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懷孕備孕> 子宮鏡兼具診斷與治療,雖是普遍常見的婦科手術,仍應慎選專業醫師並做好術前溝通

子宮鏡兼具診斷與治療,雖是普遍常見的婦科手術,仍應慎選專業醫師並做好術前溝通

婦科檢查種類多,若是針對子宮內部狀況,很常運用子宮鏡檢查,如同胃鏡、大腸鏡檢查一樣,將細長的內視鏡深入子宮腔內探查。子宮鏡不只是檢查工具,也能做為治療之用。雖然大多數的子宮鏡檢查及治療都能安全地進行,但也不是全無風險,接受子宮鏡檢查或手術時,若能慎選具有相當經驗值的醫師,可減少發生問題的風險。

文章目錄

子宮鏡│子宮│術前溝通│婦科檢查

透過細小的光學儀器,經身體各部位、管道進入體內,以觀察身體內部狀況,稱為「內視鏡檢查」,是臨床上很常見的檢查方式。而依據器官特性不同,又分為胃鏡、大腸鏡、膽管鏡、膀胱鏡、子宮鏡等等。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暨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部長黃建霈指出,子宮鏡是常見的婦科檢查,與超音波隔著肚皮的切面檢查相比,子宮內部在子宮鏡下可直接目視,特別是針對不孕症患者,醫師藉由子宮鏡直接觀察子宮內的環境,確認是否有影響胚胎著床的狀況,好據以做適當的處置,提高成功懷孕的機率。

子宮鏡│子宮│術前溝通│婦科檢查

子宮鏡既用於診斷檢查.也用於治療

事實上,子宮鏡不只做為診斷檢查之用,也用於治療,黃建霈秘書長說明如下:

診斷檢查

觀察子宮內膜狀況,診斷是否有子宮腔沾黏病變、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確認出血原因等。


有條件執行子宮鏡檢查

子宮鏡檢查,一般用於第二線,也就是在進行子宮鏡檢查前,醫師會先安排適當的理學檢查或影像檢查後,如有下列情況,通常才會建議病人接受子宮鏡檢查,健保也才會給付:

.停經前之異常子宮出血。(應先排除懷孕、子宮頸病變並經適當藥物治療無效時)

.停經期/後子宮出血或持續子宮分泌物。

.超音波檢查懷疑子宮腔內腫瘤或息肉者。

.影像檢查疑子宮內異物或避孕器殘段。

.影像檢查疑子宮腔內殘留流產後胚胎組織。

.避孕器移位。

.影像檢查懷疑子宮畸形或子宮腔結構異常者。

.影像檢查懷疑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

.不孕症之檢查。(應有合理臨床適應症而非常規檢查)

.重複人工生殖治療失敗者。

.習慣性流產者。

.疑有子宮腔內粘黏並計畫懷孕者。

.子宮鏡手術或藥物治療後的追蹤檢查。

.對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病人進行生育保留治療的追蹤。

.特殊病人情況,依醫師臨床判斷視醫療準則決定。


治療

確認患者的子宮腔內病變必須處理時,醫師會建議以子宮鏡手術切除,適應症包括: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子宮肌瘤、子宮腔黏連分離、子宮中隔、子宮內膜增生、清除殘餘的胎盤組織等等。

黃建霈秘書長補充,子宮肌瘤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若肌瘤小於3公分,且位置緊鄰或突出於子宮內膜,可採用子宮鏡手術切除,既沒有傷口,也縮短復原時間。

子宮鏡│子宮│術前溝通│婦科檢查

子宮鏡分類

子宮鏡可依功能、軟硬度或器械類型區分類別:

依功能分類

因應檢查或治療的不同用途,子宮鏡種類分為兩類:

.診斷型子宮鏡:主要用於診斷目的,管徑較細,也可不需要麻醉或局部麻醉即可。

.手術型子宮鏡:可以利用內視鏡上的器械進行手術治療,管徑較粗,通常需要麻醉。

依軟硬度分類

依管子的軟硬度區分:

.軟式子宮鏡:管徑較細,柔軟可彎曲。通常用於診斷性檢查,可不需麻醉。檢查過程較舒適,但無法進行複雜的手術。

.硬式子宮鏡:管徑較粗,硬度較高,又可再區分「細管徑」或「粗管徑」,視野清晰度不同。用於診斷和手術治療,通常需要麻醉。可進行更精確和複雜的手術操作,如:細管徑可切除息肉,粗管徑可切除息肉和肌瘤。

依器械類型分類

隨著子宮鏡技術不斷進步,搭配器械有所不同:

.傳統子宮鏡:搭配電刀進行切割,適用於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病灶的切除,但有些許可能對子宮內膜造成熱傷害,增加術後併發症風險。

.新式子宮鏡:搭配冷刀進行切割,冷刀又分為螺旋刀、剪刀和線圈冷刀等不同類型。較不會對子宮內膜造成熱傷害、適用於較小病灶。

子宮鏡│子宮│術前溝通│婦科檢查

子宮鏡優勢與常見副作用

黃建霈秘書長指出,整體而言,子宮鏡的優點在於可直接觀察子宮腔內部,以進行更為準確的診斷,必要時,同步完成治療。若做為手術之用,屬於微創手術,一般在門診也可執行,無腹部傷口,疼痛小、恢復快。不過,像子宮肌瘤切除等較易出血的手術,建議術後住院一天觀察。

雖然子宮鏡算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檢查與手術方式,但他強調,「所有手術都可能存在風險,即使風險低,並不表示零風險」,子宮鏡依然可能存在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輕微出血

