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童被同學咬9次,手臂虎口都被咬傷!父母向托嬰中心、家長索賠判決出爐。小小孩愛咬人,如何引導?
孩子在6個月到兩歲期間,很愛用嘴巴去探索,也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
台中市就有一名一歲幼童在西區一間托嬰中心,遭另名1歲多的同學咬傷9次!包括手指、手臂、虎口等位置都被咬傷。幼童父母認為對方父母與托嬰中心疏於管教,向托嬰中心及托育教師90萬元,也向咬人幼童家長求償10萬元。
台中地院審理時,認為對方家長提供的證據當中,只有一次符合該小孩咬人狀況。因此對方父母最後判賠2萬元,托嬰中心則因師生比符合規定,並且在案發後不斷輔導,因此判免賠,全案可上訴。
小小孩愛咬人怎麼辦?托嬰中心這樣處置
經過家長提供的受傷紀錄、監視器光碟影像等,發現受傷幼童的傷勢可能是由不同幼童造成,托育教師的處置方式是,以引導、溝通方式要小朋友們好好相處,並且將兩位小朋友的座位分離,還安排專責教師照顧咬人的幼童。以兒童繪本等誘導溝通方式,告知幼童不能咬人,也透過按摩牙齦、咀嚼蔬菜棒和牛奶棒餅,以減緩咬人幼童因口腔不舒服而產生攻擊其他幼童的機會。並讓其他幼童戴上口罩,減少嘴巴碰觸。
因此法官認為該托嬰中心與教師已善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沒有過失。
小小孩愛咬人,爸媽如何引導
孩子通常在6個月到一歲半的時期,會很想要試試看「咬」這個動作,也有可能因為開始長牙,長牙時牙床或多或少有些不舒服的感覺,因此也會特別想要咬東西。
到了大一點的時候,若孩子還是想咬人,多半是因為情緒表達的關係。例如覺得挫折、累、餓、生氣…..卻不知道如何表達,就會用咬的方式來排解情緒。
想要引起注意而咬
若孩子只是為了吸引他人注意、想跟別人玩,但力道控制不佳或策略不好,就會用咬人或拍打別人的方式引起注意。當爸媽發現孩子開始咬人,要立即以堅定的口吻跟他說「不可以」,千萬別用「好可愛」的字眼去鼓勵孩子,也別讓孩子覺得要透過甚「咬」的動作才能引起你的注意。
這時爸媽除了要注意,不要忽略孩子的需求,也可以幫助小朋友練習他們的社交技巧,譬如:教孩子把玩具遞給對方,表達想要一起玩?別讓錯誤的互動方式,養成孩子的咬人習慣。
因為長牙不舒服而咬
若發現孩子是因為長牙不舒服而咬人,爸媽可以提供蔬菜棒、牛奶棒或固齒器,去緩解孩子的口腔不適。
並可以鼓勵孩子接觸各種材質的玩具、食物或物品,轉移注意力。也可以多帶孩子去跑跑跳跳、攀爬,滿足孩子的體能需求。
因為情緒表達挫折而咬
如果孩子是因為無法表達情緒而咬人,爸媽要多花點心思,同理孩子的想法,並引導孩子表達,
如果孩子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同儕互動,或是因捍衛或反擊而咬人,爸媽首先要將兩個孩子分開,並且堅定且簡短的跟咬人的孩子溝通,這是不對的行為。
接著要觀察現場狀況:是因為玩具不夠玩嗎?還是因為被欺負了呢?並且協助排解問題。如果一時半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大人可能就要多花些時間,陪伴在這孩子身邊。當孩子情緒快上來時,才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並且協助引導情緒排解。
了解小小孩肢體攻擊背後的原因
肢體攻擊行為的背後,通常都會有其他原因。在幼兒園常常會發生小朋友互搶玩具的情形,當孩子語言能力還不到的時候,他就會用身體去反擊,有時孩子的反擊是為了保護自己,並不是故意攻擊別人。
有時候孩子的衝突行為,並不是因為敵意,他只知道「我想這樣做」,但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會造成別人不舒服的感受,因此,家長可以詢問孩子發生經過,來了解背後原因,而非馬上責怪孩子。
當孩子知道怎麼處理情緒,跟同儕就能累積愈來愈多正向的溝通互動,就能減少咬人的情況發生。
延伸閱讀:
孩子咬人、推人怎麼辦?德國爸媽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