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佼判決書引父母怒火,最小的女孩才10歲!創意私房縝密計畫引孩子入甕,3方式幫孩子避開數位陷阱
黃子佼日前進行二審第六次開庭,昨天在台灣高等法院外,黃子佼對媒體鏡頭鞠躬5秒。然而這樣的舉動,並無法得到外界原諒。
黃子佼在一審中未認罪,遭判8月併科新台幣10萬元,二審當庭認罪購買影像的部分,但針對被害人控訴違反個資法的部分,他爭執影片中被害人是否為未成年,仍否認犯罪。曾辯稱看不出來性影像被害人是否上高中,並因年份久遠已不記得有那些影片,「都是隨機購買,有空才看!」
判決書資訊曝光,最小僅10歲
黃子佼自2014年2月12日起,註冊成為「創意私房」網路論壇會員後,陸續購買兒童及少年的性影像。根據113年度矚易字第1號判決書指出,其中至少35位未成年的孩子,年齡介於10至17歲,其中還有6位未滿12歲的孩子。
判決書中一一整理2千多部影片中孩子的檔案:
孩子1,20部
影像內容:上半身掀起學校運動服裸露出胸部,下半身裸露陰部
拍攝年紀:10至11歲
文字檔案內容:FB帳號、BeeTalk帳號
孩子2,42部
影像內容:全身裸露胸部、陰部,M字腿裸露陰部
拍攝年紀:11歲
文字檔案內容:BeeTalk帳號、FB帳號
孩子3,22部
影像內容:全身裸露出胸部、陰部
拍攝年紀:不詳,約國小五、六年級
文字檔案內容:BeeTalk帳號
孩子4,84部
影樣內容:穿制服,手持學生證及自我介紹紙張,全身裸露胸部、陰部
拍攝年紀:12歲
文字檔案內容:IG帳號
孩子5,255部
影像內容:全身裸露胸部、陰部、持學生證自拍
拍攝年紀:12至13歲
文字檔案內容:IG帳號、姓名、出生年月日
孩子6,37部
影像內容:全身裸露胸部,並以M字腿裸露陰部
拍攝年紀:12、13歲
文字檔案內容:FB帳號
孩子7,56部
影像內容:全身裸露胸部,並以M字腿裸露陰部
拍攝年紀:13歲
文字檔案內容:FB帳號,說明文字包含「學校Dancer」、「年紀尚小」、「有附上FB資訊,切勿打擾人家哦」、「希望還有後續嗎??那就別去打擾人家 魚兒會自己上鉤,別自己用網子去撈他了,小心撈不成又驚走其他魚群」
而每個檔案不只是影像,還孩子的年紀、校名、社群網站、生活照、性影像截圖。有的甚至會提醒高級會員「勿打擾、以免驚走其他魚群」。可見這些影像本身就是讓人驚嚇的「陷阱」。
創意私房縝密佈下陷阱
苗博雅曾經在YT上帶大家看判決書,以及看創意私房的犯罪手法。創意私房的受害者據傳超過3000人,經歷多次拍攝,不是短時間之內完成,時間往往延續數年。
他們在網路上刻意接近9-16歲的小女孩,追蹤這些小孩的社群媒體,了解她們的作息,喜好,最近發生的困難等,並用訊息去接觸這些孩子、博取信任。並誘導他們傳自己的照片跟影片。還有的一開始是被偷拍、網友約會、廣告試鏡等原因,掌握他們不敢外流的資訊之後,網站就開始控制這些被害人。
這些孩子可能有自己的家庭問題,或有自己求而不得的需求,甚至有的只是想當明星。然而,一旦他們把照片傳出去,她們就上鉤了!
這些壞人會用這張照片當魚餌,做為威脅武器:
「如果你再不多傳一些照片來的話,我就告訴你父母」
「如果你不透漏學校資料的話,我就在網路上把你的照片Po出去喔」
讓這些求助無門的孩子,去提供更多的照片。而創意私房就將學生證、社群媒體帳號等資料,打包成一包放在網站上販賣。其中甚至還有高級會員「點菜」指名這個人拍攝,因此,購買觀看這些影片,就是犯罪行為,絕不僅只是看A片這麼簡單而已!
別讓孩子因為「怕被罵」而選擇沉默,3方式為孩子把關
孩子可能會在 IG、Threads、TikTok 收到私訊,或有人自稱是「品牌合作」、「經紀人」,要求提供個人照片或影片,而放鬆戒心提供了照片。
或孩子可能因為想要「更多人觀看」、成為往紅,逐步挑戰更大膽的穿著與動作,因此被「粉絲」私訊誘導拍攝更私密的內容。
也有的孩子,因為想要遊戲「免費點數與裝備」,而交換個人照片、視訊,他們以為自己只是交到一個好隊友,然而當對話變得私密,當「信任」變成交換條件時,孩子已經深陷其中,被勒索卻不知該怎麼求救。
一天大約有10個孩子,在我們還在滑手機看新聞的時候,正經歷他們人生最可怕的時刻——私密影像被詐騙、被威脅,甚至無法求助,因為「怕被罵」!這些孩子,不只是受害者,他們也被社會的「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說」給困住了。
親職講師趙逸帆,提醒爸媽,在所有的網路性剝削案例中,犯罪者最懂的,其實不是科技,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我們只看到「孩子做了什麼」,卻沒看到「孩子為什麼會做」,那我們就無法真正幫助他們避開這些陷阱。
除個關心和陪伴孩子,爸媽還可以這樣做,幫孩子把關:
1. 提早談論性剝削與網路安全
與孩子開放對話,讓他們了解這些手法,並強調:「如果有人讓你感到不舒服,一定要告訴家人!」
2. 陪伴孩子,而不是監控
與孩子一起討論他們在玩的遊戲、追的KOL、參與的社群,讓他們感受到支持,而不是壓力。
3. 設定數位界限
✅ 遊戲內限制交友功能
✅ 社群帳號不公開,避免陌生人私訊
✅ 減少使用過度推薦陌生內容的社群平台
趙逸帆呼籲,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你可能會覺得:「這真的會發生在我孩子身上嗎?」但那些受害的孩子,最初也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看完文章,不妨找時間與孩子聊聊:「你最近有沒有遇到奇怪的網友?」、「你有沒有聽過遊戲裡的陌生人給東西的事情?」
當個能接住孩子、讓孩子敢向你承認錯誤的家長,就有機會帶著它們躲過這些數位陷阱,這場戰役,不是家長單打獨鬥,而是我們整個世代都必須一起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