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新知> 4月15日為國際龐貝氏症日,專家呼籲應將龐貝氏症篩檢納入公費項目

4月15日為國際龐貝氏症日,專家呼籲應將龐貝氏症篩檢納入公費項目

龐貝氏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嚴重者在出生後一年內恐因心肺衰竭過世。嬰兒型患者常被稱為「趴趴熊寶寶」,需依賴輔具與呼吸器。酵素替代療法(ERT)是主要治療方式,藥物Myozyme已納入健保。台灣是全球首個實施新生兒龐貝氏症篩檢的國家,惟目前該檢查仍屬自費項目,許多家長因資訊不足或經濟考量,錯過寶貴的早期介入時機。

文章目錄

專家齊呼籲:應將龐貝氏症篩檢納入公費項目

龐貝氏症(Pompe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患者的肌肉功能會逐漸受損,最後甚至影響心臟和呼吸道肌肉。若未能及早發現與治療,新生兒患者中有高達九成無法活過一歲,生命彷彿進入倒數計時。

台灣雖是全球首個實施新生兒龐貝氏症篩檢的國家,惟目前該檢查仍屬自費項目,許多家長因資訊不足或經濟考量,錯過寶貴的早期介入時機。專家疾呼政府應將此檢查納入公費項目,保障更多新生兒的生存權利。

台灣龐貝氏症協會舉辦特展

每年4月15日為國際龐貝氏症日,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特別於本週末舉辦「20載健保守護、10年協會攜手前行」感謝特展,14日正式舉行開幕典禮。

根據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網頁的資料,以下為龐貝氏症分型與治療的簡介介紹。

龐貝氏症分型與治療簡介

嬰兒型(Infantile-onset)

嬰兒型患者在出生時通常無異狀,但在2至3個月大時,會開始出現四肢無力、頭部無法支撐等早期症狀。到了3至4個月,部分寶寶因呼吸道感染接受胸部X光檢查,才意外發現心臟肥大。隨病情進展,肌肉無力與心臟功能惡化,導致大多數患者在1歲前因心臟或呼吸衰竭而離世。

患兒肌肉極度鬆軟,俗稱為「趴趴熊寶寶」(floppy babies),多數無法自行行走,需仰賴復健與輔具如助行器或輪椅輔助移動。此外,舌頭肥大造成嘴巴無法閉合,呼吸肌無力則常需長期依賴呼吸器。

晚發型(Late-onset)

此類型可能在1歲之後、甚至直到成年或老年才出現症狀,病程進展相對緩慢,肌肉無力為主要表現,但心臟問題較不明顯。

治療方式

目前,酵素替代療法(ERT)是治療龐貝氏症的主要手段。台灣也是全球首個全面推行新生兒龐貝氏症篩檢的國家,透過早期診斷與介入,大幅改善預後。主要治療藥物為 Myozyme,可補充患者缺乏的GAA酵素,2006年即獲美國FDA核准。台灣則早於2005年就將其列入公告罕病藥物,並由健保提供給付,治療效果良好,顯著降低嬰兒死亡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遺傳疾病最怕帶因不發病!孕前先帶因篩檢,也能生出健康寶寶!
罕見疾病基金會 《螢火蟲故事島》繪本帶領孩子學習愛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