檢查或手術後,陰道可能會有少量出血,一般多在幾天內消失,黃建霈秘書長提醒,「如果出血量與月經期最多的那一天相比,有兩至三倍之多,請儘速回診」。

腹部絞痛

類似經痛的感覺,可服用止痛藥緩解,通常在術後幾天內消失。

噁心、嘔吐

若使用全身麻醉,可能會出現噁心或嘔吐的副作用,但在麻醉藥物消退後,噁心嘔吐感多會消失。

至於感染、子宮穿孔、出血過多、麻醉過敏等副作用較為罕見,他表示,「若是由專精的醫師執行手術,有助降低發生副作用的風險。若有異常狀況,請立即就醫,如:大量陰道出血、劇烈腹痛、發燒或寒顫、陰道分泌物有異味、嚴重頭暈或昏厥等。即使沒有不適,也不忘在術後一週應回診確認狀況」。


檢查要注意

進行子宮鏡檢查的時間該如何安排?黃建霈秘書長指出,「通常安排在無陰道出血時,若有陰道炎,則應延後進行,避免感染」。如子宮有大量出血,可能影響視野,也是相對不宜進行手術的情況。

另外,萬一預計手術時間較長,會放置尿管,做為引流尿液之用。雖然子宮鏡用於檢查時,未必一定要麻醉,黃建霈秘書長表示,「如果真的很怕痛,還是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可給予麻醉藥物」。


子宮鏡│子宮│術前溝通│婦科檢查

子宮鏡手術普遍.但醫師經驗很重要

在婦科手術中,子宮鏡算是普遍常見的手術,黃建霈秘書長以任職的馬偕婦產科為例,「一天約有8~10台」。

普遍的手術為何偶有一些如「水中毒」或「刺穿子宮」的憾事發生?原來在子宮鏡手術過程中,為了方便醫師觀察和操作,會灌注液體以撐開子宮腔,灌注的液體可能經由子宮內膜的血管吸收進入血液循環,萬一吸收的液體量超過身體的排除能力,就會導致「水中毒」,黃建霈秘書長表示,「現在改以雙極電燒手術並使用生理食鹽水灌注,已大大地減少了水中毒風險」。還有因應產生電燒造成周邊組織熱傷害的問題,現有冷刀可選擇」。

至於「刺穿子宮」則大多發生在較困難的個案,或是操作不當時發生的問題。

儀器進步固然可減少部分問題的發生,可是醫師的經驗值仍是手術的重中之重!黃建霈醫師秘書長強調,「即使子宮鏡執行普遍常見,但變數也不少,再加上醫師的技術與個案的複雜度不同,有時是可能出現不在預期內的不好結果」。

他表示,「目前婦產科專科醫師的訓練中,要求參與子宮鏡檢查病例20例以上,如果認真觀摩及參與,應該能累積相當經驗。一位受過良好訓練的醫師,應有能力處理80~90%的問題」。

黃建霈醫師秘書長強調,「醫師的臨床技術能力需要時間的淬鍊,認真做手術,在乎每一個細節,有助降低手術的風險,而這也會成為醫師的口碑」。例如:一般子宮鏡手術大約在半小時內可完成,過程中,必須嚴密監測灌注和流出的液體量,確保平衡,也要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如超過1小時或更久,表示手術有較高的困難度,風險也增加。

子宮鏡│子宮│術前溝通│婦科檢查

子宮鏡手術前應多打聽多做功課.重大手術更要謹慎思考

他建議,患者有手術的需求時,多向信任的親朋好友打聽醫師的口碑。喜歡品嘗美食美酒的黃建霈秘書長笑說,「出國時,大家會想去名列《必比登推介》或《米其林指南》的餐廳,都會事先做功課,看CP值,再決定要去哪家餐廳。要接受手術時,也應該要多打聽、多做功課」。

另外,他建議,「在門診時,主動向醫師提出自身疑慮,看醫師的回答是否與自己想要的答案相符」。不可否認的,在健保給付偏低的狀況下,部分醫師會積極推薦自費項目,而讓患者心生疑惑「為何不用健保給付的項目」、「自費真的比較好嗎」,明明只想用健保就好,卻又不敢拒絕醫師……

黃建霈秘書長指出,「不論健保或自費的手術,都有其存在價值,不過,一位好的醫師,應該從病人的利益來思考——根據患者的狀況來判斷並給出最好的可行建議,才能讓病人獲得最大的好處」。畢竟以當前子宮鏡自費手術的金額來看,從3萬到20萬都有,差距之大,往往讓患者不知該如何選擇。

他提醒,「愈是大的手術或自費金額愈多的手術,愈需要謹慎決定,建議貨比三家,多聽聽不同醫師的意見」,就像你可能會聽到「沒有燒灼,沒有沾黏的問題」,但其實「沒有燒灼並不能保證不沾黏」;又或是「這樣的機型對懷孕沒有影響」,事實上,「並沒有證據顯示如此」。有醫師強力推薦自費項目給患者,也有醫師認為使用健保給付的就夠了,「醫師的判斷尺度不盡相同,多問,一定比較能問到適合自身的答案,若覺得怪怪的,就請再繼續找答案,除非已緊急」。務必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相關風險和注意事項,才能為自己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面對醫療界也難免存在的醫師力推各種自費項目的現象,黃建霈秘書長講了一句值得玩味的話,「對醫師來說,不同工具及手術,適合不同的個案或情況,如何運用存乎一心,選擇對了,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如果以賺錢為優先考量,不適合的也勉強做,就常常會出問題」。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防治子宮内膜癌應該有新的思維,定期陰道超音波篩檢,有異狀進行門診子宮鏡檢查
子宮鏡正確診斷子宮腔病變.善用不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