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視角看女性常見疼痛,穴位按摩緩解有方法
以中醫觀點來看,女性以精血為生長發育之根本,黃帝內經提到:「腎藏精,肝藏血」,因此,女性的體質與肝腎兩個臟腑息息相關,此外,還會隨著月經週期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御絨中醫診所院長廖婉絨表示,像是月經結束後,由於經血流失容易出現「肝血不足」的體質;而經期前因為荷爾蒙的改變,也易產生「肝氣鬱結」的體質;到了更年期則隨著荷爾蒙驟減,或會出現「肝腎陰虛」的體質。
肝、腎除了與精血有關之外,黃帝內經還提及「肝主筋,腎主骨」,綜上所述,可藉此得知當肝腎出問題時,通常會伴隨有筋骨疼痛的困擾。
3大體質.了解身體疼痛
每個人的先天體質不盡相同,也會因為後天的生活習慣、飲食等等,影響整體身體狀態,以至於產生各式各樣的疼痛,而解決惱人的疼痛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好好了解自己的體質,對此,廖婉絨醫師有以下說明:
1.肝氣鬱滯血瘀型體質
常見於生活壓力大、情緒容易緊張焦慮者,壓力大而影響肝氣疏泄,進而讓血行不暢。
症狀:經前或經期小腹有陣發性脹痛,經前症候群尤其明顯,會發生胸悶、煩躁、乳房脹痛、偏頭痛、肩頸僵硬痠痛,當情緒變動劇烈、起伏大時,疼痛會愈加劇烈。
常見疼痛:偏頭痛、經痛、肩頸僵硬。
2.肝血不足虛寒型體質
時常出現在過度勞累、貧血,常食用冰品冷飲生冷寒涼食物者,因為陽氣不足加之血液循環、代謝較差,而使全身的器官運行不順,抵抗力較弱。
症狀:經常頭暈耳鳴容易落枕,頸椎痛,還伴隨手腳冰冷,四肢關節屈伸不利、精神倦怠、心悸等。
常見疼痛:頸椎痛,腰背痠痛。
3.肝腎陰虛火旺型體質
常見在經常熬夜日夜作息顛倒,有睡眠障礙的人以及更年期、停經期的女性,由於體內陰液不足無法滋養臟腑,而使得身體失衡。
症狀:經常潮熱、盜汗、失眠、皮膚乾燥、眼睛乾澀、視力快速減退、陰道乾澀、搔癢、腰背痠痛、肌肉關節無力、頻尿、掉髮等。
常見疼痛:腰背痠痛,膝蓋痛。
中醫西醫雙管齊下.擊退疼痛有方法
中醫古書提到「氣不通則痛」,所以,要緩解疼痛,必須讓身體的氣通暢,除了按摩穴位之外,運動也能夠幫助全身的氣血通暢。由於廖婉絨醫師本身具有復健與中醫兩種專業,因此,她將兩者合二為一,設計出一套「動態穴位按摩法」,結合西醫的復健運動,搭配中醫穴位按摩,緩解疼痛的效果更加倍。
偏頭痛.認識率谷穴
「率谷穴」具有平肝熄風舒經活絡的功效。正確位置在頭側部耳尖直上入髮際1.5寸(約兩指幅寬度)處。也是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為治偏頭痛之要穴。
按摩動作要點
按壓率谷穴並配合頸部側彎動作。
1.正坐,右手舉高過頭,用右手中指按壓左側頭部的率谷穴。
2.維持上身平正頭部向右側彎,並以右手按住頭部,慢慢將右耳靠近右肩。感覺左側頸部肌肉有輕微被拉緊的感覺,保持6秒,再慢慢回到原位如此重複10次。
3.再換按壓另一側率谷穴,重複10次,一天3~5回。
頸椎痛落枕.認識天柱穴
「天柱穴」位於後腦杓,後髮際正中旁開約兩指幅寬(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左右各有一穴,相當於脖子後方突起的肌肉(斜方肌)外側凹處即是。可以治療肩背疼痛、頸項筋急不能轉,是治療落枕之要穴。
