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今年首例!南部10歲女童血便、高燒,確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專家建議:一定要落實「這動作」

今年首例!南部10歲女童血便、高燒,確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專家建議:一定要落實「這動作」

疾管署20日表示,國內出現2025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南部一位未滿10歲的女童,於3月8日出現高燒、間歇性腹痛、血便、活動力下降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於3月18日檢驗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目前於普通病房住院治療中。

文章目錄

不只是流感、諾羅,還是腸胃炎或腸病毒,孩子一發燒一生病,真的讓父母心驚膽顫啊!

今天疾管署更拋出震撼彈,國內出現了2025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是一位南部未滿10歲的女童,於3月8日出現高燒、間歇性腹痛、血便、活動力下降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目前已經轉至普通病房住院治療中。

首例!確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自1999年列入法定傳染病迄今累計5例確診,均為本土病例;發病年份分別為2001年及2019年各1例、2022年2例及2025年1例,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20多歲,男性2例及女性3例,其中以未滿10歲為多(佔80%)。

疾管署指出,這位女童於潛伏期無動物接觸史,發病前無食用生菜或生肉,但曾飲用私人加工處理的羊乳,經衛生單位抽驗檢驗結果為陰性。衛生單位已會同農政單位啟動相關調查,並匡列相關接觸者共34人,均無疑似症狀,其中家人、接觸者共5人採檢,並檢驗食品檢體,結果均為陰性。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疾管署繼續說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且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

其潛伏期約2至10天,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可能會引起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並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死亡。而病原所產生的類志賀氏毒素,更是導致腸黏膜出血及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

落實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

隨著溫度逐漸升溫,預防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應落實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而且調理肉品應充分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5℃以上;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潔,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才能降低感染風險。

另外,選購農產品時,應優先選購具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AS)的產品,其中羊乳產品建議以包裝瓶蓋貼有農業部輔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核發之GGM鮮羊乳標章為佳。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飲食史;醫師如遇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才能防範疫情擴大蔓延。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腸胃炎飲食清單!腸胃炎可以喝豆漿嗎?一定要吃白吐司嗎?NG飲食菜單7地雷
嬰兒發燒送醫指南!發燒幾度與發燒症狀的完整照護 , 爸媽第一時間應該做甚麼才好 ?「這兩狀況」需要立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