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器官捐贈」掀議論!來看台灣醫師為守護早產兒,如何犧牲工作家庭;器捐協調師又是如何與死神賽跑?
文章目錄
日前藝人Tank(呂建忠)宣布在中國成功接受心、肝移植手術,引發外界對於器官來源的討論。而一篇2023年的論文中,一篇「嬰兒腎」移植報告,說明一名僅29週的早產新生兒,將腎臟移植給一位成人患者。研究中強調移植腎功能良好,而這篇論文也引發台灣醫界與倫理學界高度關注。
而這篇論文,也引發了許多兒科醫生分享自己的經驗。在現代新生兒醫學照護下,29週的早產兒並非無望。如果好好照護,存活率甚至高達80%以上。許多早產兒經過細心照護後,是有機會能健康長大的。
許瓊心醫師為了早產兒,家人聚餐總選在醫院附近
(早產兒守護者,許瓊心醫師)
之前《媽媽寶寶》曾經訪問「早產兒守護者」許瓊心醫師,她就分享:「兒科醫師常有無預警的任務,如:要半夜到醫院搭救護車去外院接面臨生死交關的寶寶」。
照護過程中,因應寶寶的生命徵象瞬息萬變,甚至瀕臨生死交關,但兒科醫師就會用心依照早產兒狀況隨時微調,例如:給氧的濃度與壓力,要配合寶寶的心跳、血壓與呼吸狀況,也總要隨身攜帶計算機方便計算藥物使用的劑量……他們就是這麼用心地照護寶寶,將寶寶從鬼門關前拉回來!
許瓊心醫師與家人的聚餐,總選在馬偕醫院附近的餐廳,只為了為的是可以隨時趕回醫院;她的手機總是24小時開機,只要住院醫師觀測到孩子有變化,隨時可以打電話找她。
每一個早產兒,就是這麼地讓醫師牽腸掛肚。
婦產科醫師施景中曾接生「無腦兒」:想器官移植,沒這麼簡單
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也透露,自己很久以前接生過「無腦兒」,父母希望進行器官捐贈,幫孩子盡一份大愛,結果國外醫學倫理權威態度異常嚴肅,警告絕對不行拿無腦兒當器官來源進行移植。
施景中在臉書中分享:「很久以前接生過無腦兒(大腦皮質沒有發育,一種神經管缺損,無法存活,但其他全身器官都會發育良好)。孕婦和男友是兩小無猜型、因未成年不敢講,所以等到轉到我這裡來的時候,已經接近足月生產,她們想讓小孩出生後平靜地走掉。生產前夕,孕婦跟我表達意願,想要幫小孩做器官捐贈,算是幫小孩盡一份大愛。」
雖然婦產科跟小兒科及器官移植小組都有聯繫,但過去沒有類似案例,於是施景中醫師詢問了國內醫學倫理權威蔡甫昌教授的意見,他洋洋灑灑寫了許多篇幅,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ICU醫師陳志金分享,台灣醫師通常決定:救到底
(照片翻攝自陳志金醫師粉專:Icu醫生陳志金)
奇美重症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也分享,早產兒確實可以捐腎給成人,但過程有許多道德、醫學上的辯證,他感嘆說,真的很難想像!
現代新生兒加護病房照顧之下,通常29週的早產兒有很高機率可以健康長大。因此既使是病情很不樂觀,對於「滿心期待新生命到來」的父母來說,放手,還是很困難的一件是事,而醫師們通常就是選擇「救到底」。而嬰兒器捐這過程中有沒有倫理的問題?有沒有非自願的問題?有沒有牽涉到買賣的問題?是否是計劃性、系統性的進行?早產兒是否有受到極積的搶救?都是在捐贈之前需要被確認的議題。
同時他也分享在加護病房中,看到一個家庭要決定器捐,家人要轉念決定器捐,這中間須經過多大的掙扎,甚至還要面對其他親戚的不同意見。這個決定,真的不簡單。
器捐協調師分享:器捐是一場與死神賽跑的複雜流程
在台灣,醫學中心幾乎都有配置「器捐協調師」這個穿針引線的工作,目前根據統計全台共有52位,以及兼任的社工師10位。
器捐協調師廖麗鳳說:「器捐要先評估病患狀態,取得主治醫師同意,和社工師一起與家屬溝通病情、器捐意願,同時了解家屬和病人的期待與想法,若達成共識,接下來是啟動一連串與時間賽跑的流程。
他們要安排病人到各科室檢驗、接受神經內外科兩次腦死判定、進入登錄系統分配器官、評估受贈者狀態、通知各家醫院受贈者,最後才有機會正式進入開刀房進行移植,若捐贈病人是意外死亡,還得另外找檢察官相驗,確認死因,開立同意書,器捐流程才能順利進行。器官摘除後,受贈者若分散在全台各地,出動飛機、直升機、高鐵運送器官更是常有的事。
這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工作,亟需團隊配合、協助,快的話只需八到十二小時,長也可拖到兩至三天。而過程拉的的時間愈長,對捐贈或受贈者而言就愈不利。」
在台灣,器捐已有長期且完善的制度,在把關上也十分嚴格。早產兒也被溫柔守護著。儘管最近的新聞引起輿論討論,但民眾無須過於恐慌擔心。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