
🗣「你最近有沒有看過什麼網路挑戰?它們的規則是什麼?」
🗣「如果有人在評論區標記你,說你應該參加,你會怎麼做?」
家長可以這樣說:
✅ 「有些挑戰是為了好玩,但有些是故意讓你曝露隱私,讓壞人有機可乘。」
✅ 「參加任何挑戰前,都要想一想:這真的安全嗎?它會不會影響我的未來?」

三、熟人比陌生人更可怕:當加害者來自身邊的人

​許多家長認為,危險來自陌生人,但事實上,熟人犯罪的比例極高。

🚨 家長需關注的風險:

A.「師長、補習班老師」:濫用權威的侵害

風險:部分加害者利用自己的「可信任角色」,讓孩子難以察覺不當行為,甚至不敢求助。
✅應對方式:讓孩子知道,無論對方是誰,只要行為讓人感到不舒服,都有權拒絕並求助。

B.「假朋友的信任」: 熟悉的網友更容易操控孩子

風險:某些加害者不會直接要求孩子做出不當行為,而是透過「長期建立信任」的方式,逐步讓孩子習慣遵從指示。
✅應對方式:教導孩子如何辨別「真正的朋友不會強迫你做不想做的事」,並鼓勵他們遇到可疑情況時與家人討論。

孩子|父母|家長|網路性剝削|網路陷阱|家長把關|對策|親職講師|創意私房|黃子佼

了解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

趙逸帆指出,在所有的網路性剝削案例中,犯罪者最懂的,其實不是科技,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如果我們只看到「孩子做了什麼」,卻沒看到「孩子為什麼會做」,那我們就無法真正幫助他們避開這些陷阱。統整一下文章上述的犯罪手法,分成這三個面向:

1. 物質型犯罪:

孩子可能因為渴望遊戲裝備、點數、金錢、免費資源,而掉入「交換」的套路。犯罪者最清楚,孩子只要覺得「這是個好康」,就容易被引誘。

2. 關係型犯罪:

孩子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單、被忽視,於是更容易相信「關心自己的人」,哪怕這個人其實是有目的的。犯罪者會利用「陪伴」、「傾聽」、「甜言蜜語」來建立信任,讓孩子願意分享私密資訊。

3. 夢想型犯罪:

孩子渴望被肯定,渴望「成為誰」,所以當有人告訴他:「你很有潛力」、「你可以更紅」,他可能會選擇相信,哪怕代價是違背自己的意願。

若忽略了孩子的金錢觀、情感需求、自我實現的渴望,那麼就算我們關掉他們的手機,犯罪者還是會找到新的方式接近他們。

因此,防範性剝削不只是「禁止」、「監控」,更需要的是對孩子心理需求的理解與滿足,讓他們不需要在錯誤的地方尋找答案!

家長的陪伴與把關

在了解上述關於網路性剝削的資訊後,家長能做什麼?

孩子|父母|家長|網路性剝削|網路陷阱|家長把關|對策|親職講師|創意私房|黃子佼

1. 提早談論性剝削與網路安全

與孩子開放對話,讓他們了解這些手法,並強調:「如果有人讓你感到不舒服,一定要告訴家人!」

2. 陪伴孩子,而不是監控

與孩子一起討論他們在玩的遊戲、追的KOL、參與的社群,讓他們感受到支持,而不是壓力。

3. 設定數位界限

✅ 遊戲內限制交友功能
✅ 社群帳號不公開,避免陌生人私訊
✅ 減少使用過度推薦陌生內容的社群平台

趙逸帆呼籲,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

你可能會覺得:「這真的會發生在我孩子身上嗎?」但那些受害的孩子,最初也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看完文章,不妨找時間與孩子聊聊:「你最近有沒有遇到奇怪的網友?」、「你有沒有聽過遊戲裡的陌生人給東西的事情?」

這場戰役,不是家長單打獨鬥,而是我們整個世代都必須一起面對的。

本文由【趙逸帆】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趙逸帆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澳洲研究:戀童癖網站上大約一半資料來自社群媒體,這些圖像大多由父母發布
短影音世代就連小學生都是網紅!親職專家揭隱憂:恐和「性剝削」議題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