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看見「身心疲憊的照顧者」,育兒路上,伊甸早療與你同行,陪伴孩子往更好的路上前進

看見「身心疲憊的照顧者」,育兒路上,伊甸早療與你同行,陪伴孩子往更好的路上前進

相信不少父母的育兒路走來並不平坦,不時為了孩子的各種狀況而勞心傷神,時常有心力交瘁的時候!長此以往,很難不身心俱疲,照顧路上,請父母不要獨自承受這樣的苦!接受專業協助,先讓自己好過,孩子也才能在父母的正向教養下,往更好的路上前進。

文章目錄

伊甸│早療│育兒心力交瘁│社群時代焦慮│育兒環境│三明治家庭│緩解壓力│釋放情緒

其實育兒路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哪怕孩子是好帶的天使寶寶,也還是有無助的時候,更不要說孩子有特別的狀況,所要承受的壓力與挑戰排山倒海而來,想不身心俱疲都很難。

根據伊甸基金會台北婦幼家園主任吳宜霖的觀察,常讓父母容易感到心力交瘁的時候,包括:個人預期與孩子能力的落差、缺少支持的力量(照顧孩子的責任總由某一方承擔、雙薪家庭但家務的分攤失衡),家庭關係的緊張,特別是與長輩因為教養觀念的差異而容易產生摩擦,種種壓力壓得自己無法喘息。

伊甸│早療│育兒心力交瘁│社群時代焦慮│育兒環境│三明治家庭│緩解壓力│釋放情緒

主因.容易感到心力交瘁

針對讓父母感到心力交瘁的主因,吳宜霖主任歸納如下:

1.無法顧好自己

過於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的種種需求。然而,沒能把自己照顧好,很容易在累積相當的壓力後,又苦無發洩的管道,瞬間造成情緒大爆發。

2.資訊爆炸世代

網路上什麼資訊都有,很多文章好像都很值得參考、照做,但又好像似是而非,光是判斷資訊真偽,已為自己帶來不小的壓力,更不要說還要面對自己或許做不到的挫折感。

3.社群時代焦慮

看著朋友或陌生人的動態,不斷分享多大的孩子會翻身、不用包尿布的圖文,回頭看自己還不會翻身、尿布還包著的孩子,不免開始懷疑自己是哪裡沒做好、孩子是有什麼問題等等,焦慮感油然而生。

4.育兒環境不友善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整體社會環境對於育兒不算友善,加上重視自我感受的Z世代,不認為「照顧兒童是社會共同責任」,難以對孩子付出多一點的包容,的確讓父母帶孩子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到公共場合時,默默承受不小壓力。

5.三明治家庭

育兒已經讓人備感壓力,若是身處「三明治家庭」的中壯年父母,照顧長輩之餘,還要承受長輩對於育兒大小事的指手畫腳,壓力更是雙重夾擊,「萬一長輩習慣好為人師,動輒下指導棋且又很堅持時,的確很難在育兒一事上有所合作」。


與長輩相處需要更多的討論溝通

吳宜霖主任表示,父母與長輩分屬不同世代,觀念做法不一樣實屬正常,「比起一味忍耐,然後突然爆發不滿之情,甚至心生厭惡之情,既然共同居住在一起,不如先花時間了解彼此,再討論如何在教養育兒上建立共識」。

她指出,「若長輩較無邊界感的話,不妨先花時間溝通雙方的界線,讓彼此不容易踩踏或冒犯對方的底線,有助減少爭執」。

吳宜霖主任直言,「帶孩子跟玩孩子的心境不同,如果真的需要請長輩協助照顧孩子,就是要溝通討論彼此都可接受的方式。她以職場所見為例,「有發展遲緩的孩子,需要接受療育,但有的長輩重視面子,不願意讓孩子進入早療體系接受療育。比起父母的欣然接受,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時間與長輩討論、溝通」。


伊甸│早療│育兒心力交瘁│社群時代焦慮│育兒環境│三明治家庭│緩解壓力│釋放情緒

協助.緩解壓力與釋放情緒

不得不說育兒壓力無處不在,即使是照顧一般孩子,相信沒有父母認為照顧孩子很輕鬆、沒有壓力,更不要說特殊狀況的孩子,往往讓父母承受更多的壓力。過去,對於照顧孩子多抱持「是天職,有壓力必須逆來順受」的觀念,才是為人父母之責;如今,觀念丕變,鼓勵父母應適時釋放育兒所承受的壓力,不讓自己被壓力壓到喘不過氣!該如何協助父母紓壓,吳宜霖主任有以下建議:

日常版.大家都需要適時休息

照顧孩子的日常,也夠讓父母勞心勞力,如何不讓自己陷入身心疲憊的狀態中?