按摩動作要點
按壓天柱穴配合頸部前彎,後仰動作。
1.正坐,以雙手拇指壓後頸項部的天柱穴。
2.維持上身平正,頸部緩慢俯彎下看,俯彎到感覺輕微疼痛的位置保持6秒。
3.接著頭頸部緩慢後仰上抬,抬到感覺輕微疼痛的位置,維持6秒。
4.俯彎後仰動作重複10次,如此算一回,一天3~5回。
肩頸僵硬
痠痛.認識肩井穴
「肩井穴」位於頸椎與肩端之正中點,肩部肌肉高處之凹陷中。取穴時,以左側手搭在右肩上,中指按壓處即是。適度按摩有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可治頭頸痛,頸項強急(臨床表現為頸項部肌肉緊張、僵硬,活動不利,疼痛劇烈)不得回顧,肩背部疼痛、臂痛、落枕等病症。
按摩動作要點
按壓肩井穴的同時,配合頸部低頭側彎動作。
1.正坐,右手上舉搭在左肩,以右手中指壓左肩的肩井穴。
2.維持上身平正,頭部緩慢向右前下方側彎,感覺左側後方頸肩部肌肉有輕微被拉緊的感覺,保持6秒,再回到原位動作,重複10次。
3.再換按壓另一側肩井穴,重複10次,兩側重複10次算一回,一天3~5回。
腰背痠痛.認識腎俞穴
「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脊椎凸起的下方,也就是肚臍和腰椎的水平交會點,距離脊椎約兩指幅寬(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左右各有一穴。本穴是腎氣轉輸於後背部體表的部位,故有滋補腎氣、強筋健骨、利腰脊的作用。
按摩動作要點
按壓腎俞穴時,須配合扭轉腰部動作。
1.站立,雙腳張開與肩同寬,雙手拇指壓腰部腎俞穴。
2.上半身緩緩向右後方轉動,由腰至肩再由肩至頸,脖子也向右後方轉動,作操中持續壓穴,轉到最緊的位置,保持6秒。
3.回到動作1的位置,接著再向左後方擰腰、轉身,持續壓穴轉到最緊的位置,保持6秒。
4.左右轉身重複10次,如此算一回,每天3~5回。
膝蓋痛.認識內膝眼穴、外膝眼穴
膝關節彎曲成90度,髕骨下兩側有凹陷,形如眼窩,故稱膝眼,其穴在內側凹陷者名「內膝眼穴」,在外側凹陷者名「外膝眼穴」。
按摩兩穴具有疏經通絡,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膝關節疼痛,下肢麻痺,屈伸不利。
按摩動作要點
按壓內外膝眼穴,同時得配合膝蓋彎曲伸直動作。
1.正坐,膝蓋彎曲成90度雙腳平踩於地面。
2.右手大拇指按壓右膝內膝眼穴,右手食指按壓右膝外膝眼穴。
3.接著,右膝慢慢伸直與大腿相平,保持6秒,再慢慢彎曲回到動作1位置,並重複10次。
4.左膝同樣動作重複10次,如此算一回,一天3~5回。
對付經痛按摩有絕招
當女性有生理痛問題時,可透過按摩「關元穴」來緩解不適。而關元穴的位置在於肚臍正下方三寸(相當於四指併攏寬度)。
關元,又稱下丹田,是元氣出入的重要關卡,也被認為是腎氣停駐的地方,具有補腎氣的功效,掌管人體先天之氣。按摩時,可維持坐姿(或仰臥),雙手交疊置於肚臍下的關元穴,持續揉按穴位3~5分鐘,使熱覺深透丹田。
廖婉絨醫師
現任/御絨中醫診所院長
經歷/中華民國考試院國家考試合格中醫師、中華民國考試院國家考試合格復健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專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