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忽照顧也是一種兒童虐待!台灣嬰幼兒受虐逾九成發生在家庭中,其中八成施虐者為父母
照顧嬰幼兒絕非一件輕鬆的事,部分家長在面對孩子多變情緒與需求時的充滿無力感,時常面臨情緒爆發的失控局面。然而,將育兒困難一味歸咎於孩子的氣質或行為,不僅可能誤解孩子的真實需要,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不當對待或家庭暴力。
為了幫助家長在育兒壓力下找到出口,衛福部於4月15日舉辦「抓狂時刻,育兒對策」系列記者會,邀請素人爸媽代表分享親身經歷,並由楊珮璉副秘書長及陳木榮醫師(綽號柚子醫師)提供專業回應與建議,希望家長能以理解與愛為本,搭配實用技巧,一步步學會與孩子共度難關、攜手成長。
台灣兒童虐待逾九成個案發生在家庭中,其中八成施虐者為父母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嬰幼兒受虐情形約為每千名幼兒中有2人遭遇不當對待,且逾九成的個案發生在家庭之中,其中八成施虐者為父母。常見的不當對待以身體虐待與疏忽照顧為主。
最常引發衝突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飲食、規矩建立等問題,占比高達52%;其次為家長無法承受孩子長時間哭鬧(18%),以及照顧知識或教養能力不足(15%)。這些數字也與在場家長代表的經驗不謀而合,可見孩子的日常行為與需求,正是考驗家長耐心與教養智慧的主戰場。
針對這些挑戰,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的楊珮璉副秘書長分享了多起輔導案例,強調家長面對壓力時,可以記得「停、看、聽」三步驟:停止責怪自己、看見孩子的行為背後的訊息、聆聽專業建議與支持。
陳木榮(柚子醫師)也建議家長先從「了解自己的孩子」做起,試著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訊號,並積極學習親職知識與情緒管理技巧。若孩子或家長本身有身心方面的困擾,也應尋求專業協助,不需獨自苦撐。與此同時,家長也要勇於表達自己的壓力,定期安排喘息與支援,才能重拾教養信心,建立穩定正向的親子關係。
呼籲在少子化的今天,嬰幼兒的成長與福祉應更加受到重視。雖然育兒過程充滿挑戰,但不以暴力為手段,是每一位父母應堅守的基本原則。期盼家長能理解孩子的個別差異,並以尊重和合宜的方式回應他們的需求,營造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良好的親子依附中快樂成長,開啟正向的教養循環。
「疏忽」也被視為兒童虐待
前文提到,「疏忽」也被視為虐待,為什麼呢?
「疏忽」之所以被視為虐待,是因為它一樣會對孩子造成實質的傷害與風險,即使它不像身體暴力那樣明顯。簡單來說,虐待不只是「做了不該做的事」,也包括「該做卻沒有做」的行為。以下是幾個關鍵的原因:
1.孩子無法自我照顧,依賴大人保護
嬰幼兒或年幼兒童無法自己準備食物、照顧身體或遠離危險,他們完全仰賴大人提供基本照顧。一旦照顧者長期忽略孩子的基本需求,如食物、衛生、醫療或安全,孩子的健康與發展就會受到威脅。例如:長期不餵食導致營養不良、生病卻不帶就醫、放任年幼孩子單獨留在危險環境。
2. 「無為」有時比「有為」更傷人
有些疏忽看似什麼都沒做,但其實後果很嚴重。像是讓孩子長期處於冷漠、缺乏關愛的環境,或忽略他們情緒與心理需求,也可能造成情感忽視型虐待,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自信與安全感。
3. 法律定義:疏忽也是兒虐的一種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與《家庭暴力防治法》,兒虐不僅包含身體、性與心理虐待,也明確納入「疏忽照顧」,例如:未提供適當居住環境、未安排必要就學、或未預防危險情境等。
所以,疏忽之所以被列入虐待類型,是因為它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是沉默卻深刻的、是漸進卻長期的。希望大眾別以為身體的毆打虐待才是傷害,不管是自己養育孩子,或是觀察社會時,都應該有這樣的理解。
延伸閱讀