1.父母雙方應建立共識

沒有共識就會出現落差,在乎的一方永遠看不慣另外一方的態度與做法,獨自攬下育兒重責只會讓落差愈來愈大,「父母雙方建立共識,用一致的想法面對大小問題,有助減少某一方的無力感與挫折感」。她說,夫妻若能有效溝通,多察覺孩子每個微小的進步與努力,例如「雖然走不太穩,但孩子比以前會走了!」相信在陪伴孩子的早療路上,會愈來愈有動力。

2.父母重視自身身心狀態

會有心力交瘁的時候,多是忘了自己的身心也需要照顧!「多觀察做哪些事能讓心情放鬆」,不要讓身心持續緊繃而產生無盡的壓力,既影響了自身的健康,也讓孩子與周遭家人受到不良影響。不要忘記「唯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別人」,千萬不要有「照顧好自己就愧對孩子」的想法。

3.善用喘息服務

喘息服務的概念是讓辛苦的照顧者獲得適當休息,各縣市政府有連結立案托嬰中心、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幼兒園、居家托育人員或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接受臨時托育或喘息服務,吳宜霖主任表示,「與孩子適時的分離,讓自己好好休息是必要的。多使用這項服務有益身心」,特別是沒有外援的小家庭,她說,這是伊甸基金會在早療服務上,使用率數一數二的服務。

如果不放心交給外人,建議可與同在育兒階段的好友、鄰居組成互助團體,讓比較多位家長一起輪流負責照顧孩子們,也讓年齡相近的孩子玩在一起,其他家長藉機休息安頓身心,不要忘記「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伊甸│早療│育兒心力交瘁│社群時代焦慮│育兒環境│三明治家庭│緩解壓力│釋放情緒

強化版.善用療育專業支援

對父母而言,照顧有發展遲緩的孩子是艱鉅的考驗,更容易感到壓力如山大,吳宜霖主任表示,伊甸基金會推動「0-6歲發展遲緩兒家庭社區服務方案」,提供多項服務,「其中的日托服務,可以有效幫助父母減緩教養的壓力,當孩子到日托班上學的時候,不僅能接受專業的療育課程,在孩子上學期間,家長有自由的時間喘息或專心工作」。

吳宜霖主任指出,在孩子的療育過程中,父母的心態很重要!唯有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以正確的態度和適當的方法協助孩子,也才能有餘力長期面對這份不可承受之重!「參加日托班的家長會成立群組,彼此互相打氣安慰、提供建議,同時,藉由實體活動讓大家有更多的交流」。

她說,「發展遲緩程度愈嚴重,不只要面對預後可能難如人意,還要憂心未來的長期照護,難免感到無助的父母,所要承受的壓力愈大,這時就很需要前輩家長的經驗分享與關懷,即使必須面對療育進展不如預期的事實,但接受、面對之後,身邊還有支持力量,陪著家長繼續和孩子一起堅持下去」。

為了讓家長有信心面對一切挑戰,中心辦理各式課程、講座,除了強化家長的知能,也有可紓壓的花草園藝治療課程,還邀請已畢業的家長與孩子回來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在在都是想給正在其中奮鬥的家庭不要輕易放棄的勇氣。她分享一個患有平腦症的孩子,療育讓能力好不容易有一點進步,卻又因為癲癇發作而退步,媽媽看著孩子能力進進退退,以及癲癇發作入院必須簽下的一張張病危通知單,經常備感煎熬,還好她心態強大,不僅說服自己接受這樣的事實,也樂於將這一切與大家分享。

吳宜霖主任強調,「伊甸最大的資產就是家長彼此的關懷,因為同理而把支持的力量變得更加溫暖與強大,在這股力量的陪伴下,讓一個又一個的家庭在教養上獲得了鼓勵與支持,龐大的壓力與情緒也在適當的舒壓及釋放下,轉化為堅持信念的動力,面對一切的挑戰!中心會與家長一起努力前進的」。


伊甸│早療│育兒心力交瘁│社群時代焦慮│育兒環境│三明治家庭│緩解壓力│釋放情緒

關於早療常見迷思這樣看

有發展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更多的專業資源,幫助他踏上常軌,但可能也因父母求好心切,而存在一些迷思,吳宜霖主任說明如下:

迷思1.療育課程不是愈多愈好!

不少父母基於補償心態,幫孩子安排了分屬不同機構的療育課程,但不一定符合孩子當下的需求,孩子的消化吸收程度有限,一直上課未能妥善消化,很難看到成效。以伊甸的做法為例,會評估孩子的需求,在主體能力之外,針對弱勢能力提供協助──篩選適合的課程提供家長參考,搭配外聘治療師,可免除孩子四處奔波上課之苦。否則一直換環境、作息不正常,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迷思2.療育不是只有在醫療院所或上療育課!

療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將所學能在生活中運用,因此,伊甸的課程設計以生活作息為本,在適當的時間增加訓練,有助培養孩子的自理與獨立的能力,也能增加成就感,強化學習的動力,進而減少父母的負擔。例如:吃飯時,訓練孩子把小饅頭放進口裡。

同樣是訓練能力,在日常情境下訓練更有效果,也不需要特別花時間引起學習動機。鼓勵家長在居家生活中,也能藉由脫襪子並放進洗衣機、自己翻書等日常活動,提供孩子動手做的機會,才能幫助有發展遲緩的孩子快快將能力「校正回歸」。

迷思3.配合國健署兒童發展篩檢,只有落在「不通過區」才需要評估、療育!

其實落在篩檢表中「淺灰色區」的孩子和父母最辛苦,既拿不到補助,又無法適應一般班級。

不過,透過篩檢可讓父母意識到,孩子在某方面的發展需要加強,除了父母在生活中多加引導,也可藉由適當的課程做為輔助,幫助孩子跟上腳步。篩檢並不是將孩子二分為「需要療育」與「不需要療育」,重點在於不要忽略任何一個孩子的需求,請父母多了解陪伴與引導孩子的技巧,相信孩子能迎頭趕上的!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瘋狂上課、全部交給治療師⋯⋯專家解析家長常見4大早療過程 NG 心態
【曾心怡心理師專欄】三明治世代的疲累與解方,透過專業協助尋求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