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手打直一直哭不敢動,急診醫師分享幼兒急診「保母肘」成因,呼籲家長注意牽拉幼兒的姿勢
急診醫師翁梓華在臉書分享他在急診偶爾看到爸爸媽媽一臉驚恐帶著小朋友前來,而小朋友總是手打直一直哭不敢動。爸媽提到:「醫師!我才輕輕拉一下他的手,怎麼手就不動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醫師說明這是「保母肘」(Nursemaid elbow),正確的醫學專業名詞是「橈骨頭端脫位」(radial head subluxation)。

「保母肘」,因為拉扯讓小朋友手部脫臼
發現是保母肘,急診醫師會伸出那雙「神之手」稍微固定小朋友的手、喬一下,10~15分鐘後,小朋友就又活蹦亂跳,讓爸媽直呼好神奇。我們來看看翁梓華醫師的詳細介紹。保母肘也稱作「扯肘症」或「牽拉肘」,主要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小朋友的環狀韌帶發育未完全,橈骨只要稍微施力,當小朋友的手臂突然受到拉扯或牽引的力量,橈骨頭從環狀韌帶中滑脫造成的半脫位狀態,由於這時候的橈骨會被環狀韌帶卡住,因此小朋友怕痛,手就會一直維持在手打直,手心朝下然後不敢動的姿勢。
以下,幫爸爸媽媽整理幾個最常見造成保母手的「動作」:
- 牽著手腕突然用力拉(例如過馬路急拉)
- 在玩轉圈圈遊戲(兩手被大人拉著轉)
- 大人拎起來「飛高高」
- 小孩跌倒時,大人拽住手想拉住他

如果懷疑是保母肘該怎麼辦?
理解了保母肘只是橈骨跟環狀韌帶的半脫臼狀態,其實處理起來相當簡單,常見的復位方式是將手固定在小朋友的手肘上,將小朋友的前臂外翻,然後往上折起,多數都會在復位的時候在手肘的地方感受到「啵」的復位感覺。
但由於復位過程中會伴隨疼痛小朋友往往會大哭,同時小朋友也會慣性地讓手維持在之前「不會痛的姿勢」有時候很難立即判定是否復位成功,這時候,我都會教爸爸媽媽先讓小朋友休息一下,然後讓小朋友用那隻保母手的手拿手機看影片,如果過關,就表示復位成功!
雖然保母肘復位術不困難,但如果仍有小朋友手不會動的情形,還是建議要前往醫院急診照X光做檢查,畢竟還是有遇過一些雖然機轉問起來一樣,但是X光卻意外伴隨前臂骨折,這時候如果貿然施行復位術,可能會對小朋友的骨頭造成更多傷害。想讓孩子避免保母肘的發生,要養成日常好習慣。建議爸爸媽媽在帶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以下的幾個動作:
- 牽孩子的時候別拉手腕,以牽手掌以及扶手臂為主
- 避免玩飛高高、轉圈圈的遊戲
- 小朋友跌倒的時候,儘量要以扶「腋下」為主
最後提醒爸爸媽媽們,保母肘的前提,是小朋友的環狀韌帶發育未完全所導致,因此,大多只會發生在1到5歲的小朋友身上,如果6到10歲的小朋友仍發生上述的情形,那可能還是真的「骨折」,務必就醫接受更詳盡的檢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